彰武故事:彰武境内的柳条边与彰武台边门
“彰武”县名,出自彰武台边门。养息牧河古称彰武台河,“彰武台”即“章古台”,是蒙古话的音译,意思是有菱角的地方。清朝在今彰武地区设立柳条边门时,在彰武台河畔,叫彰武台门。设县时因在彰武台边门外因此叫彰武。
柳条边示意图
柳条边是咋回事呢?
清朝为了保护“龙兴重地”,在今辽宁和吉林西南修筑了柳条边墙。柳条边墙始筑于顺治初年,至康熙中期完成。它是清朝设置的一条标示禁区界线的柳条墙。
据《奉天通志》记载:“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震慑”。《柳边纪略》一书记载:“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其修筑方法是:“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各株间再以绳连结横条柳枝。土堤外侧挖掘深八尺、宽五尺、口宽八尺的边壕,以禁行人越渡。”以边为界,故至今尚有“边里”、“边外”之称。清柳条边墙分作“新边”和“老边”。新边,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为了和内蒙古科尔沁诸部牧区划分界线,在今吉林省境内修筑了一段柳条篱笆,因其修筑时间晚于盛京边墙,所以称作新边。老边,也称“盛京边墙”。因辽河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自凤凰城(今辽宁凤城)东南海滨,向东北行经兴京(今辽宁新宾),折转西北至开原威远堡 (今开原县城东北)。西段的修筑,始于顺治五年(1648年),划分盛京与喀尔喀蒙古牧区的游牧疆界,大体沿袭明代辽西长城(边墙)的走向。自威远堡向西南穿过辽河东岸明代辽东长城,跨越辽河,经今辽宁省法库、彰武、新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与黑山县交界的白厂门,同明代辽西长城相接,沿明辽西长城内侧向西南至山海关北,接明蓟镇长城。从顺治八年到十一年(1651—1654年)陆续设置柳条边之各边门。柳条边老边全长近 1000公里,至顺治末年全部完成。
彰武柳条边
清柳条边老边在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境内自西山、后窑、清河门老镇、朱家屯东折,再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伊吗图、卧凤沟、新民、国华、富荣镇、苍土、十家子、泡子等乡镇南缘,从兴隆山村折向东北,进入彰武县和新民市界之间,沿彰武县两家子、西六家子、东六家子等乡镇南缘,进入法库县叶茂台,伸向东北。在阜新境内全长157.5公里,遗迹依稀可辨。清柳条边在阜新地区留下了清河门、白厂门和彰武台门三道边门,清河门区和彰武县即由此得名。
彰武东六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东南部,东邻法库县叶茂台乡,南隔柳条边为新民市于家乡,京沈公路(北线)穿镇而过。清初这一带为养息牧场右翼牧群范围,因有六户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以地处养息牧河东岸,故名东六家子。乡级公路东六家子镇和新民市于家乡交界处,一条弯弯的河套静静地穿过公路,这就是养息牧河,河上的小桥叫彰武台门桥。这养息牧河是辽河右翼支流,和清代养息牧河(今柳河)本是同一条河,清代光绪初年养息牧河改道,在彰武镇北杨家附近形成一条新河道,称新开河,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始通称柳河。柳河故道上游淤塞,下游仍在,就是这条养息牧河。
养息牧河
过河西行不远,有个村子,几十户人家。这个村子叫侯家围子,属新民市于家乡,村北就是清柳条边墙。村北二里来地,田野上有一条长约几十米的壕沟,壕沟东百米外有一道不到半里长东西走向的土堤,堤上长着一行古老的弯弯曲曲的柳树,枝干遒劲,绿叶疏朗,远远望去,好像一排在田野里扭着秧歌的老人。土堤北不远就是养息牧河,河床宽阔,流水却不宽,浑浊的河水缓缓地从西北流向东南,河对面绿雾蒙蒙的柳林后隐隐约约地露出几户农舍。这壕沟就是残存的柳条边断壕,土堤就是柳条边墙,多年前栽植的柳树已成行,边墙北为彰武县,即清代的养息牧场;边墙南为新民市,而彰武台边门就在这养息牧河那边,地处彰武境内,解放前由于养息牧河发大水,已经被冲毁淹没了。河东柳林后的村子就是养息牧门屯,是彰武县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的一个自然屯,老百姓都叫它“门脸屯”。
据《彰武县志》记载:清柳条边在彰武县境南端,西南东北走向,经赵祥岗子、马德窝堡、左家、甘九窝铺、养息牧门等村落,计长45.5公里。彰武台边门西至白土厂边门81公里,因边门外有杨柽木牧场(即养息牧场、苏鲁克牧场),因此也叫杨柽木门、养息牧门。当时是盛京通往热河都统府(民国改为热河特别区、热河省,省会承德,阜新县隶属于热河)的大道。边门旧址在今养息牧门屯和彰武台门村(今属新民市于家乡)两村中间,距今县城25公里。当时是内通盛京外通蒙古的重要边门。彰武台边门属广宁城守尉。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笔帖式一员。康熙十八年(1679年)防御移驻。边门除满洲防御一员、笔帖式一员外,另有领催一员,满汉八旗兵丁39名。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除原有铁甲16副外,又添鸟枪10杆。
彰武台边门从清初设置到清末裁撤,延续了260余年。据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有“俄兵闯入门衙,将公署档案及军器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时“有边门洞一座,图记档房三间、配房三间、堆房三间。只是因年久失修,间有渗漏,门洞及堆房瓦片脱落,墙垣已坍颓”。是时,署彰武台边门防御事务广宁正白旗骁骑校连兴曾向省公署呈报:“拟在沿边一带铺商筹款修葺边门。”后未准。1923年初,奉天省公署训令:“凡旧设立协领、佐领、章京等旗缺,一律裁撤。”当时,彰武县公署曾派人去该地实查,边门防御衙门已不存在,仅剩破草房三间,坍塌不堪。据称早于1912年即已裁撤。
边门外,除衙署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据当地居民口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大街长约四五里,两侧皆有店铺及住户,大约有900来户,人口3000多人,皆为满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养息牧河涨水,门街被冲毁,住户四处逃散,遂有今之彰武台门、养息牧门、侯家围子、四大门、五大门、六大门、双坨子等村屯,其居民多数为原彰武台门街的老住户。
位于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甘九窝铺村南的清柳条边壕遗址。这一段边壕笔直,东西走向,土堤上柳林漠漠,土堤外田地平坦,然而由于解放后兴修水利,将边壕扩展为水渠,已不再是本来面目。两家子镇左家一带柳条边遗址保存较好。可喜的是,养息牧河畔的清柳条边墙和甘九窝铺村附近的清柳条边壕遗址,已于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柳条边不似前代的长城,没有军事意义,实质只是一条标示禁区的界线,边门只是稽查收税的封建关卡和交通孔道,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不是柳条边能够完全阻隔的。蒙古族人民需要关内的粮食、铁器及其他日用品,汉族人民也需要蒙古地区的马匹、皮毛等。加之清军入关后,在华北大量圈占土地,产生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民”,而地旷人稀的东北和蒙古草原就成为这些流民心目中的理想家园。特别是当关内发生战乱和饥荒时,往往出现大批汉民逃到关外谋生,有的从南向北,越过长城独石口、喜峰口、张家口、山海关闯关东;有的从东向西,越过盛京柳条边墙,进入原哲里木盟所属的辽河流域从事农耕。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废弛。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养息牧场试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一时间边里垦民便越过柳条边大量涌入,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很快成为人口密集的农耕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在养息牧场设县,因地近彰武台边门,故名彰武县。
甘九窝铺村南的清柳条边遗址地处彰武与新民交界,国道丹霍公路(304国道,丹东至霍林河,)跨过边壕横穿两地,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如今已有两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穿过彰武境内的清柳条边墙,县乡村级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彰武县乃至阜新市已经融入沈阳经济圈。长城和柳条边,大漠与雄关,旌旗与号角,战火和烽烟,这一切都已远去,成为永久的历史。(《彰武故事》编写组)
版权声明
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将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1298082188@qq.com
张贵复:柳条边门考察记 柳条边
柳条边门考察记
张贵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长城以其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和身姿之雄伟而闻名于世。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长城的东部,山海关与东北明代长城衔接的地方,300多年前,曾有一条与长城相媲美的绿色长城横亘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这就是清代柳条边。清代柳条边的修筑历经三朝四十余年,加上其一千三百多公里的长度,(这里不包括七次展边就废除400余公里柳条边墙)如此宏伟浩大的工程,无愧绿色长城的称号。
众所周知,长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依然屹立在神州大地上,而距今仅有几百年时间的清代柳条边为何却鲜为人知,难寻踪迹呢?清代柳条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要修筑它?它又是怎么消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被历史尘封的档案史册,解开这个谜团。这也是我成为全面考察柳条边的第一人。
柳条边,这个满族意味浓厚的词语只在东北存在,其意为边墙,用柳条做的篱笆墙,然而这并非是农村的栅栏,这可是满清保护自己民族发祥地的“封禁”之墙。
清初,为了保障陪都盛京(今沈阳)及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在今辽宁、吉林二省修起了柳条边(壕)。当时柳条边(壕)的修筑方法简单,平原、丘陵地区,大体都是用土堆或撩壕,皆插柳条而成,山岭间以石筑成。边壕深八尺、底高六尺、口宽八尺,以禁行人的越渡。边插柳一步三棵,粗四寸,高六尺,土埋二尺,降剩四尺;若土中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边外大路,二丈六尺宽,区内马道一丈一尺宽,人呼为“柳条边”,又称“条子边”。这条柳条边(壕),以开源县威远堡为交叉点,分为东、西、北三段。
东段:自清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由凤凰城(今凤城县)东南海滨起,向东经叆阳边门、碱厂边门、兴京边门、英额边门,转向西北至威远堡(今开原东北)至顺治十七年(1661年)止。
西段:西自山海关辽东明长城起,鸣水堂边门、白石嘴边门、梨树沟边门、新台边门、松岭子边门、九官台边门、清河边门,基本沿明代“辽东边墙”至黑山县白土厂门,另修新线,经彰武台门,法库边门过辽河到庆云堡,又沿“明代辽东边墙”至开原县威远堡止。
北线:由威远堡起,路向东北伸展,至松花江东拉林河西之法特哈止。先后设有半拉山门、赫尔苏门、伊通门、法特哈门,计四座边门。东西连成一线。边内为盛京辖境,边外为蒙古族游牧地,以限制汉、满、蒙各族人民随意出入。边外为禁地,禁止采伐、耕种、射猎。
历经四年多的柳条边及边门考察基本结束了。这确实是非同一般的考察,毕竟考察对象已经过去整整380多年了。
2014年5月,考察的第一站选择在人字型柳条边的交叉点、老边的最北端:威远堡边门。威远堡边门既是南北的交通要道,又是辽东、辽西柳条边的交汇处、更是新边通往吉林的起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84年7月开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威远堡边门遗址立碑。
通过对柳条边现状和边门历史的了解,发现一些新的焦点:
一、边门不都是商业重镇和设置在交通要道上
《梨树沟边门》和《白石嘴边门》相距3公里,是所有边门之间距离最近的,梨树沟边门不对外开放,就近老百姓也不知道有此边门,从兴城市地方志总编辑陈恩铎讲:这个边门是一个出兵内蒙的秘密通道,老百姓是不允许通行的。
《碱厂边门》在本溪县东营坊乡荒沟自然屯,是出兵宽甸、朝鲜的重要通道,距《边门》两边1里开外一直由清兵驻守,不准老百姓通行,到清朝统治终结。现在也很少有人知道边门的具体位置。有战略边门意义的边门至少有这两处。
还有瑷阳边门、旺清边门、九官台边门、新台边门等都不在交通要道上,从设立边门至今也不是商业重镇。
二、清朝政府对老边东、西边门的管理制度是不同的
清政府对东、西边门的管理制度是不同的 ,而以往的研究者却完全忽视了这一点,一些论著不加区分地将这 16 座边门完全同等看待 。清政府对鸭绿江封禁区的管辖一种特殊手段,突出体现在内、外卡路的设置上。柳条边东段 5 座边门 ,除了驻防八旗兵守卫,边门不是每天都开,在柳条边门边门内外 , 清政府分别设立卡路 ,派官兵定期戍守。《凤凰城边门》其实就是一个木栅栏门,朝鲜官员进京“纳贡”也需要提前通报,守边门“品级”官员来后才能打开边门,普通守门人员是无权开启凤凰城边门的。数十年后才得以修筑凤凰城边门城楼。
三、关于柳条边多次展边
关于展皇边的次数:辽西地区都知道《三展皇边》,其实柳条边自修筑之初就不断对边门走向进行调整,一共进行七次对边门及柳条边走向进行较大调整,其中有六次展边,一次退缩40里(康平边门)。
一展皇边大约是顺治十一年,设五个边门:依牛堡子旧门、山头堡旧门、铁岭土口子边门、柴河平石门、嘉祜禅门。经过四次较大规模展边后,这五个边门最后都没有保留。
二展皇边(新边)约康熙十年,二展皇边后设10座边门:养息牧门、法库旧门、威远堡边门、土口子边门、英额边门、旺清边门、兴京旧门、碱厂边门、瑷阳边门、凤凰城边门。
三展皇边在康熙年间,有“三展皇边,倒退四十”的说法。废除康平边门退回了四十里。
四展皇边后,从凤凰城边门至威远堡边门设6座边门:威远堡边门、英额边门、兴京旧门、碱厂边门、瑷阳边门、凤凰城边门。
康熙十四年(1675)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辽西地区进行三次展边。
1697年这是柳条边的最后一次展边,展边后由西至东北方向柳条边门依次为:第一座边门是:明水塘边门;第二座是:白石咀边门(现绥中);往东第三座边门是:梨树沟边门(今兴城市西50公里东门村);第四座边门是:新台边门(今兴城市新台门镇);往东北第五座边门是:松岭子边门(今朝阳县东南松岭门乡,南票区北部)。
四、对柳条边及边门缺乏了解
在考察中了解到有些可笑的说法:松岭门镇王玉武校长牵头重修《松岭子边门》项目,只知道有十大《边门》,赫尔苏门满族村书记伊子民,在打造《赫尔苏边门》建设吉林满族特色村寨,打造满族文化一条街项目中,只知道有四大边门,全然不知辽宁有16个边门,而且是柳条边的发源地。看了柳条边门地图才知道不仅是20个边门,还有废除的20多个边门。
五、边门留存的古籍
布尔图库边门是唯一保存边门建筑文物:《章京衙门》遗址;法特哈边门的《巴延鄂佛罗边门防御》钤印;新台边门的《石旗杆》;清河边门的《清河边门》匾;英额边门的《大铁钟》;瑷阳边门的《瑷阳城》石刻城眉。这些都是边门文化的瑰宝,尤其是《清河边门》匾,是最直接的边门佐证。
在考察中,各个边门所在地对当地边门历史文化都非常重视:
英额边门、成立以镇政府牵头的打造以英额边门为文化背景的领导班子,全面收集边门文化相关资料,以和珅故里为历史背景,提示后人爱党爱国。
松岭子边门、松岭门镇王玉武校长牵头重修《松岭子边门》项目已在辽宁省教育厅立项,复建地址在松岭门村一脚踏四界碑处。
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境内布尔图库边门是唯一保存边门建筑文物,为此山门镇政府制定了完整的文物保护方案和应急措施。
赫尔苏边门:建设吉林满族特色村寨,打造满族文化一条街、计划投资2000万元复建赫尔苏边门、大老爷府、大庙等。
阜新清河门区乌龙坝镇2019年4月为清河边门遗址、柳条边遗址、烽火台遗址保护立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品牌。2017年就举办《清河门边门文化研讨会》,并纳入《清河门边门风情民俗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力打造以清河门边门民俗文化节为底蕴全域旅游项目。第二届清河门边门风情民俗文化节也准备就绪。一场规模宏大的,以柳条边边门文化为主题的序幕拉开了。
吉林市舒兰县《法特哈边门》在柳条边的最北端,在法特哈边门北10公里处的法特镇榆底村柳条边是最终端,2013年为柳条边墙遗址立碑,属吉林市级文物保护遗址。法特镇文化站把边门历史文化通过挖掘整理,把《法特哈边门》故事纳入了中小学课外补充课本里。
此次考察柳条边及边门,得到沿线各个边门所在地镇乡政府的热情接待和支持,很多乡镇都把对柳条边边门的历史文化研究及发展规划的电子文件、书面文档交给本作者,希望能把当地边门文化写入书中,永远传承下去。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柳条边及边门文化历经三百多年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政权易手,新老边门的名称至今都离不开:“边与门”,可见边门历史文化依旧根深蒂固。
(作者为清河门区经贸局退休干部)
边门文化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我区举行微电影《大爱无疆》开机仪式
【你好,新时代!】微电影《大爱无疆》拍摄花絮
【你好,新时代!】传播向善正能量 熔铸道德风向标——微电影《大爱无疆》拍摄综述
稿件来源:乌龙坝镇
编辑制作:刘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