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柳条边与明辽东边墙的关联和区别?

明辽东镇长城与清柳条边,皆属我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历史建筑。二者颇有关联,易被世人混淆。历史学博士、清史满族史专家、中科院研究院邸永君研究明清史有年,本文就邸博士研究所知及观点,稍加辨析,以飨同道。

全辽志·明代辽东总图

明辽东镇长城,简称为辽东长城,系指明代辽东镇所属之长城,西起今山海关西北,东抵今鸭绿江西岸,是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立国伊始,即遣大将徐达率军北伐。元顺帝携残余势力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为抵御北元劲旅之袭扰,明廷开始在东北地区屯兵筑城,以固边防。

明长城地理信息标识-山海关

正统七年(1442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陆续筑长城,建边堡,复于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之间设立驿站。继而制定屯田、冶铁及煮盐等一系列制度,以供军需;并置总兵官镇守辽东,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陆海防御体系至此形成。

辽东镇长城东段,前后经两次修筑,走向有二。第一次修筑镇北关鸭绿江一段,建于明成化五年。其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的虎山下(明代叫马耳山,也称险山,属长城一部)老边墙(明时也叫边墙),其所属今丹东宽甸县虎山乡老边墙村。第二次修筑东端点,即今宽甸县永甸乡长甸村东山,与鸭绿江支流拉古哨相连。这就是“新疆”(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关)一段长城。此段长城,由本溪县碱场堡乡东南张其哈喇佃起,经过宽甸东至长甸村而与鸭绿江联结。其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主持者为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及辽东巡抚张学颜。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辽东巡抚熊廷弼的主持下,从山海关西锥子山起,东经开原东南至宽甸(新疆六堡之一)的鸭绿江上,重新整修了辽东长城1050余千米。根据其行经的地理环境及其修筑时间等因素,一般分为三部分:即辽河西段长城、辽河套段长城、辽河东段长城。

辽阳(左)广宁(今北镇市

按防御体系,辽东镇陆续建立起各种屯兵城池。最重要的防御性镇城有二:辽阳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驻地,由副总兵及巡按等驻守;广宁为都指挥使分司驻地,由巡抚及总兵驻守;都指挥使司下辖东、西、南、北、中五路屯兵。但实际上,屯兵之路城只有三座,即南路之前屯卫城,西路之义州卫城,北路之开原卫城等;其他两路城实则驻于镇城内。路下共设二十五卫,分属于各路。此外,尚有一系列防御城如广宁中左屯卫城,广宁右屯卫城,宁远卫城,铁岭卫城,沈阳卫城,海州卫城,盖州卫城,复州卫城,金州卫城等九座,直属于辽东镇。卫下设所,计一百二十有七,所下再设堡城计一百零七座(包括新疆六座,还有一座堡城是计划建立而未建)。另有关城十二,共同守卫着约975千米的辽东长城。

辽东镇长城烽火台遗址

辽东镇除陆路防御系统之外,尚建有水路防御体系。由于其地域西、南、东南濒临渤海、黄海和鸭绿江,西起山海关外芝麻湾,东至鸭绿江共1300余里,岛夷、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因而设有卫、所、堡等屯兵城,共同构成完备的海防系统。它按军事地点之缓、冲,配备数量不等的防御军把守其地,并构筑堡、墩、架等军事设施。除宁远卫之海防五城,葫芦套城外,尚有五十寨堡、羊官堡、望海堡、红嘴堡、归服堡、黄骨岛等堡城。至今在渤海之滨,仍存在不少当时留存下来的传烽台,如锦州南渤海边的四方台、白台子、杨台子、张台子等一系列墩台,在丹东地区鸭绿江沿岸的古楼子乡,也尚有传烽台及其遗址存在。

就建筑材料而言,明辽东长城可分为“砖墙”、“土墙”和“石墙”三种。砖墙造型与蓟镇山海关一带长城相似,通高12米,底基宽6米。墙身底部用1.4×0.4×0.2米整齐的花岗岩条石包砌,每块石重约520公斤。在条石的基础上砌筑0.38×0.18×0.1米的大青砖。墙顶是通行的墁道,沿墁道的外侧有垛口墙,高2米;内侧有女墙,高1米。墙顶两侧还有排水孔。吐水孔都筑在垛口墙的中间。墙的内侧有斜坡式马道,作为上下城顶的通道。土墙高约3至4米不等,均为版筑。墙底基宽4米,上部垛口现已大部不存在,就残迹看来与嘉峪关附近的土墙作法相似,上部用土坯垒砌而成。但土墙中间的墩台部分,都是砖石包砌的,无一例外。如现存比较完整的黑山八道壕里侧“镇远关”一段长城和辽中茨榆坨(长胜堡)一段长城等,都与上述筑法基本相同。而石墙又可分为四种形式,即石筑墙、石垛墙、劈山墙和险山墙。此外,尚有柞木墙,但是否属于明代遗物,学界尚无定论。

修建辽东镇长城之主要目的,乃“拒胡”,即防止元朝复辟。但随着时间推移,东北地区逐渐被另一股新兴少数民族----建州女真所掌控,对明王朝在辽东的统治利益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此。也就迫使明政府不断修补完善辽东镇长城,以防御女真;辽东镇也随之成为明朝晚期消耗“辽饷”之无底洞。直至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越过鸦鹘关、清河堡,攻入辽东镇腹地与明军共据辽东时,辽东镇长城才逐渐失去其军事屏障作用。后金在改国号为“清”之后,对明军发动数次大规模战役,占领辽东大部分土地。在松锦战役之后,明王朝在辽东的势力被基本肃清,已无力与清军再战,退守山海关。明辽东镇长城之历史使命,亦因之彻底结束。嗣后,辽东长城逐渐淡出国人视野,甚至被人遗忘。在地图上,亦难见其踪影。

柳条边,则在此时始现端倪。清廷入主中原伊始,政局不稳,征战不断。前有李自成残部抵抗,后有蒙古贵族势力威胁。为巩固其东北这片“肇兴之所”、“发祥之地”,于是决定在辽东划定禁区。在禁区范围内,首先以明辽东长城为基础,加以修补,插以柳条,以作为禁区之标志,号称“柳条边”。其后,清廷曾三次将其向外扩展;并下令于山海关设立关卡,严格限制汉人出关。

清人杨宾所撰《柳边纪略》中,有关山海关及其出入制度之记载,甚为详备。据该书记载,清廷将统治中心移至关内后,即开始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修筑柳条边墙,将边内外均列为禁区,严禁汉人进入。边墙高三尺,宽三尺,墙上栽种柳树,树与树之间再用柳条两根横连起来,称为“布柳结绳”。边墙外有人工挖掘之水沟,沟与墙组成一道屏障,因此称之为柳边,或柳条边墙。柳条又有老边、新边之分。老边建于清初,位于辽宁省境内,东起凤凰城,经开原至山海关,全长近1000公里,称为“盛京边墙”;新边则于康熙九年(1670)开修,九年完工,南起今辽宁开原,经吉林四平伊通长春双阳九台,至舒兰县亮甲山结束,全长约350公里。1681年新边竣工以后,清廷严格规定:在禁地内捕蛤蜊、捉水獭、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不过,此规定并未阻挡关内人民对东北沃野之向往与憧憬,清代出入柳条边之汉人,前仆后继,史不绝书。

明代辽东长城,不但其建筑本身被改造为“清柳条边”,在清代各种官书中,亦被有意回避。如清康熙年间付梓之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其附图中只有“柳条边”,而不见明辽东长城;清乾隆年间问世之《盛京通志》所载《盛京舆地全图》,亦将明辽东长城勾销,而只画出“柳条边”。

该图在左下方只绘制出山海关附近一小段长城,以表示长城东端起点。上述种种做法,使“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成为通说定论,这明显与历史事实有极大出入。另一方面,清代的柳条边实际上只是部分沿用了明辽东镇长城墙体,其许多地段与明长城路线不尽一致,且其构建材料和建筑方式亦多与辽东长城大相径庭。

清柳条边遗址

由于军事作用的消失,辽东长城与柳条边不相重合地段,多被废弃甚至被大规模人为拆毁,乃至已面目全非,使国人万难窥其原貌。总而言之,辽东镇长城与柳条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皆属大规模历史建筑,而又性质不同、作用各异,殊不可混为一谈焉。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辑整理:辽宁长城探索微信公众号

辽宁长城探索

【平台宗旨】

记录 分析 表达 见识 态度 深度

E-mail:935318483@qq.com

手机:15504961209

Hash:f90b3c4de6f21988d8bb9afaaae9ee94250eb0f0

声明:此文由 锦州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