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龙兴之地”清朝做了什么?对东北造成了什么影响?
柳条边修建于清顺治、康熙年间,是清朝为了保护东北“龙兴之地”、防止外藩侵入而修筑的封禁界限。时人杨宾曾在《柳边记略》中介绍了柳条边:“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柳条边共由边台、边墙、边门、水口、封堆等五部分构成,根据修筑时间的不同,可划分为“老边”与“新边”,老边因修筑于辽宁地区,因此又名 “盛京边墙”。整个柳条边呈“人”字形状,其修筑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柳条边示意图
一、皇太极在位时期下令重修明边墙一小段,这是修边之始,但这时的边墙并不是后来的柳条边,不过从这时开始清朝有了修筑边墙的意识。
二、顺治即位之初,便开始了柳条边的修建,首先将皇太极时期修建的边墙往南北两向延伸,并在沿途修建了柳条边,此时的柳条边还只是从威远堡到凤凰城直到海边的东段边墙。顺治五年(1648)年,又开始了西段边墙的修筑,此时的边界主要是划分牧区内的游牧边界,西段边墙从威远堡至山海关,威远堡将东西边墙连为了一线,全长1950华里,清朝的龙脉之地便在边内。最迟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老边墙已全部修筑完成。
三、到了康熙时期,对边墙又进行了扩张,形成了新边墙,康熙皇帝曾三次下令扩展边墙,从威远堡往东北延伸修筑了北段边墙,此时原来的东段边墙也被纳入了新边墙内部。
柳条边--东北的长城
那么,清前期为什么要修建柳条边呢?原因不外于政治和经济方面。从政治上而言,满清统治者将东北看作是其“龙兴之地”,当时的沈阳名为盛京,有着“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崇高地位,清帝祖先的陵墓也在城中。我们都知道,清朝建立之初,各地反清复明之势愈盛,满清政权处于不稳定之中,因而清廷将此地视为重地和大后方,修建柳条边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并要保持当地满族人的“满语骑射”风习。经济方面便与东北的名贵土特产有关,这里盛产人参、鹿茸、貂毛等名贵物品,清朝为了独占当地的资源,因而修筑柳条边以防止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等的进入。
柳条边遗址
清前期出于以上目的,因此利用柳条边封禁东北,在柳条边各边门设哨卡,派兵驻守,限制百姓的出入。但是到了康雍时期,柳条边的封禁政策变得更为宽松,这时清廷实行移旗移民开发东北的政策,因此柳条边的存在一度形同虚设。虽然在乾隆时期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再度加强,但未能阻止遗民的大潮。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东北就弛禁了。
清代柳条边的存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柳条边的存在保护了东北的生态环境,农耕区、游牧区、狩猎区都未被破坏,保证了清廷特需品的供应。但是,柳条边的修建也不利于东北地区的开垦,由于封禁政策,这里很长时间内人口稀少,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薛洪波、肖钢:《浅谈清代柳条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2卷第5期。
2.毕继民:《清初辽西柳条边浅谈》,《兰台世界》2012年34卷。
3.王晨峰:《浅析柳条边的历史与发展》,《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24卷。
Hash:87816870a5b760c688d25cbfde81d8257d75ed9b
声明:此文由 季我努学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