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期李广欣/伊川明代官宦王良臣李兴董相传记
作者简介:李广欣,笔名春华秋实,伊川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伊川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70余篇,著有伊川县历史文化书稿《伊阙钩沉》。
伊川明代官宦王良臣李兴董相传记
伊川县平等乡在1927年平等县、自由县设置前为莘店镇,明代时期,出现了三个赫赫有名的本土官宦家族:四合头村王良臣、莘店村的李兴、董相。他们都是进士出身,才华横溢,而且忠直清廉,《明史》有他们的传记。这三个家族都涌现出多位科举出身的官宦人物,而且多有姻亲,堪称望族。
山东按察使王良臣
王良臣(1468一?),《明史》记载“王良臣,陈州人。”陈州即今河南淮阳县。而其妻阜城郡主的墓志铭上却显示其为嵩邑儒生。《 明史》(卷188)记载有王良臣的事迹:“王良臣, 陈州人。弘治六年进士。官南京御史。瑾诛,起山东副使,终按察使。” 王良臣生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三月进士及第。同年经孝宗皇帝批准成为郡马,配明太祖四世孙伊定王之长女阜城郡主,籍宗人府,授二品服色,亚中大夫。累官至南京监察御史,后江西清军御史。武宗正德元年(1506),御史陆昆率众弹劾刘瑾等宦官,忤逆旨意被逮捕下狱。王良臣上疏论救,一并入诏狱。杖三十,斥为民。後列奸党五十三人。刘瑾被诛杀后,复起用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官至按察使致仕。世宗初,起用,未行而卒。卒年不详,明史记载“卒于嘉靖初”。王良臣的二哥王良弼之长女配莘店镇董相,董相为副使。
平等乡 四合头村 西有王良臣及阜城郡主墓 。王良臣为明代皇亲,家族墓地占地三、四十亩。位于村洛栾高速公路西,西干渠之北,紫荆山之阳,今天当地村民称之为接驾岭。王良臣的坟墓,在家族坟墓偏东位置。墓冢前建筑有高大的飨堂。墓前中间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岁次癸亥桃月谷旦树立的碑刻《大明郡马亚中大夫王良臣墓》。碑额“功德永垂”,两幅楹联“致君泽民功业无際,止身象艮柔德符坤”,“中奉大夫英 邁蓋世,分曹玉署待诏金門” 。
东墙上镶嵌着《大明太祖四世孙伊定王女阜城郡主志铭》,该碑记载阜城郡主生平懿德,广览群书,擅女红,待人谦和,相夫教子。郡主生于成化九年(1473年)十二月十九日,薨于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初七,与王良臣合葬于嵩县四合头村(今伊川),为伊川的一处历史文物遗产。被列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良臣家族墓地有明朝古墓七座,迄今仍有明代墓碑四通。除了王良臣及其妻阜城郡主坟墓外,还有王良臣的父亲散大夫王霖之墓,叔父处士王智之墓;王良臣的大哥散官王良辅之墓,二哥医官王良弼之墓,四弟翰林王良献之墓等。
监察御史李兴
李兴,字伯起,号绥菴,明嵩县莘店镇(今属伊川)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第3甲26名。历任冠县、邹平县令。长于判案,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后任直隶阅马,巡察淮州、扬州。李兴个矮但行事凌厉,时称“胡椒李”。所到之处,权贵敛迹。而且他耿直敢谏,被朝中官吏称为“真御史”。有御史因为弹劾宦官获罪,李兴与同台御史向皇帝进谏力争,使其免予处罚。出巡陕西关中郡县时,当地官员闻风觳觫,奸盗之徒亦不敢为恶。参将叫郭镛罪本当死,却久不上报,李审问后当即上报诛杀。后居家20年,喜好古乐,为文伉爽如其人。著有《西巡奏议》《嵩南野录记》,去世后入乡贤祠。
李兴为官清廉且有政绩,连农民起义首领都肃然起敬。据其侄孙李引之撰写的《明敕封孺人李母侯氏墓志铭》记载“.......流贼赵燧寇洛阳,壕外宦坊贼多毁之。伯祖绥菴公御史坊及外祖世科坊亦在壕外,贼见之肃然挿其箭扵上,令曰毁此者斩。故其坊得全......”碑文中提到正德四年(1509年)至正德七年(1512年)的刘六、刘七及刘虎、赵燧农民起义。
李兴家族出现了多位进士、举人、官宦。号称“一门四进士”。李兴长子李党敕封文林郎,章邱县知县。次子李尚,明正德初进士,历任庄浪县、蓝田县、寿县知县。今天伊川永庆寺、能仁寺、净土寺等处的明代碑刻均为他撰文书丹;李兴之孙李臣之,字思良,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第3甲211名,任章丘县令,为政明仁,志行端洁。章丘城是土城,常常被土匪袭扰。每到夏秋季节河水暴涨,冲毁民田和房屋,李臣之将土城修筑成石城。当地群众为了表彰他的功德,为其建立乡贤祠。后升任武昌府同知(副知府)。年老返家后,出资购置田地两顷、学田百亩,赈济贫困乡邻和失学孩子。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为其建立乡贤祠;李兴曾孙李蛟祯,崇祯年间进士,官居湖广岳州府知府,著有《層城集》,崇祯甲申(1644年)京师后陷落,李蛟祯亦效仿崇祯帝自缢殉国。另外李兴之弟李寿(号恒菴)赈边济乏,钦此七品散官敕封奉大夫;李兴的侄孙李当,字任甫,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任真定府推官(知府的辅佐官),有其伯祖之遗风,平反积压冤案数十桩,深受百姓拥护。后擢升汾州知州。李当到任后严格执法,捕灭了土寇李贵阳啸聚的数百人,对怙恃横行一方的张继善绳之以法,稳定了社会治安,后被诬陷免职回家。
李兴家族坟墓在今平等乡政府西,墓冢早已不复存在,平等村建新学校时挖掘出数通墓志铭,资料记载李氏莹地子山午向。占地二十五亩八分。伊水东萦,皋山南横,文脉龙沙,虎邱麟塚,碑碣林立,翠柏参天,钟灵敏秀,内树明代诰封碑刻四座。这在伊川县古代家族是极其罕见的。
另外村正大街东有李氏祠堂,始建于明代,计有正殿三间,拜殿三间,大门楼一间,门房两间,大门外月台三间,太湖石迎门竖立莲花盆分座两厢。旧时庙貌巍焕,栋楹辉煌,苍柏呈秀,盆石生光。
今天祠堂建筑有仿古建筑大门楼,拜殿及正殿等。院落还保存有明代太湖石假山。明代龟首座一对,双层莲花盆座一对,莲花瓣及花云图案雕刻的精美雅致。排鼓石一对。拜殿明柱均用石墩支撑。石墩刻有精美的福寿字样及人物花草图案。拜殿内有明清碑刻各一通。有《明奉政大夫湖北武昌府同知思良李公墓道》碑,树碑时间不详。有清光绪十七年仲春月下浣树立的《合族卖坟树置祭田序》碑。另有 明山西汾州知州李当及配氏孺人侯氏墓志铭四通:《明敕封孺人李母侯氏墓志铭》;《大明奉直大夫山西汾州知州李公合葵墓志铭》,碑文记载嘉靖四十三年癸亥(1563年)十二月初五日,李兴之侄李当卒。其子李引之以次年甲子闰二月十一日启孺人侯氏圹合葵于九皋之原。赐进士第中奉大夫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司洛阳嵩野朱用撰文,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总督宣大山西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洛阳前溪张松书,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整饬临清兵备副使洛阳后峰刘行祚撰;《明奉直大夫山西汾州知州李公配氏孺人李母侯氏合葵墓志铭》;《明敕封孺人李母侯氏墓志铭》。
正殿正中间为“追远堂”,堂顶上方有木雕风屏,花鸟走兽,栩栩如生。堂内有木匾“追远堂"三个金色大字,两侧有小字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律中姑洗中浣吉日立。正殿西墙上镶嵌有清道光十五年树立的碑刻《创修族谱重修家集合族捐钱单》,龙飞大清道光拾五年岁次乙未季春之月谷旦。正殿还有两通清代碑刻:《李氏祠堂祭田与看墳地亩碑记》,族长梅暨合族重立,嘉庆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另有一通《十三世孙监生贡生玉华九华暨侄庠生振翰坟前入地碑》,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孟春之月谷旦立。
山东按察司副使董相
董相,莘店保(今属伊川县)人,字应朝。《明史》(卷188)有传:“董相,嵩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官御史。巡视居庸诸关。江彬遣小校米英执人于平谷,恃势横甚。相收而杖之,将以闻。彬遽谮于帝,械系诏狱,谪判徐州。嘉靖初,召复故官。终山东副使。”
董相少奇伟,有大志。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3甲111名,任金坛县令。因政绩突出被擢升为御史。当时江彬为皇上宠臣,锦衣卫首领朱英是江彬的死党,依仗权势在下面罗织罪名,威慑善良人家,不少人倾家荡产。董相巡察居庸关,得到诉状后说:“我为天子御史,奉三尺宝剑按察不法,岂容这些人残害百姓!”随即将朱英等逮捕入狱,并上书弹劾江彬。后遭江彬诬告入锦衣卫监狱,出狱后被贬到徐州任职。江彬被诛,朝廷下诏恢复董相原职。正德七年(1512年)擢任江西佥事(正三品)。正德八年(1513年)擢升为山东副使,后董相以侍奉父母的名义请求退隐回家。嘉靖初,召复故官。终山东按察司副使。
董相的两个儿子均为进士,父子三进士世所罕见。长子董遂,字良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第3甲60名。在任襄垣县令时,有强盗杀人,跟其踪迹,数日将其捕获。当得知其母亲病重,便弃官归家探望。其同僚劝说:“按规定应向上请假后才能离开呀,你不急于回去不行吗?”董遂说:“听说母亲命在旦夕,还来得及请假吗?这个官职若敝履一样,不值得可惜!”其母见他回来病也好了。有人以孝荐,擢升为给事中,后任顺德主簿、山西副使;次子董选,字仁卿。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第3甲279名。先在朝中任“行人”,后任蕲水县知县、汾州知州、广平府同知,晋升延安知府。在任延安知府时,土豪刘聚、邢大山等6人,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董选按法予以治罪,人称政令严肃。
今平等村洛栾公路西有董相家族的坟墓,古时董氏家族墓地一顷百亩,圈有围墙,碑刻林立,墓地原来有27通明清董氏官宦及有功名的儒生碑刻,仅嵩县县志记载有姓名的有二十四位。可惜迄今仅有 董相神道碑及墓冢保存下来。碑身高大,正面镌刻着“大明中顺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董公神道”。树立年代没有显示,应为嘉靖年间树立。
平等村 建有董氏宗祠,初创建于明代,面南坐北,建筑壮观。只是旧建筑一无所存。今天的建筑为重建。有仿古建筑大门楼一间,拜殿、正殿各三间。院内有一些古时柱子石墩。有四块墓志铭,有一块进士石匾,上书“大明进士知府少伊董公玄室”,万历三十年四月十七日吉日。
伊川平等乡的明代王良臣、李兴、董相三望族、其墓冢、祠堂保留一些明清碑刻等遗物,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应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留住乡愁!
请作协会员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关注协会微信平台,如有好的作品积极联系投稿。并附作者近期生活照和精短个人简历。谢谢!
开辟栏目
小说园地 散文撷英
新诗品读 古韵新芳
文讯动态 通知公告
文艺理论 河洛人文
主 编: 芷 兰
副主编:张武昌 郭国通 武巧霞
李向前 赵树辉
编 辑:李德伟 张 报 柴巧燕
董素玲 张洪涛
制 作:范红格
投稿邮箱:yichuanwenlian@qq.com
历史上把箭射入石头的,除了飞将军李广之外还有谁? 李广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是写汉朝飞将军李广的,用来表现他的力量惊人,能把箭射进石头中。那么,历史上还有谁能如同李广一样,把箭射进石头里呢?
翻阅史料可以得知,历史上有确切记载,可以把箭射进石头的只有4个人。今天就来讲讲这4位“射石没羽”的英雄。
1、养由基有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绝技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万箭穿心3个成语均与养由基有关。《吕氏春秋》载:“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翻译一下:养由基射虎,射中石头,箭羽没入石头里.这是他以石当虎,精神高度集中、焕发神力的缘故。
养由基有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绝技
养由基是周朝养国人,养国被楚国所灭,养由基成为楚国大夫,封邑在养地。史载,他与神箭手潘党竞赛。潘党射箭,每发必中靶心。养由基说:“我不跟你比射箭靶,能在百步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本事。”
潘党就在柳树上选3片叶子,标上符号,养由基百步外射箭,连发3箭,依次击中,而且全部正中叶心,围观的数千人一片喝彩。这就诞生了百发百中、百步穿杨两个成语。
养由基还射力惊人,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晋楚鄢陵之战时,楚共王左眼被晋将魏锜射中,共王赐养由基王箭两支,养由基上场后一箭射死魏锜,持另一箭复命。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养一箭”。
史载:“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这里说的是:楚国有只神奇的白猿,楚国无人能射中它,楚王请来养由基。养由基持弓前去,不开弓就把白猿的神定住了,一箭射去,白猿应声而倒。这样看来,养由基开射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对方打败。
养由基死于万箭穿心
不过,这位“箭神”也是死于箭下,并催生另一个成语——万箭穿心。春秋霸主吴国曾攻打楚国。本来楚王不想再让年岁已老的养由基上场,但是不服老的养由基说:“将军战死疆场死而不憾!”养由基轻兵进击,被吴军的车战部队包围,数万名吴国射手一起射箭,养由基因此死于万箭之下。
2、熊渠子:射石后再射,始终无法成功
在《韩诗外传》、《博物志》、《论衡》等史书均记载:“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铩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摧,无迹。”
这里所说的故事是:楚国的熊渠子深夜巡游,看到一块横卧的石头,以为是趴在地上的老虎,拉弓射箭。箭头没入石头里,箭杆上的羽毛也掉了。可下马细看,得知是块石头。所以就再次射它,箭也折断了,石头上什么痕迹也没留下。
熊渠子是楚国的国君熊杨的儿子,前887年继任国君。史载,熊渠子气力非凡,胆识过人,曾经与人在河中比箭。一名神箭手脚踏竹排,沿河而下,边行边射,每箭必中岸上靶心。熊渠子淡然说:“我能在河中射中的飞羽。”
一堆鸟羽被兵士抛入河中,熊渠子伏身搭箭,一箭射出,把数十片羽毛全部串射起来,羽毛尽透箭杆,用手很难撸下来。
熊渠子:射石后再射,始终无法成功
《史记》记载,周夷王没有威信,王室衰落,诸侯互相攻伐,熊渠子出兵攻下鄂地,说:“楚国本来就是蛮夷,不必遵守中原规矩。”就封长子熊康为“句(gōu)亶(dàn)王”、次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
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楚国被封为子爵,不被中原传统诸侯所重视,称呼其为“子楚”,实为强调其爵位较低。楚国在熊渠子时,版图扩大,称霸一方,干脆以蛮夷自居,不再渴求周天子的封爵,自己给自己命名为“王”了。
当然,等到周厉王继位,因为周厉王异常狂暴,熊渠子担心周天子攻打楚国,就去掉王号,周朝诸侯国中第一个自封为王的国家,悄悄按捺下自己的野心。
3、李广:李广难封缘数奇,飞将军毕生无法封侯
《史记》载,汉飞将军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
这里讲的是:汉朝飞将军李广,外出打猎时,看到草里有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发箭射击,箭头射进石头里,走近发现是石头后多次发箭,始终无法再次射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不过,李广是经常射击真老虎的:李广住在郡县里,只要听说哪里有老虎,就一定要去射死它。驻守右北平时,有一次他箭射老虎,老虎中箭后猛然跃起,扑伤了李广……
但是李广真正被人所熟知的,是他终生没有封侯的经历。早年,他在参与剿灭七国之乱中立下封侯战功,因为私下接受梁王刘武所授将军印,回朝后功过相抵,没有封侯。甚至他的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奇袭漠北都立功封侯了,李广仍然没有封侯。
汉元狩四年,李广跟随卫青出兵,命李广从东路出击。因为东路绕远,向卫青要求当先锋被拒绝,心里很恼火。结果出发后迷失道路,卫青与匈奴单于交战,因右路没有汉兵,单于得以逃跑。
卫青率军向南穿过沙漠,才遇到李广。因耽误军事行动,卫青令人责问原因,并称将把结果上报汉武帝。李广不做回答,卫青又命李广的幕府人员写报告,接受审问。李广说:“校尉无罪,因我迷失道路,所以我亲上供状,等候审问。”
返回幕府,李广对手下说:“我年轻时就与匈奴战斗,经历了大小70多次战斗。很幸运能跟随大将军出战单于的亲信部队,可大将军让我走远路,偏偏又迷路,这不是天意吗?而且都60多岁了,怎么可能接受审问人员对我的侮辱。”然后拔刀自尽。
李广难封缘数奇
4、李远:世传李家神箭术,因儿子牵连自杀
据《北史》载,李远从小喜欢研究阵法,长大了极有勇力,善领兵,被授武骑常侍,周文帝宇文泰留他在自己军帐,后被封为安定县伯。西魏文帝时,封为公爵,又授都督衔,任原州刺史。
宇文泰曾对他说:“有了你,我的身体就如同有了胳膊。”因为在沙苑之战立功,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司马、河东郡守、太子少卿等职。李远射石发生在他督义州、弘农等21郡诸军事的时候。
史载,李远外出打猎,错把树丛中的石头当成兔子,发箭而射,箭头射入石中寸许,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块大石头。宇文泰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惊奇,给他书信说:“过去听说过汉朝飞将军有这种本事,你现在射石没羽,莫非这种本领是你们李家世传的。”
宇文泰对李远非常信任,把自己的第十一子送给他作儿子。但李远的结局并不好。他有个儿子叫李植,在宇文护执掌大权时,李植密谋想杀死宇文护。事情败露,宇文护把李植调任梁州刺史。随后,宇文护废掉孝闵帝,下诏让李远、李植回京。
李远担心有变,本来不想回京,但考虑再三说:“大丈夫宁为忠鬼,怎能当叛臣?”便和儿子回到京城。宇文护想保全李远,就对他说:“你的儿子曾有异谋。你要早点把他处死。”
李远:世传李家神箭术
可李远很钟爱李植,李植的口才又好,解释自己当初没有异谋,李远选择了相信儿子,次日带着李植拜见宇文护。而宇文护认为,李植昨晚已被李远杀死,便问属下:“阳平公(指李远)此来何意?”属下说:“李植也来了。”宇文护大怒:“阳平公看来不信任我!”
于是宇文护召父子俩入宫,让孝闵帝与李植当面对质,李植无言以对,最终说:“我曾有过打算,想安定社稷,保护天子。今天事已至此,也不必多说了。”李远听到这里大叫:“真是这样,那就罪该万死。”宇文护就杀死了李植,令李远自杀。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 李广
李广墓位于天水市城南石马坪。李广墓建于何时,史无记载。这座李广墓是衣冠冢墓,墓地有高达6米的碑塔一座,塔前有祭亭三间,均为三十年代初建造,垣墙大门额题“飞将佳城”。墓地祭亭门前有两匹汉代石雕骏马,造型粗犷,风格古朴,但现已磨损残缺,略具形式了,石马坪也因此而得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以此感叹命途多舛的人生。
李广的命运十分坎坷,空有一身本领,却长期不受到认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赞许有佳,夸他本领高强。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能人却无法获得认可,无法封侯拜将,这是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广是一位充满传奇的英雄,他战功赫赫,打得匈奴不敢再侵犯汉朝领土。唐朝诗人王昌龄是这样称赞李广将军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将军的威名足以镇住胡人,让他们不敢再逾越阴山一步。这是对李广的最大肯定,也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除此之外,高适也怀念飞将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飞将军生于汉武帝积极向外扩张时期,他于匈奴人打了不下七十场战役,扬名漠北,却得不到汉武帝封侯赐爵的奖励,那么,这是为何呢?
后世有如下的看法:
第一种说法是李广杀害了很多投降的战士。其实,李广对于自己不能封侯赐爵的事情也耿耿于怀,于是,向当时比较有名望的王朔请教。王朔道出了实情:李广在陇西担任太守之时,曾杀害过八百名前来归降的羌人!杀害归降的将士,这种事情在当时属于非常严重的过错。
这种说法由于有确凿的文字证据,使得它在日本学术界十分流行。但在国内就不是这样的,因为人们会觉得这只是一家之词。
第二种说法是李广杀害了霸陵亭的都尉。李广有一次因为打了败战丢掉了将军一职,当晚,他从霸陵亭经过,而负责管理这里的都尉却不开门。霸陵尉当时已经喝醉了,自然没有将昔日的将军放在眼里,执意不让他过去。李广有些怀恨在心,等他官复原职后,他故意打压霸陵尉,甚至找了个理由将其杀害。
明人董份说过:“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这种说法似乎没有说服力,毕竟,这只是局部的情况,我们还没有看到全貌。
第三种说法是李广治军不严。宋人何去非说过:“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其实,治军的严厉也是相对而言的。程不识是跟李广同一时期的将军,他统兵就非常严厉,将李广给比下去了。
司马迁认为李广和程不识都是一样的名将,但是,后人可不这么认为。南宋人叶适认为:李广用兵与他人不同,不能用常规的规律来形容它。明人王船山认为:李广善于攻伐,而程不识善于固守,他们是不一样的。
第四种说法是李广乃常败将军是也。司马迁说过:“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显然,他们是认为李广没有什么战功,而没有机会封侯赐爵。
但现代的学者却不这么认为。
《史记》中对于李广参与战役的记录并不多,里面更多描述的是李广的悲情人生。这是司马迁有意为之,他想塑造的就是悲情色彩的李广。李广一生战功无数,司马迁自己也将其称为名将,而匈奴人更加敬畏李广,他怎么会是常败将军呢?
这明显不合理!
第五种说法是李广不是一个军事全才。这其实是对前一种说法的修正,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李广虽然是一员猛将,但却不善于谋断,常常轻敌冒进,导致其败多胜少。因此,他没办法封侯赐爵。其实,这种说法是有漏洞的。汉朝时期,比李广逊色的将军也有封侯赐爵的,所以,这不是主要原因。
第六种说法是汉武帝对他的偏见及卫青将军对他的打压。这种说法在唐朝就比较盛行,人们将“李广难封”归结于汉武帝。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李广因为前面几次战役都失败了,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开始对他产生不信任。甚至,在李广的最后一次战役中,汉武帝特意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获得首功。
卫青本来就不怎么看中李广,他借此机会,有意刁难李广。卫青用公孙敖来取代李广前军将军的位置,使得李广后来出现触犯军规的事件,李广自杀谢罪。这种说法跟前面五种说法不同,它能够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上进行分析,视野开阔,可信度较高。但是,人们还是心存怀疑。
所以,不管怎么说李广都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将军。
有人说,李广是因为杀敌不足,才无法封侯的。汉朝时期,军队是以割首记战功的,李广虽然经历了很多战役,在割首方面却远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因此,他很难获得认可。
但就算有各种理由,李广将军在后世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唐朝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前将军北平太守李广”。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广。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广亦位列其中。
参考资料:
【《史记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汉书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