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级旅游景区
高峰山,又名高凤山,位于蓬溪城北25公里处文井镇高峰村,属文井镇所辖,与射洪、西充二县交界。高峰山海拔高度547米,是蓬溪县境内较高的山峰。山中有寺名为高峰寺(又称广教寺),山腰筑有古寨墙,开有东、西、南、北四门。据《四川通志》、《蓬溪县志》记载:高峰寺建于初唐,至今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后因兵乱屡废屡兴。到清,蓬溪高峰山(寺),蓬溪高峰山(寺)简介,蓬溪高峰山(寺)-遂宁市蓬溪县蓬溪高峰山(寺)旅游指南
青岛这个网红山洞打卡地有石窟、古寺、渡槽,很多人没去过
▲网友在网红打卡地拍照。
位于惜福镇的百福香园,园区内文物古迹众多,不仅有千年古寺百福庵和三个古老的石窟:萃元洞石窟、草芳斋石窟和不其山石窟,这里还有一座现代文物百福渡槽。
▲百福渡槽横跨整个山谷。
渡槽建成于一九八零年,由于当年崂山水库水量稀少,需要将书院水库的水引到崂山水库,也为了便于灌溉附近村庄的菜地和果园,村与村之间合作,用石头和水泥浇筑起了这座渡槽。
▲渡槽北面的槽体上镌刻着“百福渡槽”。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建造所用的石头全部都是由人力使用手推车运送的,而且这座长约180米的渡槽内部没有一根钢筋,都是用竹坯子代替的现在,这种渡漕已很少被保存下来了,在山东也仅剩下少有的几处,但保存如此完整的也仅有此处。
▲火爆网络的百福渡槽网红照片经典模板。
盛夏时节,翠绿的藤蔓覆盖着渡槽的一孔孔桥洞,有网友在渡槽北边第二孔桥洞拍摄照片传到网络,引起众多网友的围观,现在每天都有惜福镇周边的游客来到百福渡槽,在第二孔桥洞拍摄照片上传朋友圈,这里已成为网友的网红打卡地。
▲游客坐在百福渡槽第二孔桥洞处留影。
▲保存完好的渡槽长达180米。
-END-
内容来源/青岛日报、青岛新闻网
值班编辑/sunny
夏都志丨山货清真寺
文丨赵克俭
1985年5月,我受禹县政协、县委统战部的委托,协同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陈延良、王惠民等同志在山货回族乡实地考察了号称河南第二清真大寺——山货清真寺。
这座古老的“买思志德”始建于唐,重修于明,乃亘古民族文化之象征,回族人民大地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
1
回教,原名“伊斯兰”教(顺从和平之意),清真寺是其宗教活动之场所。伊斯兰源于阿拉伯至麦加城,创始人穆罕默德,回族人称其谓“至圣”。
据史书记载,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唐永徽二年(651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
《旧唐书》称阿拉伯国家为西域大食国。公元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法”殴思曼遣史来华通好,曾在广州建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开始。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大食应中国的邀请,派兵援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西京,时有留居中国者;此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由天山南麓来华经商,在西安建有番坊,安居不归者皆有妻室田宅;往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鉴于唐与吐蕃战事陆路不通,又有海上来华,在我沿海广州、泉州、扬州、杭州等地建清真寺,定居,从事香料和丝绸贸易。
上述这些定居在中国西北部和沿海各地的穆斯林多系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以经商为主,在定居点建清真寺,坚持正常的宗教活动。这些史称侨民穆斯林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经过漫长岁月的民族融合,首先由回纥(维吾尔)信奉伊斯兰教。以后各地信仰伊斯兰教者,先后在居住地建清真寺,坚持宗教活动,逐渐形成了我国各地之回教民族或曰回民。山货厂村之回族即源于此。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我国历代对其有不同称谓。
唐宋时期,我国汉文史籍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将其奉行的伊斯兰教为“大食法”或“大食教度”。
元朝时期,史称阿拉伯中亚地区为“回回地面”将其奉行的伊斯兰教称为“回回人”或曰“回回”。
明朝时期,史称伊斯兰教为教门。明人郎瑛著《七修类稿》中称“回回教”。
清初,史称伊斯兰教“清真教”或“天方教”。清人王代兴著《清真大学》、马注的《清真指南》曾用“玉清至真”、“清净无染”、“真乃独一”等语。有学者将“麦加“译为“天方”如“天方典礼”之故。
全国解放后,《国务院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于1956年6月20日发出通知。指出“伊斯兰教是国际性宗教,伊斯兰教也是国际问题通用名称。”并规定:今后的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改为伊斯兰教。
山货村回民中,至今流传着“回回穆民”之说,饮食业挂“清真”牌之俗,清真寺座向之礼,其来历即如是也。
2
故乡禹州山货村迄今居住的回民同胞,其来历如何呢?我曾协同省民专的几位同志调查了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山货厂清真寺。
山货厂村位于禹州东北三十华里处,禹州市山货回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该乡东邻许昌、北接长葛,西、南与禹境内古城、郭连镇交界。是回族群众居住中原第一大村,回族群众占全村总人口的99.9%。
北宋时期,石梁河横贯村中,曲折东流注入许州。上游西北有红水、黑水流经山货注入石梁河。上游多山,林木药材等山中货物顺水运到此地集散,故谓“山货厂”,后简称山货。《禹州志》载:“石梁河宋名石塘河,漕运许州(今许昌)一带之栗达于汴京”,“山货厂为北宋下船处也”。
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志书云:“禹城东北山货厂清真寺,北临沙水,南傍石梁,前人建寺於其间。”号称“河南第二清真大寺”。寺内至今还保留着自乾隆四十三年以来的石碑十二道。
据史考,元朝时期确有回回人到禹州。禹州古称“钧州”,俗称'“小禹州”。《元史·地理志》载:“钧州隶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以钧州属之”。《元史·世祖本纪》又载: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46年)“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
元代时的钧州属南京路(路治今开封)所辖,为回回军士屯兵处。今禹州城内仍有“东回回营”、“西回回营”之称谓。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阿合马(回回人)任诸路都转运使,专理财政,他在钧州、徐州兴办了炼铁业,年产铁一百零三万七千斤,铸成农器二十万件。”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地药商到钧州集结,随着每年三月药材交流大会的兴起,全国各地骡马商贩也云集此地进行交易,“小禹州”呈现出万商云集,一派繁荣的景象,善于经营香料、药材的回族商人在元明时期到钧州经商,定居者有之。山货厂自唐宋以来就是水路码头交通要道,故元明时期回族到山货厂进行商贸转运活动是必然的。
元朝由于战乱,中原人口骤减,到明初有移民至禹境。《禹州志》载:“明太祖洪武四年徒山西民实钧州等处。”从民国拾年(1921年)辛酉孟夏所之:“显祖考府君赵公来义之墓”碑,碑文载:“首自洪洞而迁移河南禹境,以乃兄弟二人,长曰讳来杰、次来讳来义。意昔祖上居此地数百余年”。从赵姓人口繁衍情况看,山货回族以赵姓人口最多,连同附近村庄(刘楼、刘庄、赵庄、雷庄等)同宗赵姓三千多人,当来山货时间最早。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山货厂清真寺的《修卷棚碑记》中,记载了重修寺卷棚时捐款人的姓名及所指人数。所列捐款人151人,其中赵姓就有87人,捐款以户为单位计算,一户只写一个名字;可以说,到乾隆四十三年,山货赵姓最少有87户。自洪武四年(1371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这407年的时间中,由赵来杰兄弟二人发展到87户之多,据此赵姓应于明初迁居山货。
由此可知,元明时期回族人就到山货居住。为适应穆斯林饮食和宗教生活的需要,他们兴建清真寺是历史的必然。况且当时的山货厂又是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
山货厂清真寺何时创建?《全国清真寺调查表》(成达师范出版部《月华》四卷第十三期·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载:“禹东山货厂清真寺建于唐。”自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到公元907年(唐天佑四年)凡246年,漫长的唐代民族融合,使信奉伊斯兰教者延伸到禹境并定山货清真寺是可信的,不过当时初建简陋,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逐渐重修,形成规模。目前史料不足,有待考古发掘。
据考,山货厂清真寺重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1956年秋,山货居民赵贵荣等五人,在山货厂清真寺大门前河床西侧,挖出一残碑其状呈三角形,长五尺多,厚约六寸,碑面斑驳,字迹脱落,文句不全,撰文尚隐约可辩。残碑碑文是:“公宦途解*资助重金,*吾寺**重*殿,众有朝礼**,*乃圣教之幸”“摆**撰文”“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中夏立。”顺其文句,大意是:“公宦途解囊资助重金,使吾寺得以重修殿,众有朝礼之所,实乃圣教之幸”,“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夏立”。由于年深日久,残碑辗转失落,但穆斯林上寺洗礼目睹寺门此残碑与碑座者甚多。
据查,石碑致残的原因系毁于兵火。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于崇祯七年(1634年)入河南后,一度在禹境与官兵作战,李自成率部也曾屯兵禹州神垕。《明末农民军名称考录》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九月九日丁亥,任辰(禹州人)与李际禹、申靖邦、张鼎等所谓“郏县盗”,拥众五万,任辰等率部与明官军总兵王继禹在郏县、尉氏一带进行激战”。禹州位于郏县与尉氏之间,乃厮杀之战场,故山货厂清真寺门之石碑毁于战火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大沙河流经山货厂清真寺大门前,每年山洪暴发,冲击石碑,致使残碑滚落河中,得以保存。
从洪武四年赵姓到山货厂定居到万历十五年,经过216年,随着回族人口的发展,需要重修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加上当时交通运输发达,商业繁荣,这就为重修清真寺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大都在万历年间立过碑,如沁阳北大寺有万历八年之碑;开封东大寺有万历十四年之碑等。
山货厂清真寺保存有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孟秋所立《万善同归》一碑,碑文是:“山货厂清真寺旧后有拜殿,前有捐(卷)棚,已为先辈创建,固辉辉煌煌,耀人耳目,俨然大观也,但不知创建何时,功自谁立。”据此,乾隆四十八年距万历十五年,计196年,充分说明重建规模宏大的山货厂清真寺,如果没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是不会“不知创立何时”。所以,这与明万历十五年创建相符。
山货厂清真寺的宏伟规模,不仅体现明代古建筑艺术之格局,而且还表现寺院组织机构之庞大。
乾隆五十五年,《重修清真寺槛房并创建厢廊碑记》载:“山货厂清真寺北临沙水,南侍石梁,前人建寺于其间,树木苍翠而色秀,庭院洁净而景幽,优胜地也。……”山货清真寺占地十二亩,由大门、二门、卷棚、大殿、望月楼、南北讲堂、水房、碑亭、前后庭院,东西跨院等组合而成。寺院三进,布局协调,规模宏伟,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特色。
大门为城楼式,东向。寺门拱卷上方横放有“清真寺”三字。二门开屏门三处,一个正门,两个偏门,二门内侧屏壁建有碑亭,亭子上方镌有石匾,有“天房妙景”四字。两则石柱上有“玉壶境内无俗气”、“金经篇中有太和”之对联。卷棚、大殿构成一体,咸以绿色琉璃瓦盖顶,巍峨壮观,木制斗拱古朴雅致。卷棚中央悬挂“亘古清真”匾,乃大清同治十三年,钦赐蓝翎侯都阃府赵占元所立。大殿南北五极三进,纵深三丈,大殿门槛装有木刻屏风六对,端庄大方。殿后矗立望月楼,三层,楼顶屋脊装有天蓝色瓷瓶一个,相传为“宋钧”,雨过天晴五光十色,相映生辉。
卷棚两厢组合成南北讲堂。北讲堂三间,南讲堂五间为寺院中枢,为讲学阿文经典之处,或谓“经堂”。中院有桧树三株,年深日久,根深叶茂,还有木槿花,无花果树等。南北跨院自成体系。房舍二十间,松柏数十株十分幽静,处为住学、坐位之用。前院北侧有水房八间,南侧为习武、宰牲之场地。
山货清真寺组织机构庞大,寺中有大阿訇、伊玛目、二阿訇、三阿訇、四阿訇、五阿訇,还有散班阿訇,达25人之多,另有十数名海里风。大阿訇一般从外地聘请,主要负责阿文大学的教学和讲经,伊玛目一般系本地人,负责领拜,二阿訇即海推布,负责宰牲,三阿訇负责教阿文小学,四阿訇即四师傅,负责寺内后勤,五阿訇念虎图拜。
山货厂清真寺办有阿文小学和阿文大学。曾培养出一批著名阿訇。在这里学过经的知名阿訇有;禹生远、马广业、杨溯风、陈克礼、赵汝霖、杜金贵、陈茂真、巴松亭、丁学章、艾文亮等。该寺为河南省伊斯兰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山货厂清真寺坐过位的知名阿訇有:甘肃的马凌霄、河北四大清之一的程亮、河南四大旗之一的赵明堂,还有丁殿荣、买明德、赵子玉、谢文贵等。
3
山货厂清真寺和其它清真大寺一样,至今还沿袭着绵亘古今的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教在清真寺内信主、尊圣,讲经、习文的教育方式,自明嘉靖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建立阿文小学和阿文大学两部教育体系。
阿文小学。其课程设置大体上有:
(一)黄本。着重学习阿拉伯语字母和拼音。
(二)凯里迈。学习伊斯兰教基本信条,重在拼读原词,称作“编凯里迈。”
(三)孩贴。是《古兰经》选读本,重在熟练地背颂原文。
(四)乜贴。学习阿拉伯、波斯语的各种宗教生活祷词。
(五)凯合夫章。重在带韵熟读经文。
阿文小学招收六、七岁的穆斯林儿童免费入学。教师由“二阿訇”担任,学生在南讲堂就读,随到随学,因材施教,不分班级,也无毕业时间,入退自由。男12岁,女9岁可参与封斋礼拜,学完课程可参加阿文大学。
阿文大学。其课程设置分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教,基础课是工具课,基本上没有什么宗教内容。其主要课本有:
(一)《连五本》。阿语为《爱萨素洛欧鲁密》,基础知识之意,是语法初级课本。五本即五卷,前三卷讲词法,后两卷讲句法。卷一《素尔夫》,词法之意,是《连五本》总纲,讲阿语三类词(名词、动词、虚词)、派生词和派生的顺序等。卷二《穆尔则》,本词慰问之意,是经籍之内通用的动词,标准变动词法书。卷三《咱嘉尼》,讲词的变化问题。卷四《米额台·阿米来》,汉泽名日《百能词集》,是一本句法入门书。卷五《米素巴哈》,汉译为《语法明灯》,是一部句法书,即讲阿语句法主题,语格问题,句法规律等。
(二)《祖五》是对《连五本》卷五《米素巴哈》的诠释,作者波斯人,穆图勒(1143-1213),是中级语法课本。
(三)《满俩》。是语法经典著作《卡非》的诠释。《卡非》为埃及人伊本哈直卜(1175-1249)所著。《满俩》为波斯人阿卜杜·来哈曼·查密(1397-1477)所著。此书着重语法理论,是语法高级课本。
(四)《台洛黑素·米夫特哈》,又名《白亚尼》。是一部修辞学名著,作者赛尔顿丁(1321-1386年)。全书共分三卷:卷一为语境学,论述语言规律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可能性等问题。卷二为辞格学,论述各种修辞格表达的不同效果等问题。卷三为意境学,表达语言和意义之间的修辞美化等问题。
(五)《米幅他合欧鲁密》(汉译名《文钥》)。是从《天方性里·采辑经书目》中提到的一部修辞学。
(六)《伊萨乌机》。是形式逻辑入门的名著。《吾祖一夫》是论述概念以及各种判断,最后是界说和推理(两书选一)。
(七)《内洗叶》(汉译名《名理真宗》)和《叶撒五枝》(汉译名《名理解》)。是《天方性理·采辑经书目》中所提到的逻辑学。
大学部的教师由阿訇任教,学生称作“海里凡”、“满拉”,有取戴“氏司搭尔”(礼拜缠头)资格,对外可参加宗教活动,有接受穆斯林邀请过宗教生活的权利,也可自由寻师求学(也称住学),生活上享受供给,由执事乡老负责,攻完全部规定课程(十三本阿、波文课本),大学部择期给予举行“穿衣挂帐”典礼,即学成毕业仪式,成为正式阿訇,便可应聘从事阿訇工作。
4
山货村穆斯林和全国穆斯林一样至今还弘扬着古代阿拉伯人的精神文明——念、礼、斋、课、朝。谓之“五功”。
念:凡是穆斯林必须会念清真言,此乃信奉伊斯兰教的宣誓词,意思是认真主独一,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样,才算有“依玛尼”(确信)。
礼:凡是成年穆民,每天应礼五时拜,七日一夜聚礼,一年两会礼。以示为主尽忠。拜中以礼节制,庄严肃穆,自觉纪律,万众一心。
斋:凡成年穆民应在伊历9月持斋一个月,见月封斋,到下月见月开斋。每天黎明前,至日落前,不饮不食,高度自觉。封斋是体验饥饿苦,同情忍饥人,戒食戒欲,反省己过,扶助他人。
课:在封斋的基础上,教律规定拿出自己财产的百分之二点五来济贫,以节制资本,调剂贫穷,相爱团结,安定社会。
朝:每年伊历12月8日至13日为朝觐日期(古尔邦节)。
全世界穆斯林凡有经济能力的人应去麦加的“克尔白”朝觐“天房”。“克尔白”是伊斯兰教的精神中心,是第一所朝拜真主的房子,朝觐是穆斯林世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平等和睦,不惜牺牲的表现。
以上所述,古代阿拉伯人的精神文明是穆罕默德消除教派纷争,民族分裂,统一阿拉伯的思想基础,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作者:赵克俭,1928年生,禹州人,原任禹州市五届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现已退休。
部分图片作者任红兵
编辑丨孙 帅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资讯|开原九鼎龙泉寺五百罗汉堂万佛宝塔落成开光庆典
2016年8月9日,古历七月初七日,正是七夕佳节,铁岭开原龙泉寺隆重举行大雄宝殿佛像重新装金完毕、五百罗汉堂万佛宝塔落成剪彩暨圣像开光法会庆典。在这因缘殊胜的吉庆之日,十方菩萨、八方善信万余人汇聚此处,共沐佛恩,同沾法益。
8月9日上午9时30分,各级领导、诸山长老、善信护法齐聚龙泉寺金刚经壁前,举行金刚经壁揭幕仪式,并合影留念纪录这一殊胜时刻。
随后,诸位嘉宾移步大雄宝殿前,参加五百罗汉堂万佛宝塔开光庆典。
整场法会依仪轨,起香唱赞,法师们用巾拂尘、举镜照空,拂去众生心地上的垢尘,去垢显净;以笔点佛眼,则为开发众生智慧,引领众生去除烦恼,大雄宝殿内梵音缭绕,主法法师们亦移步至五百罗汉堂依序为圣像开光,佛事井然不紊,如法如律,殿外信士大众虔诚瞻仰。
僧俗大众至大雄宝殿回向,祈愿世界和平,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并祈与会大众消灾免难,增福增寿。
龙泉寺五百罗汉堂万佛宝塔的建筑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五百罗汉堂是边长30米的方形建筑,上面万佛宝塔是用12个角、近似圆形的塔形建筑,寓意一年12个月,四角都有一个亭子,寓意一年四季。
五百罗汉堂内供奉500尊1.3米高的罗汉像,罗汉堂内的设计也采用了外方内圆古代铜钱的设计理念,万佛宝塔内正中供奉一尊四面药师佛,像高11.1米。四周供奉一万尊药师佛,像高30厘米。四个亭子内分别供奉一尊统领四大部洲的天王,即东胜神州的东方持国天王、南瞻部洲的南方增长天王、西牛贺洲的西方广目天王和北俱芦洲的北方多闻天王。
五百罗汉堂万佛宝塔的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是龙泉寺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