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

三游洞

AAAA级旅游景区

三游洞摩崖,简称三游洞,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的山崖上,位于西陵峡峡口处。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摩崖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着名名胜古迹,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体,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三游洞不仅是着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0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地址:宜昌市西陵区南津关路8号

类型:洞穴地质地貌古迹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717-8862161

开放时间:

旺季8:00-18:30,淡季8:30-17:30

西陵峡口新玩法 夜游奇幻三游洞

一直以为西陵峡口只是个虚名,过往数十载,不曾踏入过,三游洞只是先古几文人骚客聚在一起喝了几杯酒吟诗之地!不曾想这里却是三峡起始点,这里不仅有摩崖石刻,还可远观葛洲坝全景,怪不得那么摄影爱好者动不动就到附近的山庄一呆几个月呢!

细细做了下功课,宜昌政府官网如此描述着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南津关西陵山上。它背靠长江三峡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的确,离城区不到十公里的路程,算得到离宜昌最近的旅游景点了。趁着夜色还没来,我等迫不及待钻进景区,无须导游,不听她们的胡说慢慢感受!

不分进出口,顺着用三峡奇石垒起的栈道,拾级而下不问前路,让手机忙不停记录下曾至此一游,偶尔低头,偶尔翘首,偶尔停下来认认摩崖上的石刻,但却来不及细品当年文人骚客们留下此诗此句的美妙!

而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个地方叫三游洞呢?是有人曾到此游玩三次?还是?细细看看照片里的文字,再问了下度娘,度娘如实回答说: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如今,这三游洞应该说是日游、夜游、船游三种玩法吧!小伙伴们,你们体验过夜游吗?

嗯,夜游新体验,三游洞的新玩法,三峡石边亮起了灯,三游洞在绚丽的灯光下更是变幻莫测,奇乐无穷!原来你白天看到没有什么味道的地方,到晚上却成了另一番风味的美景

而在山体之间镶嵌着星星点点的发出各种光的亮化灯,让这山更有些神秘!遥想当年,或许这灯是过往游船的信号指示,或许是某一战争的指挥棒!而这三游洞也会是大军西进的必争之地,至少会是顶级的瞭望台!

这仿古的军事堡垒,或许只是当年战场的一个记忆,虽看不见硝烟听不见炮轰声,但眼前还会浮现那些年的厮杀与掠夺!不经意中看到某某遗址,可见当年的三游洞在没有葛洲坝的呵护下是如此的坚强!看看张飞当年擂鼓练兵之地,多么的豪气,如今不管是日游还是夜游人必到之处!

我不太喜欢喧闹的个性化设置的某某表演,趁着灯还在独自摸着景区里每一个我想感受的足迹,玻璃栈道的闹,石刻园里的静,时而来一丝凉意时而吓出一身臭汗!

静,真静,就算那晚有众多人夜游到此,石刻园的那种安静让我根本静不下来,快步走出那片地,看到一堆人在阁楼下忙个不停,她们要用镜头留下至喜亭、三峡起始点、张飞擂鼓台等各处靓丽的夜景,或许不很绚丽但一定会让西陵峡口惊艳!

不争气的手机总会把美丽的夜色拍得一塌糊涂,那就放下手机,而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欣赏去感悟三游洞的夜色!或者钻进楚塞楼里享受不一样的饕餮盛宴:传统的舞台表演结合LED屏将美景、气氛、情节有机柔和在一起,加上沉浸式多媒体4D的体验,将故事情绪充分渲染,让我们置身在情境之中,与戏中屈原王昭君等一起喜怒哀乐。

楚塞楼一角

三游洞,发现它并不以景致见长,但洞前高峡夹峙,有溪绕洞而过与长江相接。无论日游还是夜游或者是船游都能领略到西陵峡谷原始风光的壮丽景观。想去了吗?想夜游还是船游呢?悄悄告诉你吧,从宜昌城区可是有夜游船的哟!

三峡系列六:才访三游洞,又观天然塔,宜昌半日闲,走马观花行、5

告别三游洞下一站宜昌天然塔。天然塔位于宜昌市南部,长江北岸的沿江大道上。从三游洞坐10-1路或观光2路公交,再换乘103或109路公交可达。但这两路公交车的运行路线不走沿江大道,走最繁华的夷陵大道, 伍家岗站下车,还要再转到沿江大道上才行。百度地图的导航显示,从伍家岗站下车后要先向回走,再沿一条无名小街拐到沿江大道上,拐过去就是天然塔。

天然塔位于湖北省宜昌城东长江北岸,据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载:“天然塔位于宜昌城东南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侨居夷陵时所建,明废。”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然塔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层层出檐,其下皆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

郭璞字景纯,晋代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正因是名人效应,所以天然塔也逐渐成为夷陵古城的城标。

从无名小街的街口看天然塔

天然塔的修建,与"阴阳先生"的相度不无关系。天然塔建在江边,建塔之地被认为地势低下,垒建塔台以期改变山川形势,给当地带来兴旺。然而阴阳五形说又认为一地兴废,因果何繁乃是自然 天道,岂是人力能轻易改变?建塔之举,不免有使强之嫌。所以琢磨出个"自然塔"的名字,以表示建塔乃顺势作为,天然趣事耳!

天然塔的传说,《晋书》有载,郭璞善于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他看风水、卜凶吉,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声名的"阴阳先生"。相传郭璞来夷陵后,曾察看夷陵地形,发现夷陵地势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车运来中州的土,再对照阴阳的向背角度,垒建了两个土台子,借以抵消山川与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并藉土而祭月,使之配合得宜。《宜昌府志》中是这样载述的:"尔雅台城西北隅所堂街。《图经》云,晋郭璞注尔雅处,旁有明月台,前有明月池。故老佥云,峡州旧城为璞流寓时所相度,就山川形势,分配五行,独中央地势卑下,于土德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峡,相阴阳向背之宜,特建二台镇之。"这就是后世取意"尔雅明月"的由来,并成为"夷陵八景"之一。

明代崇祯末年,大学文安之(夷陵人,1582-1659)认为原塔塔体低卑,塔宝狭窄,且年久失修,愿慷慨捐资,把原来小塔拆掉,准备修建一座高大宏伟的天然塔。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动工兴建时,明朝灭亡,接着李闯王兵败,清兵骥临宜昌外围,文安之无奈只好将建塔事宜停止,急离宜昌赴广西、川东及鄂西各地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最后兵败流亡他乡,未能实现修建巨塔的愿望。

清乾隆十年(1745年),东湖县(今宜昌市)的士民们曾经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天然塔。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工匠技术有限,屡建屡垮,最后仅建好塔基二级。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才由东湖县当时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卢鸿儒、覃永泰、张文学等10余人捐资重建天然塔。由于徐经业对于明清建筑的营造知识颇有研究,又奔走各地聘请修塔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并亲临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广大士民的积极支持下,天然塔在修建期间共投入土木砖石各种建筑师和工匠100余名,历时3年,终于建成。现存的天然塔便是清乾隆时这次重建的古建筑

下游方向的长江和宜万铁路大桥

上游方向的长江,远处是夷陵公路大桥

在徐经业等人建塔期间,东湖县的佛教居士和僧侣向徐经业等提出在塔旁修建寺庙的请求,得到许可。僧侣们在天然塔旁修建了寺院。院内设有禅堂、斋房、僧舌、会客室等与亭、榭多座,还有花园、场坪,占地面积达30余亩,其中仅塔与殿堂及附属房屋占地达10余亩,命名为"天然塔庙"。庙门朝东北,修有一条宽近10米、长30余米的广阔通道。通道两旁植有松柏樟桐等各种树木,院内花园内植有各种花卉。时任清东湖知县的明佩有此云:“越葵丑初夏而塔以成……又构刹其旁,一切禅堂佛座之庄严,亭、榭、花木之壮丽,凡来登眺者,咸称为胜地。”

天然塔建成之后成为了宜昌的重要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同时天然塔也是长江三峡下游的重要古航标,夜间,七楼上还有为航行船舶点的指路明灯。一位熟知天然塔的市民告诉记者,天然塔建造的地理位置非常奇特,无论是在上游还是在下游乘船,都可以看到这座宝塔

民国时期,天然塔却遭受了日军和国民党的破坏,并逐渐没落。1940年,宜昌沦陷后,天然塔庙及其园林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到1945年宜昌光复时,残存有庙宇2栋,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和田园20余亩,由宜昌佛教会僧人耕作管理。1947年,国民党派学兵派占据部分庙宇,将场坪作为练兵场,随意摧毁林木花卉;又因主持僧吸鸦片,懒于劳作和管理,使天然塔的游客锐减,直至衰落。

解放前夕,天然塔已僧去庙毁,成为废墟,田园荒芜,野草丛生,呈现出一片凄凉景象,仅余天然塔仍然屹立在长江边,安然无恙。一位长期居住在天然塔附近的市民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幼的他便与儿时的玩伴经常来"宝塔"玩,当时还可以看到塔基上有许多各种形象的石雕罗汉,背负着"宝塔",塔顶上还有一座铜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珍贵的文物都被破坏。

1962年9月,天然塔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天然塔及天然塔庙地产被其它单位占用,仅保存塔基四周约50米的范围。1986年9月,为了保护天然塔不受破坏,专门在塔基四周修建了围墙。1992年12月,天然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天然塔划归三游洞管理处管理,成立了天然塔文物管理所,并派驻专人照看天然塔。

2001年前后,宜昌市对沿江大道延伸段进行规划设计时,决定使用直线型。然而,天然塔临江而立,施工方案中,沿江大道如果与天然塔擦肩而过,将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然塔带来多种威胁,施工时大型机械的震动会对塔造成伤害,道路投入使用后,车祸等意外事故也对塔构成威胁。在专家的建议下,宜昌市对沿江大道延伸段700多米路段进行调整,将该路段由直线变为一段曲线。由于改线涉及更多的拆迁成本、路线延长等问题,因而增加投资1000万。目前,沿江大道延伸段人行道边线距离天然塔约有50米,确保了天然塔的安全。

2007年,宜昌有关部门对天然塔进行了维修。维修主要包括本体维修、灯光工程和防雷措施;维修时将拆除原有的围墙,并在塔基周围修建一个六面形的塔台,在临街面修建一条约9米宽台阶,以供行人观光用;对塔体进行保护性修缮,安装防雷设施,装上灯光等

现在的天然塔景区以天然塔为主体空间,借助修建沿江大道留出的滨江绿化带,有关部门还准备复建天然塔故有的天然塔庙、塔林,并构建山门、牌楼、游廊、吊脚楼、合一亭,再建设地面文物馆、三峡民俗楼等展馆,采用明清风格,不仅风景宜人,更能让人重温历史。

三游洞管理处在其网站上用这样一段生动的文字介绍天然塔。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层层出檐,其下皆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登临塔顶,俯瞰宜昌港,舳舻相接,帆桅如林:对江五龙山五峰连峙,苍翠欲滴,状若五龙蜿蜒临江。每当朝阳初起时,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一条巨型钢鞭,压在五龙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龙”之称。

看过天然塔,时间已是5点半到了去火车站的时间了。转回到夷陵大道上,坐公交去宜昌东站,乘坐夜车离开宜昌,我在宜昌的“半日游”圆满结束了。

再见了古夷陵,再见了宜昌

宜昌庆祝“三游洞”命名1200年,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

公元819年4月14日,唐代诗人白居易正式命名三游洞。2019年4月14日三游洞迎来了1200周岁生日。

4月14日,纪念“三游洞”命名1200年暨“三游洞文化年”在西陵峡风景名胜区正式启动。上午10时,三游洞主题歌曲《魂牵梦萦三游洞》缓缓响起在巍巍西陵峡畔。

“斯竟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国家一级演员鄢继烈声情并茂,现场朗诵《三游洞赋》。

三游洞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峡口,地势险峻,洞景奇绝,自唐宋始便成为了游览胜地和文化遗存。

史载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此洞,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书于洞壁上,序中有“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等记述,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后人称之为“前三游”。

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曾来洞中一游,并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此为“后三游”。

宋代欧阳修、黄庭坚、陆游以及明清王士祯、刘一儒等都曾游历三游洞,并多以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记事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数十件,这些诗文辞赋、壁刻碑文让三游洞成为了诗赋游记的文化集大成之所在。

这几位大诗人,在唐是诗国健将,在宋是文坛峰峦;“前三游”是峡间偶遇,“后三游”属刻意登临,却不经意间,在相隔240年的漫漫时光里,他们隔空联袂出手,成就一洞之奇和三游之美。

从此,洞因人显,诗因洞传;一洞悠悠观自在,千年摩崖刻诗意。2016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游洞入选“宜昌十大文化符号”。从1981年开放至今,三游洞已接待中外游客逾千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