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系列六:才访三游洞,又观天然塔,宜昌半日闲,走马观花行、1

三游洞和天然塔,是湖北宜昌市的两个旅游点,它们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景区,一个在西郊,一个在城南,相距不说是十万八千里,也间隔了足有30里。但它们又有个共性:1、都在宜昌,2、都在长江边上,3、都属名胜古迹。因天然塔只有一座孤灵灵的塔,照片不多,我们去宜昌又只去了这两个地方,故把它和三游洞放在一起。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建制历史逾两千年。“宜昌”之名始于东晋,市的建制始于解放初,于1992年设立地级市。全市现辖五区、三市、五县,常住人口415万,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年底,宜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120万人。

宜昌依长江而建,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仅次于武汉,位居湖北省第二位,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汉宜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焦柳铁路、318国道等国家重要的交通动脉。宜昌是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国家重要战略设施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4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四。宜昌是湖北省唯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同时享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钢琴之城等美誉。

我是游完三峡后,坐三峡游的送客大巴到的宜昌,不是刻意要去宜昌旅游,是在宜昌转车,因有半天空闲,因此来了个忙里偷闲,去三游洞和天然塔转了一圈。

三游洞、天然塔位置示意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部西陵峡口的西陵山(也叫三游洞山)北侧的峭壁上,其地势险峻,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三游洞之所以叫三游洞有两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曾三人结伴同游此洞,人称"前三游";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游过此洞,人称为"后三游"。三游洞因这两个三游而得名。

三游洞距宜昌市区10公里。由市区坐B1路、30路、103路公交到夷陵广场,倒10-1路公交或观光2号线,下车即景区门口。景区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

三游洞景区示意

受地形限制,三游洞景区大门广场很小。巴掌大的小广场停着数辆小车,把个小广场挤的满满当当,我乘坐的公交终点是景区大门处,公交车在这儿调头都不是很方便。

三游洞景区大门是明显的巴渝风格的建筑,白墙、黑瓦、赫色的梁柱,飞檐高挑,色彩明暗对比强烈,造型庄重而质朴。因门前停满了车,想拍张大门的照片都成为不可能,只好在网上找了一张大门的照片。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三游洞景区北临下牢溪,南界长江,东为下牢溪和长江交汇处,即西陵峡峡口,实际是个三面邻水的狭长半岛,景区大门坐东面西。进门后路分为三条,左侧的路是去三游洞的路。既然是以洞闻名的景区,当然要先看三游洞。于是我向左侧的小路拐去。

沿路向左走,过一道石门忆是下牢溪边。下牢溪不宽,两岸却山势陡峭,壁如刀削,所谓的游路是在崖壁间修成的一条栈道,我们的脚下就是深不可测的断崖,称不上是万丈深渊也足有百尺之深,真可谓水如一线,路如一线。

三游洞地处西陵峡东口处,紧临三峡门户南津关,南津关和瞿塘峡入口的夔门类似,分为三峡首尾两端的门户,“三峡至此穷”,长江出南津关便摆脱了高峡深谷的束缚,开始进入辽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津关北岸有河名下牢溪,又名下牢津,南津关之名传说就是因刘备曾据守于此津之南而得名。南津关两岸绝壁耸天,峰奇谷异,江面狭窄,犹如一只细颈瓶口,锁住了滔滔大江,成为长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线。这里地势险要,"雄当蜀道,巍锁荆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下牢溪紧临南津关,两岸同样是绝壁耸天,峰奇谷异,其两岸现皆开发成景区,东侧是快乐谷景区、西侧为龙泉洞景区。这些景区不仅野趣自然,景区内还开设有攀岩、蹦极等场所,是宜昌的户外拓展基地。它们和三游洞景区、白马洞景区共同组成了一个大西陵峡景区,成为宜昌最主要的城郊旅游基地。

下牢溪大桥。宜昌通往三游洞的必经之桥

地处三峡东口处的南津关自古即为长江沿线上的重要的军事重地。据《三国志蜀书》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火攻赤壁,大败曹军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日夜操演兵马。

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3年)梁将陆洪和在峡口筑“七胜城”, 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征江陵,在峡口筑“安陆城”,以备蜀犯,在西陵山下牢溪平台上仍留有六朝军垒遗址和城市遗迹

不过那时的三游洞还是一个无名山洞,根本不为外人所知道。

唐朝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遗(皇帝跟前的谏官)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权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今四川达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时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偶遇,于是三人一起饮酒同游。游到下牢溪中时偶然发现崖壁上的山洞,于是寻路入洞一游。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三游洞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

三游洞成名后。北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博学好贤的文人宋庆基调任峡州知州,对夷陵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栅的修缮,宜昌的草房变瓦屋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津处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请这年五月被贬至夷陵任县令的文学家欧阳修,为该亭撰写了一篇《峡州至喜亭记》 。 由宋代著名书法黄庭坚书写碑刻,亭以文显,这座小亭借欧阳修之笔,声名大振,后被列为夷陵三大胜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来,经历了二次移迁的兴废历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乡台,即三游洞景区内。

三游洞的趣事还远不止此。宁嘉祐元年(1056年)冬,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赴京,参加第二年的科考,父子三人沿江东下,到宜昌听闻三游洞美景,也停船一游。三苏游三游洞后亦各有题诗,后世称为“后三游”。三苏对风景描写不多,胜在记事纪游,且各有侧重,其诗:

苏洵: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氷。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

苏轼: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苏辙

昔年有迁客,携手过嵌岩。

去我岁已百,游人忽复三。

时间推至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八日,陆游随军旅生活,入蜀时道经夷陵。在三游洞,陆游见到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的题刻,感慨万千,尽兴之余,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临溪,陆游流连忘返,题《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岩壁上,那眼山泉本无名山泉,因陆游题记而身价百倍。被世人称为“陆游泉”。

再以后,历朝历代在夷陵(宜昌)任职的官吏或途经夷陵的文人雅士都会慕名来三游洞游玩一番,他们舞文弄墨,吟诗作画,写景抒怀,或作对,题记,刻碑镌刻于石壁之上。从而在三游洞留下了以楷、隶、行、草等各种字体为主的大量墨宝,共计有壁刻、碑刻100多件,发现并保存下来的有近60件。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冯玉祥将军1939年在三游洞留下的墨宝:“是谁杀害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兄弟”

三游洞部分摩崖石刻

三游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游览三游洞景区无异于徜徉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无论是秀美的风景还是古人的印刻古迹,在这里都能所见所感。我们在三游洞里,可以欣赏下牢溪优美的风光,还可以触碰到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魁宝,体会古人在此时的心情,从而更加深刻的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感受历史的进步。

通往三游洞的崖边栈道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其地势险峻,形如覆蓬,洞室开阔,冬暖夏凉。三游洞呈不规则长方体,洞宽约20米,高10余米,深约30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六亿年,三游洞内及周边可以看到石灰岩明显的层理构造。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浑然天成。 曾被古人喻为“幻境”。

从下牢溪对面看三游洞,此照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还是三游洞的摩崖石刻

Hash:088c580c91bf041c8c543aa36f0853b3374daf57

声明:此文由 北海龙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