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三门峡”系列报道之人文篇 绚烂仰韶文化 点亮华夏文明
编者按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也展示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举世闻名的远古先民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到被考古界专家学者誉为“早期中国文明第一缕曙光”的庙底沟文化;从“文明起源处 寻根拜祖地”的黄帝铸鼎原到承载着虢国文化的虢国博物馆;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秦函谷关到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从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地下四合院的陕州地坑院民居,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汤河裸浴……这些各具魅力的人文民俗,无不见证着三门峡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从今天起,“魅力三门峡”系列报道推出人文篇,向读者展示三门峡厚重丰富的人文历史,让读者感受崤函大地独特的人文气质。
绚烂仰韶文化 点亮华夏文明
数千年前,仰韶文化如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中华文明漫漫长河。而今,矗立于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上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承载着这缕耀眼的光辉,向世人展示中国灿烂辉煌的远古文明,也令崤函大地光彩倍增。
11月4日上午,记者一行从渑池县城出发,驱车约20分钟,来到位于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冬日的阳光柔柔地洒向大地,一簇簇薰衣草迎风摇摆,传递着芬芳雅致的气息。走进博物馆,循着一件件色彩艳丽的陶器和保存完好的石刀、石镞,远古时期人们耕种劳作、狩猎舞蹈的生活画面浮现在眼前,厚重灿烂的仰韶文化慢慢掀开神秘的面纱……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因1921年首次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按照考古惯例,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地位,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同时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的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也使得文化积淀厚重的三门峡及其渑池县仰韶村走向世界,闻名遐迩。
位于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存度2米一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该遗址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同时,彩陶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1961年,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丰章在遗址区保护房内向记者介绍仰韶文化层遗迹。 张茜 摄
2011年,在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之际,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后人对祖先馈赠的宝贵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缩影。据了解,该馆总投资5130万元,占地43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入馆口朝向北方的韶山,取“仰望韶山”之意。馆内展出文物400余件,系统且详细地介绍了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与类型,生动展现了仰韶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城址的建立以及埋葬的习俗等内容。
多年来,仰韶文化博物馆始终吸引着海内外游人的目光,成为人们追溯华夏源头、感受远古文明的必到之处。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游览后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记者采访当天,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丰富的文物照片中,人们对古人创造的文明奇迹赞叹不已。许多游客参观结束后,还特意选购了几件精美的人面鱼盆、小口顶底瓶等彩陶工艺品,留作纪念。这一件件工艺品,成为传播仰韶文化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展示的出土文物。 张茜 摄
仰韶文化灿烂辉煌,相关部门在遗址保护方面不断探索。在距博物馆不远处的遗址区,200亩盛开的薰衣草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渑池县文广新局局长方丰章介绍,为保护遗址不被翻耕,2012年,他们大胆引进了花期长、观赏价值高的薰衣草,精心培育。每逢节假日,便会吸引来自郑州、西安等地的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人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沿一条小路向遗址区深处探寻,小路两侧的土塬层层分布,随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灰坑,密集程度令人惊叹。仔细辨认,就会发现其中夹杂着破碎的陶片和石器,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这些残存遗物,一股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为了保护这些裸露在外的文化层,遗址区内建立了一处大面积的保护房,遗址区边缘还建了一条观光步道,不仅起到护坡作用,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参观环境。步道旁的水塘中种植着荷花等植物,水塘边上还有杨柳,看起来生机盎然。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娱乐功能完美融合,不少游人在此散步垂钓,十分惬意。
“下一步,我们准备将遗址区里废弃的窑洞进行改造,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或打造成农家乐,为游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遗址区连同博物馆建设成为一座大型的‘仰韶文化遗址公园’。”方丰章说,源远流长的仰韶文化是渑池人民最珍贵的宝藏,保护和开发好这一文化遗产,让仰韶文化经久不衰,是所有人的期盼。近年来,渑池人民大力推崇仰韶文化,将“仰韶”变为一块“金字招牌”,衍生出仰韶彩陶、仰韶酒、仰韶石艺、仰韶贡米、仰韶贡饼、仰韶油茶、仰韶大杏、仰韶老土布等一系列名优产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先后在法国、瑞典、韩国等国家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宣传推介活动,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的关注,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使仰韶文化盛名远扬……
在灿若星河的华夏历史文明中,仰韶文化犹如一颗独特的宝石,始终散发着夺目的光芒。作为三门峡人,我们需要持续保护、传承和深入挖掘先民留下的文化宝藏,使其与现代文明融汇贯通,焕发出新的生机,照亮三门峡城市发展的前路。(记者 刘书芳 张茜)
到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精读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
在饮食多元化的今天,美食在人们孜孜不倦地发掘追求之下得以延绵发展,承接着来自历史中古老的味道。昨日记者了解到,坐落于棋盘山风景区的沈阳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近期推出了春夏主题辽菜文化美食季,来到这里,不仅能细细品鉴萦绕在舌尖上的美味,更能赴一场美妙的文化之旅。
四大展馆和清帝园展文化风采
来到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四座展馆,能看到其对饮食文化的详细梳理。第一展馆展出了自新石器时期起至现代的餐饮器具;第二展馆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古以来体现“礼仪”的筵席以及筵席上所使用的特色餐具,世界最大的筷子、盘子、饭碗都能在这里看到;第三展馆完整地还原了二十世纪不同时期的饮食文化;第四展馆通过菜品展示与局部场景还原,展现了辽沈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和禁忌礼仪。
此外,曾矗立在沈阳北市场的清十二帝青铜雕像,也于2012年9月迁至华夏饮食博物馆。据了解,每尊雕像重约两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青铜雕像。尔后,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修建了长100米、宽6米、高5米的清帝长廊,成为“清帝园”,并以清帝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将其融入博物馆的研究当中。此外,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饮食文化名人,比如杜康、宋嫂等塑像,也出现在清帝园当中,向人们详细讲述“杜康酒”“宋嫂鱼羹”的制作由来。
美食季“葫芦宴”展示中国福文化
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在辽菜文化美食季中,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对菜肴进行大胆创新,推出了代表满族辽菜宫廷宴的“玉盘宴”,代表辽菜官府宴的新式“葫芦宴”,刻画民间高档婚宴的“喜字宴”,还有代表市肆辽菜的“百姓家常宴”。值得一提的是,葫芦,因与“福禄”谐音,因此历来是中国传统福禄文化的代表。“葫芦宴”上,葫芦被雕琢成了造型各异的汤碗、盘子,据介绍,光是研发葫芦造型和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工作人员就花了两个月。此外,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策划的烧烤主题“土窑吃街”囊括了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蒙古族等丰富的民族特色风味,也于5月至10月面向游客开放,必将成为沈城市民休闲娱乐,博文考
八千年华夏文明,7处散落在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 华夏文明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结出最绚丽的经济文化果实的地方,是丝绸之路无可争议的黄金段。“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既是对甘肃厚重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7处世界文化遗产,你可都知道吗?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等,遗址位于甘肃省的安西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581至907年)的郡城遗址。锁阳城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城墙为夯土板筑而成,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东西长565米,南北长约469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角还有以土坯砌成的墩。此外,还有瓮城4座,马面24座。外城有环墙两道,总长约8.5公里。其东北角有一正方形小城,周长约300米,墙高6.5米,厚14米,这座小城即是隋代的玉门关。此外,在城址内还发现有当年铸造兵器遗留下来的积炭堆和陶渣等。
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北魏之前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明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196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
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
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
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诗圣杜甫赞美麦积山:“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形象地勾勒出来麦积山高耸的外貌。正如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玉门关遗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南边是沼泽地,北边是哈拉湖,再往北是汉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玉门关颇负盛名,唐宋元明清都有骚客文人吟咏。“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等。唐代诗人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流传千古。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指此。
据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据出土简文记载,悬泉置遗址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其名取之南侧山中悬泉水。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
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悬泉置遗址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他各类遗物为我们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
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时间最早创于公元366年(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700余个,规模最大;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内容最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
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来源:玩转西部
广告推广
瓜州在线
甘肃瓜州新媒体领导品牌
生活.新闻.活动.美食.玩乐.公益.推广
合作:133-6937-1840 客服微信:ha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