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这个村曾出土夏代各类文物,被称为华夏文明发祥地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坐拥忻定盆地,南依系舟山系,东扼定襄五台,西临市区约10千米。全村总人口近3000,耕地保有量9000余亩。 村民世代多以农耕为生,农作物种植又以玉米、甜瓜和红薯为主。关于村名:官方谓之“游邀村”。源自从前有一位县令游历访查至该村时受到村民们的热情邀约,故命名为游邀村的传闻。但民间常称其为“牛叫村”,百姓皆称是为了呼应忻州别名“卧牛城”的传说。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上世纪80年代吉林大学考古系历时数年的考古成果证实:早在史前文化时期,游邀村的先民们就在这里聚居并繁衍生息。从1987年考古发掘出的游邀居民遗址和他们烧制陶器的窑炉遗迹看,早在遥远的夏代,在古忻州的滹沱河和牧马河还不断泛滥时,在泡池、南湖和北湖还是一片汪洋时,在卢野和樊野还是一片荒芜时,在忻州城还未出现在华夏版图时,那些从古长安和古并州远行的人们,就已经沿着系舟山北麓到达过忻州游邀遗址,并在那时的古村落歇过脚、吃过饭、饮过水……继而重又开始他们的长途跋涉。
1987年考古发掘现场遗址紧依现村址西南,由北至南地势渐高
依据世界通行的断代方法,经碳十四科学测定:忻州游邀遗址内出土的各类文物均属夏代居民所有。据此证明,游邀村的先民们早在夏代时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游邀遗址发掘出的陶鬲
游邀遗址发掘出的陶罐
游邀遗址发掘出的陶鼎
游邀遗址发掘出的陶杯
游邀遗址发掘出的石纺轮
游邀遗址发掘出的瓮棺墓
这是一个神佑的村落。在村子居中近北处,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老寺院历久而弥新。数百年间,虽也曾饱经战乱的摧残、盗贼的光顾、岁月的剥蚀和天灾火患的侵袭,但它始终在众多善男信女的祭拜和拱卫下屹立不倒并香火不断。
下图:翻修前“”山门原始风貌
千佛寺——这片众多游邀村民,甚至周边信众心之所向的圣地,采取座北朝南外堡内寺的建筑格局,四周以夯土筑墙,俨然一座城堡,寺内将黄堂爷、关帝与佛家诸神合供在一起。寺院正南居中处设门洞式正门一座,石券的堡门上镌刻有“济民堡”三个大字,右下角有“清咸丰三年重修”字迹。门洞进深约为5米,顶高3米左右,面阔2.5米。大门与堡墙融为一体,在其上方堡墙顶端分东西各建钟楼与鼓楼一座,取晨钟暮鼓之意。翻修后“山门”现状 山门两侧的对联: 山门无锁白云覆 寺院有尘清风扫
遗存至今的明万历39年大钟
追根溯源,千佛寺初以寺内建有北魏时镌刻并通体镀铜的千佛碑(全国仅有的3通金字碑之一,曾屡遭盗劫,现存于山西文管部门)而得名,也称大佛寺、大佛庙。1978年被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 千佛寺 后来所以能蜚声四外,还在于寺中供奉着一位恩济民众的贤士圣人——春秋末期晋国人尹铎。尹铎,今山西省翼城县南梁镇东尹村人,乃少昊之后裔,晋卿赵鞅简子之家臣。晋定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96年受命于赵氏为晋阳宰(忝掌太原的最高行政长官),晚年归隐于九原游邀(今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因其身世史无记载,故生卒不详,但自明清以来,《太原县志》均将其列为晋阳建城第一位名宦。由于尹铎竭力经营,做了许多关注民生的好事,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并最终把晋阳治理成赵氏在太原盆地与其它诸卿进行军事抗争的坚固堡垒。至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知伯为正卿后挟韩、魏合击赵襄子兵临晋阳城下时,得益于尹铎之前树立的威望和集聚的民心,晋阳军民与赵氏同仇敌忾力挽败局,终于灭掉知氏并瓜分其田,从而为后来的“三家分晋”拉启战国序幕,而尹铎更是在其中作出了一个忠仁之能臣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资治通鉴》还曾对尹铎整顿户籍,减少税赋,降低百姓负担,鼓励发展生产的事迹有过专门记载。尹铎去世后,彼时的游邀村民为方便后世永久祭拜,便在村中为其建庙塑像。因其生前担任过晋阳宰,相当于后来的太守,又因太守俗称“黄堂”,所以后世人们更习惯于称其为“黄堂爷”。至宋朝时赵姓执掌天下后,宋神宗对历史上于赵氏有功人员进行了诰封,尹铎于同期被敕封为“济民侯”。随着岁月的更迭,后来的黄堂爷在民间传说中渐渐化身为一位专司雨露泽民的神。而忻州(今忻府区)、定襄一带村庄的村民们更是每遇干旱之时便要向黄堂爷大行祭拜之礼,祈求天降甘露普救万民。
众多信众奉为神灵的“黄堂爷”
每年入伏的前一天,黄堂爷都要上五峰山避暑。 届时,周边的村民都会扶老携幼前来送行。那一天,木刻的黄堂爷像由四个身强力壮的汉子舁着,后面跟着八音乐队,一路吹吹打打来到山下,再由人们用预先准备好的绳索套在黄堂爷的肩上,从山上提起,升进半山腰的石洞内坐定,继续享用拜祭供奉。到阴历九月十五黄堂爷避暑归来后,济民堡中的戏台上还要唱四天的大戏来以示祝贺。时至今日,游邀村济民堡中黄堂殿内依然香火旺盛,每逢会日四面八方的虔诚信众便会络绎不绝地前去拜祭。2012年寺院翻建期间发掘出的八棱僧人墓志铭石经幢。据其上记载:该经幢成器于大元至正二年。此实物的发掘出土,再次印证了千佛寺建造年代的久远。
曾经飞檐斗拱的古戏台于世纪之初因一把莫名之火付之一炬,原址目前仅存简易复原体一处。↓↓↓↓↓
2012年修复之前寺庙内原貌。完整建筑为黄堂爷庙,其右侧为几近毁损的关帝庙,再右侧为已经坍塌的大雄宝殿。↓↓↓↓↓
这是一个“富薯”的村落。如果说夏朝古遗址扎下了游邀人世代繁衍的根,千佛寺黄堂爷挺立起游邀人逐良向善的魂,那么,正是脚下的这方水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游邀村的人。如今的游邀村,早已摆脱了为生存发愁、为生计发慌的窘迫年代。取而代之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延展和创富路上永不停歇的奋进。因地制宜,基地化栽植让昔日小红薯搭上了创富新干线。 游邀村地处五峰山麓的丘陵与平原交汇带,全村9000 余亩耕地均分布于五峰山脚的冲积扇边缘,土壤内富含磷、钾、钙等矿物质元素,特别适宜红薯生长。过去,村里人种植红薯呈零散状,仅由各家各户利用田头地角少量种植以备自家食用。 由于不成规模、产量不高,无心之举反倒促成了“牛叫红薯”大名在外却又奇货可居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需求的日益扩大,手捧金字招牌的游邀人敏锐的感觉到了“牛叫红薯”的广阔前景。 自此,一个5000亩规模规模的红薯种植基地应运而生,以往单一种植品种也通过优胜略汰为多个品种并存取代。从目前情况看,红薯种植已成为该村当之无愧的第一支柱产业,而红薯种植的收入在游邀人年均纯收入的占比中也一跃高居60%以上。
多轮驱动,经济作物种植固本培元让小香瓜久盛不衰。除了“牛叫红薯”,“牛叫香瓜”一样声名远播。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夏初时节香瓜上市时,牛叫香瓜不仅占据忻州城乡的各个市场街区,就连大同太原乃至包头呼市都飘着“牛叫香瓜”的香味。这一传统产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无不得益于村民的坚守、品质的保证和市场的广为认可。
依托省农科院忻州玉米研究所的就近便利和种植试验基地的引领,游邀村甜糯玉米种植为农民增收插上了又一双致富的翅膀。
游邀村的历史很长、渊源很深、特产很多、人情很厚,诚邀各界人士前来观光考察,也欢迎在外旅居的游邀人士常回家看看……言及家乡,总觉纸短情长。远离家乡,难保溯及偏颇。 文中若有疏漏或不妥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改更正。
谨以此拙作,为推介家乡略尽绵薄之力,为在外游子稍作化解乡愁之飨。
来源:闲庭信步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Hash:aeff89fab4e8a24cbf86b496bf5526fd9a6f8a34
声明:此文由 发现忻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