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八景之一的汉山樵歌,你知道多少?

被誉为汉中八景之一的汉山樵歌,诞生于周朝,至今已逾三千岁了,成为陕南民歌的瑰宝。

汉山又叫旱山,雄踞于汉中盆地南郑县境内,汉山自先秦以来就是民众崇拜的神山与诗人关注的祖山。“汉山樵歌”起源于先秦的《诗经》时代,“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自然天籁也。”清代诗人楚文璟在《汉巘樵歌》诗中咏道:“汉山耸地立,云内闻樵歌。伐木同声应,求仙未烂柯。乐从苦里出,典自静中和。蹊径行还住,听余清兴多。” 诗人们对汉山樵歌的描写,证明樵歌植根于民间,流传于劳动民众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汉山樵歌”诞生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汉中盆地,是汉中盆地农耕文明的精神写照,是汉中人的父亲山的原生态歌谣。

汉山樵歌发端于汉山,流传于汉中盆地。相传汉山附近的农民,每于农闲时成群结队上山打柴,一面辛勤劳动,一面高声唱歌,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叫作“对山歌”。汉山的秀丽风光和樵夫的嘹亮歌声,回荡山谷,随风飘逸可达数里。协调地组成一幅自然美景,这就是为“诗人”们赞美的“汉山樵歌”。

一担干柴双肩挑, 双肩挑起一担柴,

砍柴人儿没柴烧, 急风暴雨天上来。

地主高楼摆酒筵, 吹得高楼成平地,

樵夫坡前割野划! 下得满坡红花开。

多年来,南郑区协税镇马岭村农民马全忠凭着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钟爱之情,自筹资金创办汉山樵歌艺术团,毅然担当起抢救、挖掘、传承汉山樵歌的重任。市县民协被马全忠的善举所感动,支持以张海生、徐汉志等有志之士于去年成立汉山樵歌研究会,致力促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继研究整理出了一整套珍贵资料,并热忱指导帮助汉山樵歌艺术团接好地气、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技艺,为汉山樵歌艺术的持续传承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其幸免于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关注支持汉山樵歌,凝心聚力推动人文南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文章来源:美篇/余建强

图片来源:昆指

Hash:d01310d296031a1b05aeb2509049c02ee3b24afc

声明:此文由 汉中在路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