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陕西行|寻访渭南市临渭区寇准墓

渭南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向南500米,有一处被绿色麦田环绕的“孤岛”,北宋名相寇准的墓就在其中。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一生三度为相,两居枢密院,死后追谥忠愍(mǐn)。寇准墓封土为圆丘形,高约4米,底径10余米,墓前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毕沅所书“宋寇莱公墓”石碑。

 身处松影森森的寇准墓,耳听鸣禽鸟语啾啾,联想到寇准跌宕起伏的人生,有风飒然而至,穿林过田,忽然让人产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感慨。

古代的朝廷中,既有身段柔软,长袖善舞的弄臣,也有心如铁石,直言敢谏的诤臣,寇准身上没有撕不掉的标签,只有以君子的处事之道逡巡政坛几十年的传奇。

冯友兰用“极高明而道中庸”评价中国哲学,这句话来自《中庸》,意思是君子在达到极端高明的同时又要遵循中庸之道。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在为人上践行着一种极刚的处世规则,水火不侵,百毒不侵,以达到亲贤人,远小人的目的,在处理政事上,他又足够变通,只要于国有利,没有不可商量的事,这种执两用中,遵循中道的人生观,在澶渊之盟的处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1004年秋(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率20万大军南下。辽军气势汹汹,而在前线统领北宋10万精兵的大将王超却按兵不动。王超是宋太宗赵光义潜邸旧人,作为功勋宿将,宋真宗赵恒指挥不动,朝廷能调动的中央军只有10万左右,如果辽军进攻开封,后果难料。宋廷慌乱无措,以宰相和副相为代表,主战与主和的两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放弃东京,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枢密副使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朝堂上多是附和逃跑的声音,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请宋真宗亲自领兵前往澶州前线,用御驾亲征的态度激励将士,与辽军决一死战。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之下,最终决定北上。

 宋真宗不通军事,下令由寇准统领军队,经过几次稳扎稳打的反击,宋军逐渐扳回劣势。辽军主帅萧挞凛急火攻心,轻敌冒进,被宋军用床弩射杀,辽军上下震动,暂停进攻。

几十万大军隔空对垒,每天靡费巨大,双方都承担不起,要么战,要么和,只能选一条路,最终,辽国首先要求议和,寇准与宋真宗商议后认为战略目标已达到,批准议和。

作为议和条件,辽军要求得到后周世宗柴荣收回的“关南之地”,关南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的地区,战略价值很高,对于防御辽国的骑兵侵扰至关重要,宋真宗不许割地,表示可以多给钱帛作为补偿。

打不赢面前的澶州宋军,背后还有定州10万宋军情况不明,辽军补给又不断告急,只能答应了宋廷的和谈建议。

宋真宗嘱咐议和特使曹利用:“迫不得已的情况,赔银帛100万也可以答应。”

曹利用刚出门,就被寇准叫住,面授机宜道:“虽然圣上已经下了命令,但你去交涉的时候,答应给辽国的银绢不得超过30万。”

最终,曹利用不辱使命,宋廷不用割地,每年给辽30万银绢作为军费,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前,宋辽鏖战25载,连年征战对国家发展极为不利,寇准作为宰相,最能体会这种上下不得的尴尬,从任何角度来看,和平对宋廷都弥足珍贵。

实际上,在寇准的操作下,澶渊之盟基本是宋廷获胜,即便每年送给辽国银绢30万,最后也通过贸易回到了中原。鉴于经济科技水平的差异,宋对辽一直是贸易顺差。辽国需要宋廷的粮食丝绸瓷器茶叶、盐、铁等,而宋廷从辽国主要进口牛、马和皮毛,辽国对宋货的需求量极大,但没有足够的货币进行交换,有了宋廷每年的30万银绢,就能购买宋廷的商品,一来一往之间,宋廷赚取的利润何止30万。

纵观寇准一生,体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事迹数不胜数,澶渊退辽只是其中的代表,但仅就这一件事而言,他就为宋辽争来百年和平,使得无数生灵免遭涂炭,无愧于一代贤相的美名。(特邀记者倪 伟)

[责任编辑:梁纪委]

Hash:3252ac296288c30b243cf121c13e7ceb09b0cac1

声明:此文由 好旺热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