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慎传
寇慎传
寇慎,字永修,号礼亭,是明清之际同官籍的著名官员,也是我市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学者。王益区义兴塬上,原有寇家的私地。寇慎死后埋于此,墓址至今尚存。
寇慎的祖籍是山西省榆次县。其祖先在明朝初年迁至陕西省中部(今黄陵)县,后又迁到同官县。其祖父寇嘉谏是万历癸酉(1572)科贡生,曾任亳州同知、肃州府审理。其父寇遵孟,字仰山,曾任河南省光山县训导、陕西省文县(今属甘肃省)教谕。
寇慎从小勤奋好学,精读《四书》、《五经》,先后考中秀才、举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中进士,在北京任职。先后担任过刑部浙江司主事、工部营缮司员外、虞衡司郎中,后调任苏州知府。他到苏州任职不到1个月,苏州发生了特大水灾。粮价涨到每斗需白银2钱4分,民众啼饥号寒。他经常乘船到所属各县督促农民修筑圩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
苏州经济发达,是当时中国的丝织业中心。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年……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而代之,曰‘换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之车匠,立廉溪坊。什百为群,挺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户工作减,则此辈衣食无着矣。每桥有行头分遣,今织造府禁革,以其左右为利也。”可见,当时多数织工已成为以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雇佣劳动者。“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剥削织工,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新生事物。寇慎在任时,苏州城里数千家机户因水灾而歇业,织工生活失去了着落,他为此寝食难安。这时,恰巧宣化、大同、延安、绥德、甘州、肃州的官员带着数万两银子来苏州购买绸缎,寇慎将这些银两及时分发给各个机户,督促他们开业。这样,织工的生活多少有了些保证。
水灾过后,苏州各县均缺粮。可是,朝廷竟下令从苏州征调大量漕粮。这时,苏州巡抚周起元已被革职,苏州各县的知县都进京觐见皇帝去了,征收漕粮的任务就落在了寇慎身上。寇慎奉旨下令征收漕粮,各县民怨沸腾。一天,他去城隍庙烧香时被老百姓发现,纷纷围拢上来,很快聚集了上万人。寇慎问:“你们想干什么?”众人答道:“我们实在拿不出粮食。”寇慎说:“现在京城正缺粮食, ——你们想想,咱们该怎么办?”众人说:“希望你能够为民请命!”寇慎当即决定,有田三百亩以上者,交粮食,三百亩以下者交与应缴粮食等价的白银,民众这才散去。此后,寇慎亲自到所属各县催逼,终于征到一些粮食。他估计还差一万余石,就用农民交纳的白银和借用的公款,派商人到湖北买米。这时,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结党把持朝政。魏忠贤正在迫害苏州前任巡抚周起元,寇慎深受周起元信任。主管漕米的巡漕御史秉承魏阉旨意,想株连寇慎。当买来的米运抵苏州后,他借口米的成色不一致,不准起运入京。寇慎据理力争,说:“因为苏州缺米,我才派人去湖北购买。这样一来,米的成色怎么会一致?”接着反问道:“请你告诉我,京城粮仓里的米,是否都是同一成色的?”巡漕御史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他也知道寇慎是清官,实在找不到岔子,才不得不批准漕粮起运。
明朝末年,社会异常黑暗。由于大地主、大官僚和当权宦官专横暴虐,对民众实行敲骨吸髓式的剥削,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十分激烈。一些中间阶层的知识分子企图有所改良,他们聚集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议论时政,指责阉党,结成了东林党。东林党反对阉党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反映了日益发展的市民、工商业阶层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引起了市民的憎恶 ,他们多次掀起抗暴斗争。寇慎任苏州知府期间,苏州市民掀起了一场有数十万人参加的抗暴斗争。
东林党人周顺昌,字景文,号蓼州,江苏吴县人,万历年间中进士,曾任福州推官、吏部文选员外郎等职,离任后居住在乡下。苏州巡抚周起元,因主持正义,从而触犯了魏阉,才被革职。周起元离苏时,周顺昌写文章为他送行,并大骂魏忠贤。另一东林党人魏大中被捕后在被押解途中路过苏州时,周顺昌也曾为他饯别,席间讲了许多反对阉党的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织造太监李实向明熹宗上疏,说周起元及周宗建、缪昌期、周顺昌、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六人欺君蔑旨,结党惑众。明熹宗下旨,将这些人一律逮捕。周顺昌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又乐于助人,在市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被捕激起了苏州市民和一般知识分子的公愤,逐掀起了抗暴斗争。
3月15日,周顺昌要被阉党的特务组织锦衣卫押住北京。反对魏阉的组织复社为他声张正义,募集财物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动地。押解周顺昌的差役们手按剑柄,上前厉声喝道:“谁是哀怜者?”群众怒极,一涌而上,将他们打倒在地。当时的新任苏州巡抚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私党。周顺昌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市民对他怀恨在心,一起冲击了巡抚衙门。毛一鹭大惊失色,狼狈不堪,藏进了厕所。锦衣卫校尉以皇帝的旨意为借口,企图驱散市民。市民们义正辞严地说:“你们奉的是大太监魏忠贤的命令,那里是皇帝的圣旨!”群众激愤至极,又一涌而上,脚踢拳打诸校尉,当场打死一名(一说数名)。寇慎同情东林党人,但为了防止事态扩大,使阉党得到镇压东林党的新借口,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对市民们说:“周吏部(指周顺昌)被押解到京城,不见得朝廷就会判他死刑。你们这样做,把事情闹得太大了,岂不是反而害了周吏部!你们还是各自回家去,我和上司商量,再向皇帝上疏救周吏部,说不定能救了他。”在寇慎的极力劝解下,市民们才在吃晚饭时退去了。忽然,有个驿丞跑过来向寇慎报告说,有个锦衣卫校尉在城外勒索老百姓财物时遭到痛打,连乘坐的船也被烧了。寇慎连忙赶到出事地点,劝走了老百姓。那个校尉藏在船尾下面,总算逃得一条活命。寇慎送给他一身衣服,接着派人护送他出了州境。
这场抗暴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市民们决心截留周顺昌,包围了巡抚衙门和锦衣卫驻地西察院。街道上,巷子里,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屯聚不散。面对严峻的局势,寇慎担心苏州市民随后会遭到残酷镇压。他知道毛一鹭和织造太监李实有交情,就一面请毛一鹭通过李实向魏忠贤求情,希望魏忠贤不要镇压苏州市民,避免酿成更大的乱子;一面悄悄在河边准备了船只。此时,一连下了几天雨,市民们松懈了。寇慎来到西察院,叫锦衣卫趁机快走。他给校尉们送了钱,并给死去的校尉送了棺材,连夜把他们送出了州境。随后,他向周顺昌宣读了圣旨,命令周就捕,又派差役悄悄将周押送到京城。三天后,市民们才得知周顺昌已被押解走了,但因怕官府治“罪”而不敢散去。寇慎探知这场抗暴斗争的为首者是大商人子弟颜佩韦、衣服商人杨念如、颜佩韦的朋友马杰、市上牙人沈扬、周顺昌的车夫周文元,便逮捕了他们。随后贴出告示,说带头暴乱的“罪人”已经就擒,其余的人一概不问,众人这才散去。一场有数十万人参加的抗暴斗争至此平息。
不久,苏州府处死了那5名抗暴领袖。这5人不愧是铁铮铮的汉子,受刑时神情自若,痛骂毛一鹭,赞颂寇慎是个好官。苏州府将他们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后来,士大夫吴默之、文震孟、姚孟长用50两银子买下5颗人头颅,同尸体合在一起。
在这场事变中,毛一鹭向朝廷打了报告,诬称苏州老百姓造反。明熹宗降旨:“谁为诉声聚众者?谁为燃香号泣者?谁为骄雄贾勇,党罪囚而戕天使者?必悉诛无赦!”如果按照圣旨办理,成千上万的人就会倒在屠刀下,而不只是处死5人。寇慎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苏州民众的作用。毛一鹭在这场事变中,深感寇慎比自己得人心,便不断诋毁寇慎。另外,寇慎同情东林党人,曾受到阉党的死对头、前任巡抚周起元的器重,因此,不断遭到阉党攻击,说他“旷官溺职”。他深知不及时离职,就会遭遇不测。适逢继母逝世,便借口回家守孝而辞职了。
天启七年(1627),明思宗即位。朝野纷纷上表陈数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罪行。思宗根据贡生钱嘉征所控诉的魏忠贤十大罪状,将魏忠贤贬往安徽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自知罪大难以赦免,在途中自缢而死。思宗诛灭阉党后,又下诏抚恤冤死诸臣。此时,周顺昌已死于狱中,思宗追封他为太常卿,并授予“忠介”谥号。苏州城里的市民在吴县虎丘前面、原苏州巡抚毛一鹭为魏忠贤建的生祠——忠贤普惠祠旧址上,隆重安置了那5位义士,并在苏州河大堤上立了墓碑。复社领袖张薄(1601~1640)撰写了碑文,叫《五人墓碑记》。碑记中,作者怀着崇敬、激动的心情,热烈歌颂了颜佩韦5人勇敢顽强、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对他们反抗阉党的壮举给与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后世的重大影响。这篇碑文是明代散文中的精品,解放后,成为高中学生的必读课文。
崇祯元年(1628〉,寇慎重新出来做官,任广平知府。任职三月,复调任山西按察副使、昌平兵备道。不久,因在苏州知府任上的征粮没有清完,降为佥事。随后,改任山西冀宁兵备道。此时,农民起义军攻入山西,占领淳县。寇慎带领官兵死守宁武,并向起义军反攻。据记载,共杀死起义军400余人。此后,又担任山西布政使参议。崇祯八年(1635),他58岁,告老还乡。
寇慎回到同官后,因陕北农民起义烈焰正炽,不敢在县城里居住,住在城西济阳寨中。崇祯十五年(1642)冬,李自成起义军攻克西安,派大将刘宗敏率兵进攻延安、绥德。起义军途径同官时,捉住了寇慎,押解到西安,囚禁在秦王府(即今新城)内。起义军听说寇慎是个清官,只向他要了些银两就放了。他回到同官济阳寨,读书自乐35年,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逝世,终年93岁。
寇慎的著作有《山居日记》八卷,未刊。书中有不少白话诗,如:“贫和富怎么?好共歹由他。聪明机巧待如何?论功劳,谁比韩侯大?论钱财,谁似石崇多?看他们结果,看他们结果,不几年散伙!”(《晚照山居太平八歌》之一)其著作还有《历代史汇》12卷,末刊;《四书韵言》6卷,有刊本。清代张宝树为《四书韵言》写有序。其中说:“苏州周吏部顺昌被逮,义民颜佩韦等五人路击廷尉,苏州太守寇公谕而散之。余曰:异哉!寇公何人?乃能消祸之萌如是耶?夫五人之殴廷尉也,虽义激于心,而怒不可遏,使当时无人解免,其祸且底于不测。寇公以一言解之,甚不易也。心异者久之。及五人临刑,又语公曰:‘公好官,当知我辈好义,非倡乱也。’余乃恍然知公一言解众祸者有由来矣。己未春,余主讲颖阳书院,有门人以《四书韵言》见示,余披读之,乃知好官寇公之所著也。”
寇慎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除《四书酌言》以外,还有明末版《同官县志》。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寇慎回同官探亲,知县刘泽远请他编写县志。他用了3个月时间,编成《同官县志》10卷,3万余字。崇祯年间,孔尚标补编了此书,寇慎为之写了序。在此之前,同官虽有县志,但都已失传,寇慎编、孔尚标补的这一部是现存最早的。
寇慎的妻子习氏,比他早去世10年,有两子,名寇瑞征、寇泰征。有10个孙子,10个曾孙,12个玄孙。
天启六年(1626),寇慎任苏州知府时,大学者顾炎武才14岁。顾炎武考秀才时拜见了寇慎。寇慎目光如炬,发现他是个人才,表扬了他。康熙九年(1670),顾炎武到了同官,拜谒了寇慎墓。这一年三月,寇慎的次子将其父迁葬至义兴原,顾炎武为寇慎写了墓志铭。后人在济阳寨建有寇公祠,民国初年尚存寇慎的官服,如今,祠堂和文物已毁。
Hash:ed8bd7fb4dc1812b0faeaaeca19a9d724729208a
声明:此文由 今日王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