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十五):浔区寻碑
浔区寻碑
蔡忍冬
2013年夏,“南太湖人文群”曾组织水上游运河的活动,由城东出发,经荻塘、白米塘、大虹桥塘、双林塘,两岸塘埂桑绿,水清鱼跃;菰蒲云影,究湾萦带,小艇穿越章家环桥、徐林环桥、妙严塘桥等几座石拱老桥’紧接着就是双林三桥,游程至此,终得怡情。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东接乌戌,南对涵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映带清流而离绝嚣尘,诚一方胜境也。”妙严塘桥,又称化坛桥,因元代赵孟頫书《湖州妙严寺记》而名传千古,碑记由南宋旧臣献甫撰文,而碑帖成为后世学赵氏楷书的最佳范本。纸本《湖州妙严寺记》卷,初归僧人雨俺所有,民国时为收藏家叶恭绰所得,后流转台湾,1970年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收藏。寺碑原石曾立桥东,后归江苏武进费屺怀所得,清光绪年间由南浔庞莱臣高价购藏,共5横石。1996年在南浔某基建工地出土2石,其中尚存的篆额碑首,现今展陈于湖城月河畔的“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
妙严塘桥东堍新修的化坛庙前,遗水泥修筑的五圹大墓,原有巨大墓碑被移用在桥堍机埠的壁间。据墓碑记载’葬者为黄家“十九世”之芥荪府君及蔡、沈、陈三位太夫人,另附葬亡弟如雕、亡妹莘和,可能是幼年夭亡。奉祀立碑者为“子黄承祥、黄承礼,孙辈德常(谏)、朴址(滨)、恩谦(谨),曾孙孝万,敬立”惜无纪年。黄家系双林大户,据族谱记载是宋朝大文学家黄庭坚的后裔。于元代元贞、大德年间,由临安城迁址晟舍,后又来到当时绢丝吴绫聚商地归安松亭即双林,清乾隆年间产业逐渐扩展,民国时到上海等地做绫绢生意。黄芥荪(1847—1908),系双林摄影家黄笃初的祖父,1935年移葬在双林东郊化坛桥。《江南旧影》中有1935年4月芥荪公棺棒入葬前的留影,以及1937年4月13日黄氏族人扫墓时在黄氏芥荪公墓前的合影。
芥荪公墓残碑
乌戌指乌镇,涵山即含山。孤峰卓影,状如巨鳌,地处湖州、嘉兴两府之交,石门、乌程、归安、德清四县之界。以含山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是杭嘉湖平原的蚕桑重地,而含山就成了“蚕花圣地”。据明成化十六年的《重建含山净慈院塔记》碑文记载,含山建庙始于唐乾符间,宋元祐中新市姚明鼎建塔。明宣德间年渐颓重修,明正统辛酉年,“崇德县十九都陆净智赞襄其事,材料记工,建塔七级”。此后,吴兴蔡家与崇德陆家,对含山的神宇构建贡献至巨。“自兹像设庄严,墁垩明丽;灯火辉煌,钤语清越,殆非昔比。”民间传说,观音菩萨每年要派蚕花娘娘来蚕区巡视,因此,每逢清明时节,乡民摩肩接踵挤上含山,俗称“轧蚕花”,祈求蚕苗丰收。
练市的“千步报恩寺院”,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争战时曾经避难于该寺,故朱皇帝芥荪公墓残碑登基后特到此还愿,并大兴土木敕建“护国报恩寺院”。今庙侧尚存明“礼部尚书臣董其昌奉敕书”之《报恩碑》,书体端庄,章法严整。董香光晚年跋赵吴兴墨迹时云:“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庙前广场上排列着许多明清石雕残构,出土时仅剩上半身的文官翁仲,被今人塑成朱皇帝像,倒也算是古今妙合。还有明代墓前石虎、清代恩荣坊额及奉宪禁碑等。
明董其昌书《报恩碑》
千金镇东驿达庙头角村的永福庙内,保存着《归安县新建十五区东七千西八千折征包补田粮碑》,太湖石圆头碑,线刻祥云边饰,明嘉靖十五年六月十五日立。立碑人为“督工塘长:俞贵,粮长:施珊、张希彩、沈祥,塘长:施完、施鹤、虞銮”。据碑文得知“碑石一面竖于县左以示众观,一面竖于本区无为寺中,以坚小民承佃之士志”。县左即湖州东街归安县衙,无为寺即千金无畏寺。明清时期塘长、太湖撩浅夫制度的设立,是江南行之有效的塘河、涹港管理办法,这一悠久传统在当下的“五水共治”中又得重光,湖州许多乡镇村落的河道都开始实行“三级河长负责制”,村民们也轮流做起了河道保洁的“撩浅夫'获港古镇我去过多次,最喜“南莒胜境”旧迹。与此地的许多古桥一样,南苕胜境也兴于清乾嘉时期,昔时还设云怡坛与积川书塾,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公社“完全小学”,虽几经兴废,但文脉仍系。2014年5月细雨,与友再访,我们在某处偶见1931年的民国碑刻一块,刊《云怡宗坛道藏经书由来记》,小槽秀美,刻工精绝,太湖石质,完»卩初。碑文记述荻港云怡坛所藏“四川旧刊《道藏辑要》,四十四函,都二百四十八册,及昔时倩人手录《道法秘籍宝大成》,全书连目录,都四十一册”。又“商务印书馆精印《道藏大成》,全书都一千一百二十册”。入藏经楼的过程,并立碑定规“凡夫有心求道者,或读或执均准在经楼,敬谨办理,不得携带外出,免滋散缺碑由云怡宗坛弟子章印成谨记并书。
1923年,南浔富商庞莱臣提议增修荻塘,得众议赞同,遂成立塘工董事会。就近取升山等处石材,用水'泥嵌缝使塘岸坚固耐久,整个工程全长33.5千米,历时六年于1928年竣工。次年,特在旧馆建仿古水泥碑亭,中立《重建吴兴城东颐塘记》碑石,据碑文记载共花银二十八万四千七百余元,大部分由浔湖商界和群众资助,其中南涛废氏、张氏、刘氏各捐助三万元。现碑亭被围困在一家木板厂内,碑石横砲于北墙之内,碑阳之文由吴兴许文凌撰,吴县周梅谷刻,碑阴列捐款单位、姓名、金额、收支等明细,字迹较为清楚。
画碑自然要比字碑少见。原坐落于和字镇袁家汇北的“马鸣桥”系单孔石拱,东南堍金刚墙嵌石龛,浮雕“韩仰湖寿图”造像碑,与桥额出椽处所刻“顺治乙未年本村韩有成同妻仝氏重建立”字意相呼应。南浔颖园,系晚清富商陈熊的私家宅园,湖石环绕的梅石亭中,立清代书法家王礼所绘《梅石图》砖刻,款识:“拟汉阳太守孙雷居士笔法,乙亥立秋前三日自蕉研立王礼作。”系光绪元年(1875)之物。荻港南笤胜境内立《关帝诗竹》画碑:“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画中藏诗,流传较广四面厅台基南面的《吕纯阳画像碑》,额篆书“警化孚佑帝君之山真像'碑身雕吕纯阳像,落款为“光绪九年夏五月”。
和孚马鸣桥造像碑
2014年《镌石印痕——环太湖历史碑刻拓片精粹》展在长兴孔庙展出,由环太湖8市、县、区的博物馆、文保所保存的从汉代至民国的各类碑刻81通共97幅拓片参展。其中,湖州市博物馆提供的碑拓中,1946年所立的《王县长赞绪去思碑》也在其列。王非,字赞绪,辽宁人,1944年起任吴兴县长。时值抗战,他“凭兹残山剩水,率我义士贞民,瀕死犹斗,不屈不挠,遂使吴兴政权屹然树立,苕書正气摧而未绝'重光后又“履践笃实,殷勤诚挚,因其足迹之曾遍四乡”。1946年7月王县长离任,吴兴民众特敬立“去思碑”。但据知情者回忆,当初王县长率部困住于菱湖、练市一带,靠向嘉兴、桐乡借款赊粮度日。
民国《王县长赞绪去思碑》
历朝官吏所谓的去思碑,其实也是鱼龙混杂,位未去而碑成且多溢美之词,即便将名字刻上石碑的,如今也鲜有人记得。话说在吴兴、织里、南浔、菱湖、练市等地的乡间,都建有形式多样的总管祠或安乐宫,殿内端坐的神像,官封“护国随粮王”,姓金,名不详,俗称总管老爷。明朝末年,京城皇上钦点军督金大臣兄弟二人,作为解粮总管去江南征收军粮。正当粮船满舱从杭州出发,谁知途经嘉、湖之地时突发严重水灾,四乡汪洋一片,金大臣亲睹众百姓饥寒交迫的情景,决定甘冒死罪将军粮就地赈灾,使方圆数百里的众百姓受益。金大臣回京后惨遭奸臣陷害,以违犯军纪罪被处斩。次年,江南粮食丰收,百姓送军粮到京城,当皇帝获知真相后,为安抚民心,就下旨替金大臣平反并追授封号,赐千岁安乐王府。金大臣牺牲自我而施米给百姓的事迹,是江南“总管信仰”的核心内容,成为保佑农村田茂粮丰的民间信仰。在嘉、湖一带乡间代代相承,感人至深。可见只有化作口耳相传的信仰,方得万民百世敬仰,这正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Hash:29dddec646ecec108dd123f1458e7c542440f3d3
声明:此文由 湖州市南浔区图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