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文庙历史文化管窥

□记者 乔小纳 通讯员 李全立 高恒忠 唐涛 文/图

鹿邑文庙大成殿

太康文庙大成殿及祥龙卧云陛阶石

太康文庙中南文化融合的古建筑结构——重檐歇山顶

文庙又称孔庙,是用以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的纪念性建筑。《释名·释宫室》曰:“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说文解字》曰:“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本义就是用于尊宗敬祖之处,后来则延伸为祭祀被尊崇者处。文庙在历史上的称谓多种多样,伴随孔子地位及历代封号的不断变化,汉代至隋朝或称仲尼庙、孔子庙等,唐朝或称孔圣庙、文宣王庙等,宋朝或称宣圣庙夫子庙等,元朝或称先圣庙。因孔子历史上曾有“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封号并对后世影响较大,故后世称文庙的较多。全国各地不论孔庙或文庙,一般都依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名称进行称谓。

目前,我国现存文庙达1600多座。周口境内现存的有太康文庙、鹿邑文庙、扶沟文庙、西华文庙、商水文庙等,其中太康文庙、鹿邑文庙分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好,在周口乃至中原都颇具代表性,承载了儒家学说的千年兴衰,见证了儒学的昌荣黯淡。

融南北建筑文化于一体的太康文庙

太康文庙位于河南省太康县城关回族镇黉学街北侧,俗称学宫。它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原有泮池、棂星门 、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它们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崇祯十五年(1626年)毁于兵火。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建,后又多次维修。现仅存大成殿、拜殿。太康文庙大成殿筑于1米高的月台之上,月台前是青石台阶,台阶正中嵌放一祥龙卧云陛阶石。大成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该建筑兼具南北风格,对研究我国古建筑及南北建筑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1986年,太康文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康文庙的建筑特点是重檐歇山顶和飞檐高挑。

——重檐歇山顶。太康文庙大成殿覆绿色琉璃瓦,脊饰完整。前坡檐下加一檐,出一前廊仍是重檐,两山与后檐则无。这种重檐的歇山顶属于抱厦。像这种前面全部出来的檐不多见,这既可加深大殿的深度,扩大空间,又可产生雄伟多变的艺术效果,在北方不常见。杨焕成先生在《河南古代建筑概况与研究》一文中说,太康县文庙大成殿的复檐,形似汉代陶建筑明器表现的不完善的歇山造,在河南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为孤例,全国少见,甚为奇特。

——飞檐高挑。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当时匠人对太康文庙进行如此特殊的处理和创造,有以下原因:首先可以扩大建筑的采光面;其次便于排泄雨水,使房基免遭浸淋;第三在审美上增加了建筑的动感。很多人认为这是南方的建筑手法,但据杨焕成先生介绍,这是典型的北方风格。南方多雨,挑尖会更尖长一些,北方才会有套兽。这样的建筑方式营造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壮观气势与灵动韵味的完美统一。

具有典型清代建筑艺术风格的鹿邑文庙

鹿邑文庙位于鹿邑县城紫气大道北县委院内。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鹿邑文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9年),后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末再遭兵燹,清顺治三年(1646年)知县闵三元复建。如今,鹿邑文庙只剩大成殿,即黉学堂,为清代建筑。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顶覆绿色琉璃瓦。内有清朝历代皇帝所颁御书匾额。大成殿雄浑凝重、古朴庄严,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文庙原有两庑、戟门、泮池、太和之气、万古日月牌坊、棂灵门、大门、屏墙等建筑,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县府学宫。现存大成殿顶部有琉璃大脊饰滚龙纹,中置狮驮宝瓶,两端饰鸱尾形龙头大吻,垂脊饰荷花荷叶图案。大成殿门前有七级台阶可通于殿内。该建筑雄浑凝重、古朴庄严,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与太康文庙相比,鹿邑文庙的龙纹装饰、正殿屋顶的狮驮宝瓶和“如意踩踏”的建筑特点,代表着文庙的阶级属性、建筑寓意和少见的建筑形式。

——龙纹装饰。文庙建筑用龙纹装饰有以下寓意:一则龙是统治阶级的化身,用在文庙建筑上体现了官方性质;二则龙是一种既能升天又能潜渊的神奇动物,与水有关,用在古建筑上具有祛灾镇火的寓意。

——狮驮宝瓶。用狮子驮宝瓶,是因为狮子威武,声若洪雷,有辟邪的作用。与宝瓶一起,寓意吉祥太平。狮与“师”同音,古代职官有少师、太师的称谓,在这里有平升少师、太师之意,体现了古人希望科举顺利的愿望,以及对荣华富贵的追求。

——“如意踩踏”。大成殿门前有七级台阶可通往殿内,不同于其他建筑前的月台,它被称为“如意踩踏”,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对于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供奉先师——文庙对孔子的祭祀

文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由于文庙兼有学校的一部分功能,所以又叫学宫、黉学,太康、鹿邑的文庙就属于这一类。

“文庙”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后来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供奉孔子的庙宇又被称作文宣王庙,简称为文庙。虽然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庙改制中“文宣王”被废止,改称“至圣先师”,但文庙的称谓仍被延续下来。

在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的同时,还封了姜太公为武成王,并一切仿文宣王庙制。唐玄宗深意就在于使“文”“武”两个系统并立,而文庙就代表了“文”这个系统,也就是说成为文化的代表。这样中国古代所推崇的“文治武功”就全包含了。

文庙最初是为祭祀孔子而建的,作为主殿一般都会供奉孔子像。孔子两侧,分别是“四配”:孟子、曾子、颜子、子思。这些都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儒家主要传承人。而“十二哲”中,有 11位为孔子弟子,还有1位是宋代大儒朱熹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为“寿堂”,“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据说当时固定的祭祀是每年四次,在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上旬逢丁的日子举行祭祀,也叫常典;如果最高层次的人来祭奠(或者派人参加祭奠),就推到中旬逢丁的日子。后来改为第一、第三季度的中间月的上旬丁日祭祀,也就是农历二月、八月上旬,正好是学生每学期开学的时段。举行祭孔大典时,参加的人员要提前斋戒两天。在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这天要斋戒,举行祭祀大典。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要到大成殿上香,举行小型祭祀活动。

祭祀的规格,有国家级别的祭祀,有地方的祭祀,也有学校的祭祀。国家级别的祭祀规格最高,参加的官员级别高,有皇帝亲自参加的,或者高官奉旨代表皇帝祭祀的,规模大,人数多。祭祀的礼品用太牢(猪牛羊,三牲全供),祭祀的礼器、果品数量等都有定数。祭祀时“钟鼓齐响,笙歌共鸣”,主祭人要静心、顺气、凝神,场面极为隆重且庄严。按入祭、迎神、奠币、初献、亚献、终献的顺序结束这些流程后,再进行上香、上祭品、献牲、演唱、诵读祭文、行礼等。整个祭祀活动有一套完整的礼仪,显示出中国传统礼仪的“礼”“乐”的完备,同时也彰显了整个祭祀活动的庄严、神圣。

在祭祀孔子的同时,作为官办学校,每位到文庙求学的人,都要先在棂星门祭拜;接下来,要经过泮池,即文庙前半月形的池塘。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的标志。秀才开学的第一天,由各州、府、县官率领,绕泮池一圈,叫游泮。秀才入学也叫入泮。泮池上会架设一座小桥,只有获取功名者方可过此桥,得功名常称为青云得路,有些地方又称小桥为状元桥。随着孔子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重视,祭祀孔子也成了中国历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世代相袭的典礼,是国家政治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文脉传承——文庙的教化功能

明朝时期,全国共有各级文庙约1600多座。到清代后,文庙的建立几乎遍及全国各府、州、县。随着儒学思想文化在两千多年的进程中不断传承、融合,文庙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文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正统地位。“内圣外王”“仁义礼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政治家汲取儒家学说是为了建立有序社会,实现治理社会的目的。《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中有文:“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道出了祭祀孔子的三大社会功用:崇德(崇儒家道德,崇尚文化教育)、报本(受恩思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教化(见贤思齐,培养爱国贤才)。所以,祭祀孔子,也就是推崇他所创立的思想学说,传承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培养统治者理想的治国人才。

太康文庙、鹿邑文庙等属于学庙性质,是供奉、祭祀孔子和开展基础教育的场所。宋代以后,从太康文庙、鹿邑文庙等走出的进士不胜枚举。这一座座矗立在周口境内的文庙,既是教育功能的需要,又是思想传播的阵地,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由学尊庙,因庙表学”,文庙被赋予了丰富的职能。中国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儒学一直是显学,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地方官员,都高度重视儒学,到了明清之际,每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都会建立文庙。文庙是一级政府是否重视教育、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的象征。最多的时候,我国有两千多座文庙。文庙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是教育的旗帜、是文化的象征,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文庙才会建了毁,毁了又建,一直延续下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庙的功能已超越其本身的建筑意义。文庙,不仅是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见证,更是中国两千多年文化结晶的载体,是人民智慧的体现,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文庙本来就是最高的文化殿堂,是教育的旗帜,是文化的象征,文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积累、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实体的凝固的文化艺术。每一座文庙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其建筑、碑刻、木雕,使用的礼器、乐器及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文化大国的形象日趋凸显,文庙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文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庙将承担着文化传承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双重功能。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福泽千秋,万世师表。尽管孔子的足迹到达过的地方有限,但他的教化却无处不在。这一座座矗立在人们心头的千年文庙,向世界展现着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也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神奇魅力。

Hash:b41385b8be59bacbc5373df8c8d658d710c4db79

声明:此文由 天荒地未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