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汉魏受禅台

王建章

夏初,我们来到漯河临颍县繁城镇南街村,走近历史上著名的汉魏受禅台。“受禅台”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魏文王曹丕受禅称帝而筑的灵台。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占地10余亩,灵台建成时,设三层共81级台阶,寓意“九九归一”,青石铺路,围以白玉雕栏,高大雄伟,气象万千。要知道这是曹丕率领20万大军在行军的路上临时修建的,由于当地的土质是沙土,不好用来建筑,因此筑台用的土石都是从村西南10里之外孙寨东北角的饮马坑取来的黏土,这些土石完全是由数万名将士肩扛背负运来的。相传,公元220年秋末的一天,曹丕率领大军行军至此,兵士们不往前走了,他们要求魏王立即废汉称帝。曹丕推脱不允,兵士们说:“魏王不答应,我们就不往前走了!”这时,汉献帝下的禅位诏书也来了,而且一连下了四次,与此同时,46名公卿将军联名上书,劝说曹丕当皇帝的奏书也来了,“臣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臣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祇之心乎!”此时,曹丕才扭扭捏捏要坐皇位。这一天,是公元220年冬十月。

相传,受禅当日,台上红毡铺地,罗幔遮天,台下30万将士列队,庞大的宫廷乐队肃穆而立,与会者除满朝文武和地方官员数千人外,还有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四方各部族的首领。寅时一到,随着大麾一摆,绍音响起,钟磬齐鸣,曹丕在受禅台正中央面南端坐,汉献帝在内侍的扶持下,毕恭毕敬地把传国玉玺献与魏王。尔后,曹丕接受群臣的八般大礼,登上皇帝的宝座,大封群臣,献帝刘协也受封为山阳公,刘协跪拜而谢。至此,这个20多米高的土堆——受禅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400多年的汉代的灭亡,一个仅有40多年的曹魏之国的新生,一个皇帝的倒台,一个皇帝的登基!历史看见了记住了,受禅台看见了记住了,繁城的百姓看见了记住了。同时,最重要的是“受禅台”见证和记录了这次更朝换代没有厮杀没有流血,和平地进行了一个朝代的交替,这是人类历史的文明和进步!为了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大典之后立了两通碑以铭记,一通曰《受禅表》碑,一曰《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因为两碑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王朗是御史大夫,梁鹄是礼部尚书,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兼镌刻大家,这是当代三位“大腕”,因此堪称“三绝碑”。两碑都是颂扬曹丕的溢美之词,什么“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不一而足。“三绝碑”所在之地就是曹丕受禅时的居住之地,受禅结束后,在此建造魏文帝祠以供人们进行纪念。

近2000年的时光已经过去,那20多米高的“受禅台”如今只有9米多高,而那座魏文帝祠早在明代时许州知州邵宝,出于扬刘抑曹的思想,见到繁城竟然有曹丕的塑像,一气之下就砍掉曹丕的塑像,让改祭汉献帝,因此,这里又成了汉献帝庙。至于曹家那个魏朝也仅仅存在了40多年至炎兴元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现在仅剩下的就是那残存的“受禅台”和两通“三绝碑”还立在原地,它们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据说,当年汉献帝在“受禅台”上给曹丕下跪的地方,至今寸草不生。另外,令人颇有意味的是,当年在“受禅台”上的两个重要人物曹丕与刘协后来的结果确实大不一样,一个当了皇帝光宗耀祖,一个被贬为“小王”土头土脸;曹丕当年登皇位时33岁,6年后(226年)驾崩,时年39岁;刘协交皇权时39岁,14年后(234年)死去,时年53岁。这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那踌躇满志的刘备,那意气风发的周瑜,那扶不上墙的阿斗,那缴械投降的刘协——不都付在笑谈中了吗?!

Hash:d528e4d57330a532cc0c5f0ebdc37f85f98ebc72

声明:此文由 郑州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