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文化拾遗:鹿台(鹿苑),古代皇权的象征!

自商朝,始有王权象征的鹿台(鹿苑)。

最负盛名的“鹿台”是商殷纣王所建之宫苑建筑,统称“鹿台”,商殷纣王所建:“其大三里,高千尺。”是殷纣养鹿处和积财处,这也是中国养鹿最早的记事,那时养鹿的实用性主要是食肉、衣皮、观赏和祭祀。史书记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纣建鹿台耗时七年,工程之大不言而喻。地点应在今鹤壁淇县城西十五里太行山东麓。如今,鹿台是华夏第一园林淇县“淇园”的八景之一的“鹿台朝云”。鹿台遗址上的首台今存龙王庙和鹿台古碑、鹿台遗址(明代) “瞻彼淇澳”石匾。

唐代的南诏时代,南诏王的养鹿场,在今云南大理的团山(当时团山叫息龙山),三五成群的马鹿山上啮草,呦呦的鹿鸣远近可闻。唐人樊绰在《蛮书》中有 “龙足鹿白昼三十五十,群行啮草”的描述。这里为什么成为南诏王族养鹿的地方呢?古代的洱海,水域比现在宽广得多,可称得上“烟波浩淼”,团山曾经是洱海南端的一个小岛。山周围的海水是天然的栅栏,马鹿自然得到最有效的监护。世事沧桑,鹿场久废。古人在团山建珠海楼,常有人来此游玩,可惜此楼于上世纪40年代末被毁。

隋唐也建有上林苑为皇家鹿苑。在唐代,关中地区的鹿类资源仍然相当丰富,卢纶《早春归周至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诗就曾提到周至一带“野日初晴麦垅分,竹园相接鹿成群”的景象;当时文献中甚至不时出现关于鹿类进入京城街市、太庙乃至直入皇宫殿门的记载,说明在隋唐时期的关中甚至长安城附近,鹿类的遇见率还相当高。这可能因为当时国家对畿内百姓的捕猎颇多禁令,故鹿群可以相当自由地活动。尽管在当时民间猎鹿受到禁止,但皇帝和王公贵族则时常纵猎于荒郊旷野、射鹿娱乐,这些在当时的诗文中多有记颂,毋须具引。

宋朝宋徽宗的鹿苑“养鹿数千头”,除了观赏还供食用。

元、明、清三个朝代在今北京也都建有鹿苑。南囿秋风,是明清时代的“燕京十景”之一。南囿,说的是位于北京城南的南苑,又叫南海子。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的《南苑秋风》诗写道:“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骑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古代写南苑诗中有提及南囿秋风观鹿台。

紫禁城鹿台位于御花园内,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在中国古代,鹿台,是皇权和财富的象征,又是皇室养鹿赏鹿和宗德弘威的地方。

Hash:b81f0856d5c91db952cefa6eac58ccbe9f8a7685

声明:此文由 沧水说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