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记载?

导读:关于针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记载? 一、关于针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记载? 二、莒国故城遗址的建造历史文化和价值? 三、内蒙古甲渠侯官遗址的历史文化?

一、关于针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记载?

针灸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宋代以前只有文字叙述或图形表示,而且错讹较多。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朝廷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奉命纂集旧闻,订正谬误,考订针灸著作。他按人形绘制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腧穴的精确位置,并结合古今临床经验,汇集诸家针灸理论,著成医书3卷。宋仁宗认为“古经训诂至精,学者执封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下令“创铸铜人为式”。于是,王惟一负责设计,朝廷组织工匠,于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宋仁宗下令将一具铜人置于医官院,另一具铜人置于大相国寺仁济殿。

二、莒国故城遗址的建造历史文化和价值?

莒国故城遗址

--------------------------------------------------------------------------------

即今莒县县城,有3000余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西周时期为莒国国都,面积近50平方公里,为现在莒城的6倍多,元代缩城,明代又缩,并砌之以砖,因而有“三樽莒城”之说。莒之城垣,确系三重,外郭和子城系周至汉时所建,故城外部除东面模糊不清外,其余三面残垣犹存。西北城门,残余城垣高5-6米,宽50米,长200余米;南垣高2-3米,宽40米,南面的子城尚有残垣700余米,高8-9米,宽40米,古老的城垣上杂树葱笼,绿草如茵,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古老的城垣,经受了3000余年风风雨雨,仍然轮廓清晰,成为莒国悠久远历史的见证。

三、内蒙古甲渠侯官遗址的历史文化?

甲渠侯官遗址

破城子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24公里,沿路偶有一两处模糊的烽燧遗迹,过了一道水闸,穿过纳林河时,路边有一枕头形状的土城,那就是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之长“甲渠侯”的官衙。

从城头有马道进入鄣坞,乍看这不过是个平常的土坑,可30多年前,就是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汉代羽箭,67厘米长,三棱铜镞锐利无比。从汉简中整理的《相刀剑册》被后代武师推崇,颇有“武林秘籍”的风范。还有无数的铁甲、辘轳、货币、铁农具、网坠、猎具、木柱斗、木板画、竹笛等等,更不要说价值连城的居延汉简。

  

  内蒙古居延地区先秦时称“弱水流沙”,秦汉以后称“居延”。居延汉简的发现使这里闻名世界。1999年秋,以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副所长、考古专家魏坚为首的考古人员对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居延地区的古遗址进行发掘时,意外发现了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a>,出土了椭圆形小件青铜制品、陶器等一批珍贵文物,使居延地区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早期。

  

  在对居延都尉府所辖4座汉代烽燧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500多枚汉简。其中在达来库布镇西南1座烽火台内、台外的垃圾堆中,出土了100多枚木简,从“甘露”、“永元”等年号分析,为西汉宣帝以后的书简。部分汉简上有“甲渠侯官”和“第十六燧长王普”等字样,判断这座烽火台是属于甲渠侯官所辖的第16燧。

  魏坚说,以往我国出土的居延汉简都是在甘肃省境内发现的,而这批汉简的发现结束了内蒙古地区拥有汉代遗址却没有1枚汉简的历史。

  另有数百件文物出土,包括木制“转射”——一种通过转动中间的木轴露出木孔即可向外用弩机发射的装置、大量箭杆、堆积的草炬木柴、士兵穿的草鞋、三足罐等陶器,对研究汉代边塞地区的政治、军事、气候和人民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Hash:27bc9e55b05cf3edd00af3a920cf9f29892e821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