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堂——远年的李土司墓地

享堂,位于民和县川口镇东北角,地当甘青两省交界,前傍湟水河,后依阿拉古山,左扼老鸦峡之咽喉,右据大通河之险要,为古今交通和军事要地。自明至民国,曾是青海土司家族墓地

明清时期,民和地区是青海土司最多的地方,一隅之地竟有大小土司七家之多。其最强大者,为世居上川口的李土司。李土司居地上川口(今川口镇),昔是山环水绕,高岗竣岭,城堡布筑,易守难攻。其地东有东山城,西有西山城,南有南堡子,北有北堡子,城堡之中,建有衙门与庄院。城有新城旧城;衙门先后也有上衙门与下衙门之别。衙门占地十亩,内建有住房、过厅、花园、楼房大堂建筑物。土司城堡城垣高大,俨然一座小小独立王国

李土司原辖有十五庄又六族。十五庄为东垣、大庄、川口、祁家庄、古纳垣庄、龙支庄、原坡庄、双泉堡、莫尔多沟庄、旱台庄、巴垣庄(享堂)、舍人庄、松树庄、虎喇海庄、头一泉庄。后有封地阿拉古山(北山),杏尔沟,五十沟。还有开拓与扩大的地区巴川堡,下川口等地。

乾隆十一年,李土司所辖部员有4000余户,二万多人。并拥有比其它土司远为强大的武装力量。他拥有的兵马武装前明最强时有410人,到清朝尚有兵额300余员。

(图:尚俊)

在历代李土司中,唯二世土司李英名声尤为显赫,举足轻重。

李英,字士杰,自少聪颖不凡,及长,体貌魁伟,臂力超人,精于骑射,夙有才略,有胆气。

明初,李英,多次追随明成祖扈驾亲征,奋勇向前,屡建奇功。之后,在地方平叛剿匪中又克敌制胜,战功卓著,为明庭疆土的巩固与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职不断擢升,并于明宣德二年(1425年)赐封会宁伯。其父、祖、曾祖、太祖为子爵,俾子孙世袭。同时,赐予时代享有特权的金书铁卷。

当李英一帆顺风,官运亨通之时,就想到了建造春秋祭祀之所,于是,他将自己辖地享堂(原名巴垣庄,土语,意即富饶之地)择为茔地。关于其事,当地民间流行一种有趣的传说:李英为了寻找一处茔地,就请一位风水先生,上至祁连山山脉,下至宁夏内蒙的山山水水,最终沿祁连山山脉顺拉脊山到阿拉古山尽头处,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享堂。

此地,具有独特的山水地理。观之:阿拉古山麓有三座小峰依次排开,左侧一峰,形似古刹警钟,曰“金钟”;中间一峰像伞状,山体分竖八道山梁,曰“八楞山”。右侧一峰状如沙场战鼓,曰“玉鼓”。再东西翘望,西有湟水河从老鸭峡奔流而出,泥沙浑浊,故称“黄龙”;东有大通河自北由享堂峡汹涌而来,清澈澄碧,故称“青龙”。享堂似一颗明珠,被“二龙”簇拥期间,被人们誉为“左钟右鼓八楞山,二龙戏珠的享堂”。

(图:尚俊)

话说风水先生找到这一块祭祀之地十分欣慰,便叫李英身临其境,来到八楞山前。风水先生在坟茔正中偷偷插进一枚针,便向李英说道:我到山后面蹍山脉,你仔细观看,此处有跳动之处,你把这枚铜钱放下。于是,风水先生到八楞山后用脚踏了几下,李英果见有土突突跳动,准确地将铜钱放到跳动点上,风水先生回来后,李英把放铜钱的地方一指,风水先生小心翼翼地把钱周围的土刨去,恰好这枚铜钱孔套在那根针上。李英视之风水先生有如此高超的绝技,心悦诚服。风水先生对李英进言:“此乃你的洪福,此阴宅后代发达,出宰入相可至皇上宝座之所也”。

李英花甲之年,不幸染疾在身,临近归宿,对妻吩咐道:我将病逝,殆后不要给我穿衣服,墓前设三张弓箭,汝等守百天坟墓,等到一百天的早晨,你们看见有个驴骑人的迹象时便把三箭一一射出。李英寿终正寝之后,李妻前思后想,不穿上衣便罢,不穿裤子岂不丑陋。于是给李英穿了件裤衩。埋葬后,她们守坟到九十九天的早上,看到有个走路的人,背着一张干驴皮路过他家门前。李妻想,世上那有驴骑人的事,背着驴皮岂不意味着驴骑人吗?再说今日是九十九天了。常言道:有个九十九,没有个一百一,时候到了,于是三箭一一射出。说也奇怪,一天晚上京城皇帝梦里梦见,第一箭射中皇帝的门头顶,皇帝惊起,第二箭射中皇帝枕头,当皇帝惊起赶快洗脸的时候,第三箭射中皇帝的脸盆。

守坟到了一百天的早上,李妻看见果然有个人赶着一头驴,肩上扛着一头刚生下的小驴驹。忽然醒悟违背了丈夫的遗嘱,害了丈夫的大事,但事已至此,只好作罢。

皇帝梦中受此惊恐,发觉西头地方出了能人,降旨刘伯温派遣得力将领,来到西头斩山脉。时至今日,所斩遗迹,甘青两省处处可见。

李英葬于此茔地后,其后代土司均葬于此。昔时,居住享堂者,皆为守坟家人,每岁值清明,李土司后裔雯备牲礼,齐集享堂,共同祭祀,大宗主祭,舍官助祭,守墓家人,各为供役。于是巴垣庄就成了李土司子孙祭祀祖先的地方,从而此地易称为享堂。

李英墓地,昔有石人二,文武各一,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二,神道碑,龟趺螭首,高一丈六尺,廣三尺六寸。墓碑中有明宣德二年(1427)八月立的“追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署)左军都督李公神道碑”;成化十一年(1475)三月立的“明故前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会宁伯李公神道碑”;有左副都御史马文升为李英撰的“大明已故会宁伯李公神道碑”,此碑立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并设有祭祀之“享堂”。

民国二十年(1931),随着青海建省,土司制度废除。历经明清两代,相传十九世,统治长达560年之久的李土司随之结束,李土司墓地亦难免一劫。

民国二十一年(1932-1943)间,享堂驻军修建营房,开辟操场时,将李土司墓地部分占用,骑五军马呈祥部驻防享堂时,除保留李英墓外,其余坟地全部占用。一九五二年,解放军一军某部驻守享堂时,为扩建营房之需,占用李英墓地。至此,李英墓地全部被占,其中石羊石虎及石人不知去向,多座墓碑下落不明。唯有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左副都御史马文升为李英撰的“李公神道碑”,虽断为两截,碑文残缺不全,有幸被有心人多次寻找发现后,运至县博物馆保存。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享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桥梁座座,大道条条,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兴旺发达之景。远年的李土司墓地则无一丝迹象,唯有享堂之名,依旧在当地人的口头上传称着,似是对李土司墓地难以忘却的记忆……

供稿人:钟文选

▋来源:民和县图书馆

Hash:a15a506f0a50eb45d33f9cfa1a6c4194e27664df

声明:此文由 民和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