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英岗岭的来源,原来是这样的!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高安寻古”(微信号:gaoanxungu),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访古探幽、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

无论是人还是地方,为了相互识别,彼此区分,总得有个名字。至于叫什么名字,虽然有所讲究,但大多没有严格规定。尤其是地名,比较随意。比如村庄,始祖姓什么,村庄就以人的姓为名。这样的村名在高安到处都是。仅英岗岭周边就不少。例如附近的杨家行政村,这“杨家”就是一例。因为行政村村部驻在杨家,这杨家的始祖就姓杨。还有“敖村”,始祖姓敖;“谢家”,始祖姓谢,等等。

当然,在一个地域,一个姓不可能只有一个村庄。比如“敖”、“李”、“谢”,在英岗岭周边就都不只一个村,特别是谢姓,英岗岭下就有八个村。那么同姓村怎样区分呢?人们有办法,通常是在姓氏前加个限制。比如敖村,杨家行政村的敖村因居于院塘旁,那就叫“院塘敖家”;云堆行政村的敖家居于云堆上首,那就叫“堆上敖家”。

区分不同的村庄,除了姓氏村名前加限制外,最普遍的作法还是不直接称姓,用一个文雅的名字来替代。比如李家,杨家行政村的李家用了姓氏前加限制的办法叫“沿河李家”,那坎头行政村的李家就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叫个“羊婆堆”。这是因羊婆堆村的始祖从丰城牧羊牧到这里的土堆上定居而得名。类似“羊婆堆”来历的村名英岗岭周边可就多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村名都是这样。

这类村名一般不带始祖姓氏,而是依据村址的地形地貌来取名。例如村庄最多的谢姓几乎全部属于这种取名法。像杨家行政村的谢家,一般对外冠名“谢家”,但为了区别于其它谢姓村,可在姓前加个限制,叫“埠溪谢家”。而在其北面相邻还有一个谢家,这个谢家居于石溪旁,就直接叫了“石溪村”。

在英岗岭行政村的谢姓村更多,这里的谢姓村全部是以地形地貌来命名的。如“前港”:村前有一条小港;“塘下”:位于一口水塘之南;“上坑”:建于山坑上首;“下坑”:位于上坑下首;“鹿门村”:其大门对着鹿岗;“南边新屋”:从上坑老屋迁出位居上坑南面,也叫“神垅里”。

与村名类似,英岗岭的得名也基本如此。英岗岭起初并不是村。从唐朝天佑(公元904-907年)间英岗岭地区出现第一个村庄前港村始,到明天启(公元1621-1628年)间,时隔七百来年英岗岭上才有人居住。在这七百来年的时间里,英岗岭有没有名字,史料无载,笔者不得而知。但七百年之后这里是有名字的,而且是个好听的名字——莺歌岭。

鸟瞰英岗岭,英岗岭是座突兀在河谷平原上的大土堆。周围除了西南角上的建山高俊挺拔外,其它散布在周边的都是零零星星的小土堆。按照地理学术语,峰、山、岭、岗、堆,是五个地貌不尽相同的地面隆起物。一般高俊陡峭的多称“山”,山上突出的尖顶则称“峰”。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叫“岭”,低而平的山脊叫“岗”,比岗还小的山那就叫“堆”。很明显,英岗岭是一种比建山矮,比云堆高,山脊既低又平,并且有路通行,岗、岭兼而有之的地形。

可能在人类涉足之初,这里静谧安宁,草木茂盛,飞鸟云集。云集的鸟中尤以黄莺居多。每当晨曦初露,黄莺早起,啾啾欢歌;晚霞绽放,黄莺归巢,呢喃低鸣,这里的宁静才被打破,热闹非凡。不知哪位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又有点诗意情怀的先人对这里的环境喜爱至极,为这座山岗取名“莺歌岭”。

莺歌岭,这个美好的名字不知叫了多少年代,到了清咸丰八年(公元1558年)后,这里因发生过清朝军队与太平天国军队长达25天的激烈厮杀,致使岭上留下上万人的尸骨。以前的人都怕鬼。鬼是人死后离开尸体四处飘荡的阴魂。据说阴魂会追随活人,勾走活人魂魄,托生转世,重新做人。一般寿终正寝的老人变的鬼,因为有坟有墓有人祭祀,通常不会害人。不仅不害人,还会暗中庇佑后人。所以这种鬼称“善鬼”。对这种鬼人们大多并不害怕。

人们怕的就是那种死于非命,尤其是在外暴病、灾祸、凶杀而死的人。假如这种死鬼又没有家人亲眷收尸归葬的话,就叫孤魂野鬼,孤魂野鬼大多因为无人尊重而心生嫉恨,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找个活人作替身。所以从前的人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门,一个人白天也不敢走山路,尤其是路过埋着野鬼的山岭。

如此说来,一个野鬼都叫人害怕,那莺歌岭上万余个野鬼岂不更令人毛骨悚然?所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莺歌岭上都荒草凄凄,无人光顾。用高安土话来说,就是“鬼打的人死”、“跟阴间差不多”。所以,事后有一个叫刘昕的高安人在记述这次大战的文章里,干脆将“莺歌岭”改作“阴岗岭”,文章名就叫《阴岗岭平贼记》。

又据1985年《高安县地名志》载,在古代,英岗岭周边一带是个血吸虫肆虐的地区。所谓“血吸虫”,就是一种专门寄生在人体内靠吸人血为生的寄生虫。血吸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肝脏里,由于人体的血液大量被血吸虫所吸光,以致使人变得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不仅如此,血吸虫还破坏人的肝脏,引起肝硬化,肝腹水。

以前的不少男人大肚子,都是因为血吸虫引起的肝腹水。成了肝腹水的人,原本就瘦弱的身骨,还得每天挺着个大肚子,别说干农活,就是饮食起居都困难。因此许多人都熬不到寿满就过早离世。有的村子甚至全村人都灭绝。比如血吸虫的源头,相城农场的漳浒村,原本宋大观(1107-1111)年间就立了村,结果到解放前夕,一群河南省的逃难人员到来时,这里已是人迹杳然,残垣断壁的荒凉之地了。

由于英岗岭属漳浒水域,岭下平原的沟溪塘窊又多,极易形成血吸虫的集聚地,因而英岗岭便成为了高安血吸虫危害的重灾区之一。而在解放前,人们对肉眼难见的血吸虫防治无能为力,以致英岗岭地区死人的悲剧不断上演,英岗岭上的坟墓不断增加,加上清咸丰八年的英岗岭上又战死万人以上,所以这里一度被民间戏谑为“阴间”之地。于是1985年的《高安县地名志》里就有了“英岗岭又名阴间岭”的说法。

然而,无论是“莺歌岭”变“阴岗岭”,还是“阴间岭”,英岗岭地处瑞(州)临(江)咽喉要道的地理位置是始终未变的。当战争烽烟散尽,在血吸虫慢性成病的过程中,人们该干什么照样干什么。岭上的路,你当地人可以绕着走,但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得不走。岭上的圩,即使被叫做“阴岗圩”、“阴间圩”也阻不住远近百姓的趋之若鹜。不过,即便如此,人们对“阴”这个字眼还是心存芥蒂的,尽管语音上“莺”也好,“阴”也好,反正分不出好歹,但写出字来就泾渭分明了。

也许考虑到这个不吉因素,又不知是哪位先人给改了一下。时过境迁,原先的黄莺可能也不多了,叫声也没有原先热闹了,名称照旧也就不合适了。那就换个字吧,既同音又有意。这位先人可能觉得,黄莺走了,鲜花还在。古语里花叫“英”,英还有“出众”之意。这岭上四季有花,周边土堆较多,唯有此岭高大出众,而且这里的街圩无论远近,众人皆知。鉴于此,不如就叫“英岗岭”。何况,“英”字与“莺”字相比,音未改,意更高,笔画还少呢。

▍信息来源:高安寻古(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9421843399d0aceaa1aa12ae3990b7f433904b8f

声明:此文由 高安百事通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