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老城,那曾有过的古牌坊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高安寻古”(微信号:gaoanxungu),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访古探幽、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
高安老城,那曾有过的古牌坊
作者:谢华平
在高安老城,出大观楼去城南,必从一石质框架式建筑下穿过。这个建筑有柱有梁有屋檐,像屋却没有墙围,像门又无门扇,显然是一种非实用的景观建筑。不错,这类建筑的确是古代流行的门坊建筑,大多建在街坊里居的入口,最初只是街坊里居的入口标志,造型也比较简朴,两根木柱上架根横木枋,上书街坊里居名称,就像今天的路牌一样,故又称地标牌坊。后来,牌坊越造越复杂、越造越宏大,不仅柱数开间增多,还借用了谯楼的屋顶样式,因而显得高大气派,所以也叫牌楼。
矗立于八景镇街口的地标牌坊
后来官府发现牌坊很有广告效用,便利用其作表彰工具,将代表受表彰人功绩的名称刻在上面,广而告之。因木质易朽,后改为石材,就更可流芳千古了。这样一来,牌坊不仅美观,还集标识、表彰于一体,变得更实用了,以致出现了“地标牌坊”、“功德牌坊”、“墓地牌坊”的分类。不过“地标牌坊”、“墓地牌坊”作用单一,“功德牌坊”则还可细分,有为读书人立的“科举坊”、有为官场人立的“名宦坊”、有为高寿人立的“百寿坊”、有为贞节女立的“节孝坊”。以前城南十字街(今中山路与胜利路交汇处)还有为制衡火灾而立的“风水坊”。
以前的官府规定,凡考取功名、为官显赫、忠义节孝、百岁高寿、世代仕宦等人士都可申请立牌坊,建宅第,借以名垂后世、光宗耀祖、教化乡邻。因此古时候的高安老城,可谓牌坊林立。府县前后,县学左右,街头路口,里内坊外,各类牌坊举目可见。例如在府治后(今碧落山下)有为明初高安县丞刘伯温所立的“文成”坊和为明朝镇压华林起义而死的赠按察司周宪所立的“节愍”坊;在县学(今人民医院)左右,有为明代城南礼义坊人吴山、新街高塘人蓝璧、建山龙城人敖铣所立的“科甲齐名”坊和“金华接武”坊;此外,城北还分别立有“柱史坊”、“司平坊”、“名宦才将坊”、“宪台清要坊”、“登云坊”、“尊诰坊”、“尊敕坊”、“绣衣坊”、“进士坊”、“九桂坊”、“丙子登名坊”、“金榜世芳坊”以及“贞烈坊”、“百岁坊”等。
城南的牌坊也很多,除有与北城相同的“百岁坊”、“进士坊”、“柱史坊”、“尊诰坊”、“登云坊”、“宪台清要坊”外,还有为明代珠湖人、提督北畿学校监察御史傅孟春所立的“柱史文宗坊”;有为明代相城石头街人给事胡镇所立的“献纳”坊,以及“斗野奎光坊”、“群麟应瑞坊”、“乙卯汇登坊”、“凤麟呈瑞坊”、“奎璧联辉坊”、“侍御坊”、“廷平坊”、“宪臣坊”、“世芳坊”、“毓瑞坊”、“步玉坊”、“攀龙坊”、“应瑞坊”、“登瀛坊”、“文奎坊”、“会魁坊”、“云程坊”、“节妇坊”、“节孝坊”、“烈女坊”等。
以上牌坊,虽然数量众多,题额不同,大小有别,但因为分散四处,单体而立,古人们司空见惯,也许不觉稀奇。但对于很少或者从未见过实体牌坊的现代人来说恐怕难免惊奇:一座面积近似巴掌大的高安老城,竟然拥有这么多名称各异的牌坊!而且还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四脚牌坊。四脚牌坊就是由四座牌坊各朝一方而又连为一体的特殊牌坊。这座牌坊曾经坐落在高安老城南街中心(今中山路与胜利路交汇处。这里从前是东西南北孔道,民居店房十分密集且都是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迷信风水的古人就想通过建一“井”字形牌坊来制衡。于是便成就了高安老城的一大奇观。
这是相城棠山的“宪台清要坊”,原先高安老城也有
当然,在如今的高安老城,所有牌坊都不见了踪影,只有在大观楼下、浮桥头前还能见到一座仿古牌坊,名叫“青宫太保坊”。“青宫太保坊”属于功德类牌坊,是为昭示明朝礼部尚书吴山的功德而立。原坊早被日寇战火摧毁,2003年该坊与大观楼一起重建时仅存两根残柱。
用树碑立传建牌坊的方式表彰功德,是古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比现在颁奖状、发证书带给受旌者的荣耀感要强百倍,不仅能广而告之,还能存世千古。古时候,建牌坊入乡祀是官府给予受表彰人最高规格的待遇,只有权重功高、科举进士的人才能享其殊荣。在高安所有获得建牌坊入乡祀的人当中,只有吴山不仅够格,还是获建牌坊最多的一位。
大观楼下的”青宫太保坊”
吴山是高安城南礼义坊人(今城南农贸市场一带),公元1503年出生,1535年以一甲第三名考取进士,进入皇朝内廷的最高机构翰林院任编修。一甲第三,这个成绩可不简单,离状元就差两步。古时候当官是有志之士报效国家的唯一途径,而朝廷官员又非读书人莫属。但古时候教育还不普及,许多人对读书认字不感兴趣,以致大字半个不识的文盲遍地都是,因而那些会读书、能中举的人就少之又少。所以,如果一城一村出了个秀才,中了个举人,全城全村人都为之自豪。倘若出了个进士,那就更是喜气冲天,连朝廷、官府也会大肆旌表、赐匾建坊。
所以,吴山一考即中,还是个探花(一甲第三),朝廷官府自然高兴,当即敕令为其建坊志庆。先在县庠(学校)旁建“科甲齐名坊”,以激励在校学子;又在其家礼义坊建“探花坊”,以光耀邻里。因与吴山同年考取进士、同时进入翰林的还有建山龙城的敖铣和新街高塘的蓝璧,所以官府又在高安南城街口为他们三人合建了“锦水群英”、“翰林三杰”两座牌坊。吴山后来官运亨通,历任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高职,连他的浩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都赐封了官爵,因而州府再在他家门口建“四世一品”、“五代重封”牌坊两座;在府衙谯楼(即大观楼)前建“青宫太保坊”一座。
可惜这不是原始遗物,而是2003年的仿古建筑
更多关于高安牌坊的故事,请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高安寻古”(微信号:gaoanxungu),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访古探幽、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
Hash:5e17efea8dcccf5309a11018775ee4c02c029313
声明:此文由 中国高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