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冲和顺你应该知道的宗祠文化

一、追源溯本,莫重于祠

宗祠即是祠堂,是古儒教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二、以和顺寸氏宗祠为例

宗祠文化是和顺古镇一道独特亮丽的人文景观.其中建筑年代最早的是寸氏宗祠.建于清代嘉庆十二年,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据碑刻记载:清嘉庆十年(1806年)时任族长的武生寸光远组织阖族神前起念,劝捐筹款,后投资缅甸经营棉花,获利后于嘉庆十三年(1809年)腊月初二竖正堂、大门,14年(1810年)夏修山墙、围墙及廊阶,24年(1820年)建厅房,道光2年(1823年)修厅前照壁,道光3年修家堂座,5年修暧阁牌位,6年(1827年)修月台,1936年重修新大门,前后历时126年,经几代人的辛勤营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厢楼、照壁、前厅、花园、两个天井、尤其新大门在上下两个月台及分立两边的标杆,八字粉墙的映衬下十分壮观。

作为门面,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新大门是由祖先父寸性怡30年代任族长期间主持完成的。作为侨商巨贾的祖父虽说是饱读诗书的儒生秀才,但并不墨守陈规,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其任族长时,经谋划于1936年在缅甸请印度工程师设计图纸,再由缅甸顾请了一些印度工匠到和顺施建。(按相同样式同一伙匠人还修建了尹家巷脚闾门及张家坡张德仓家大门)所用材料如钢筋、水泥、沥青等全部由缅甸靠马帮驮运回来。经过多日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门再配以匾额楹联,最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

岁月沧桑,历经70多个春秋风风雨雨的洗涤、磨砺,它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显得珍贵,成了华夏文化与南亚文化水乳交融的实物例证,因而亦顺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醒目名片。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迥然有异,特别醒目的是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这里很有考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是有严格规定不能越矩,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不仅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并于光绪乙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其他宗祠则无此殊荣,寸氏宗祠的双斗标杆就成了最“牛”的。大门外设有上下两层月台,全都采用石栏护围、石板镶铺,尤其是紧靠乡前大道的下月台为一半圆形,面积广达数百平方米,特别宽畅,在八家宗祠中首屈一指,堪称最“阔”。

寸氏宗祠成为和顺历史上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的见证,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财富。

Hash:6cd0f3b786927242fe541aa80807fd31968ab8cb

声明:此文由 腾冲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