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腾冲不妨逛逛非遗一条街

保山新闻网官方帐号

文艺的人常常念叨着:爱上一个人,读懂一座城。你呼朋引伴,携手爱人,打卡腾冲,但这座城你读懂了吗?

到了腾冲,非遗一条街应该是绕不开的旅游景点,这里集结了以皮影、土陶、藤编、纸伞、抄纸、布鞋、荞艺、根雕为主的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还可以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工艺品。读懂腾冲,就将这里作为旅行的途经站吧。

腾冲非遗一条街

皮影戏

腾冲皮影是明洪武年间军屯移民从江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表演手法在中原传统基础上融入了边地多元文化元素。随着“腾冲皮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腾冲市委、市政府及文产办把皮影艺术的演艺、雕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在腾冲,说起皮影戏,当属刘永周皮影馆的皮影最为生动形象。2016年5月,政府引导并扶持刘家寨永周皮影成立了股份公司,到高黎贡国际旅游城风情商业街内开设集表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体验馆。公司以腾冲皮影戏的传统制作工艺、表演艺术为背景,大力培养制作皮影工艺品和表演皮影戏的年轻传承人。同时为演员和艺人提供场地和条件,利用新老结合的方式,开设专业表演戏院,剧目充分结合了腾冲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如:《大救驾》《翡翠传奇》《龟与鹤》等。

土陶馆

腾冲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从事陶器生产。到了唐宋时期,腾冲的制陶工艺达到了新的水平,大量出土的一千多年前古朴美观的土陶制品都印证了这一说法。腾冲当地手工艺匠人采用本地特有的陶土,经过拌泥、搓泥、发酵、捏制、初晾、拍型、装饰、阴干、上釉、装窑、烧制等工序制作而成缸、碗、碟,腾越土陶远近闻名。其特点:造型古朴、实用性强、经久耐用、环保无毒原生态、制作工艺复杂、销售价格不高。

孙氏土陶

藤编馆

腾冲的竹编与藤编构成“藤编”,“藤编”工艺历史悠久,腾冲出产的竹编制品质地坚韧、色泽古朴、手感平滑、性价比极佳。腾冲工艺匠人选用冬竹编制的竹椅、竹箱、竹帽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经久耐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是腾冲“三宝”之一。

藤编传人杨爱庆

< a href='/techan/27857' target=_blank>油纸伞馆

腾冲固东荥阳村的制伞业有200多年历史,传承了9代,又叫做“纸撑子”。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的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懂做纸伞的两个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该村过去80%的村民都会做纸伞及其他编制品,而且是世传。

如今,村里郑家的手艺最好,用料讲究,涂料中的天然桐油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调配,成品坚固美观。做的大纸伞,因为过去商家喜欢在店前摆放大纸伞,可以挡雨遮阳,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铺伞”之称。郑家制作的花纸伞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质量好,热销保山、大理昆明等地,还出口缅甸等国家。

油纸伞传人李恩秀

手抄纸馆

古法抄纸是对腾冲市界头镇新庄村保留的传统手工造纸的称呼。这种古纸历史悠久,品质白净、细腻、柔韧、吸水性能好,用墨后能渲染出层次,可保管数百年颜色不变,受到书画界尤其是大书画家徐悲鸿的高度推崇,与“藤编”“腾药”合称“腾冲三宝”。

新庄村龙上寨手工纸的原料为楮,又名构。由于一直沿袭传统造纸手法,古法抄纸的制作工艺十分繁复。原料来源生态、稳定,工艺环保,抄纸时加入仙人掌或漂白粉作为纸药,无其他化工添加剂。古法抄纸薄而坚韧,纤维均匀,洁白平滑,防虫蛀蚀,色泽耐久。

布鞋馆

布鞋在我国大致可分为东部的官鞋、南部的小口鞋、西部的绣花鞋、北部的马靴,尤其是北京“老字号”生产的官鞋颇受欢迎。在云南,腾冲老布鞋虽不能和官鞋、马靴相比,却也别具一格。

“布布顺”系列产品,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制作而成,主体产品为布鞋和全棕凉鞋两类。布鞋产品是以松针、竹笋壳、纯棉布、禾麻、棕衣、魔芋、伸筋草等7种生态物质为组合材料;全棕凉鞋是以棕衣、松针、伸筋草为组合材料,两项产品都是用全生态物质组合,不含任何化学试剂,是地地道道的绿色产品,可保护双脚。

布布顺传人周成润

非遗一条街:诉说文化故事

有“滇南明珠”之称的腾冲是南方丝绸古路之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经历数百年之后,积淀了很多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因为种种原因,许多非遗都面临失传危险。如何才能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腾冲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这些资源全部整合起来,于2017年建设打造了非遗一条街,将 些古老的文化串联起来,重新诉说故事,既能让游客集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又能更好地加以保护,让它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发扬光大。非遗一条街于2018年7月被评为省级销售示范街区。

恒益集团给予非遗商户较大的免租优惠扶持政策,通过非遗项目搭建文化产业平台,为入驻的当地优秀的文化企业减少产业开发成本,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随着企业运营改善,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及残疾人士,不仅能让当地群众在劳动之余学到技能和传承相关民族文化,且能通过技能增加收入,是技术扶贫、文化产业扶贫的具体体现。

据了解,腾冲市现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及传承人260项,其中:项目48项,代表性传承人21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2人)。

来源:春城晚报 崔敏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保山新闻网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体。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

电话: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wx@bsxw.cn

Hash:e61800cc37e1692b64305a06a59d789a8b218c77

声明:此文由 保山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