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传家美名扬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唐】杜甫《水槛遣心》

金溪县城西北数公里,合市镇全坊村全姓聚居、树幽村静、风格古朴、文化底蕴深厚,现有村民108户432人,山地3126亩,耕地72亩。

全坊村历史悠久,据《全氏宗谱》记载,全氏先世本姓王,西汉恒德公因避王莽祸,以父字全节的“全”为姓。北宋初,明经及第的全同,在抚州为官,举家迁到抚州的沙井巷。全同晚年放情山水,东游至金邑七里岗,慕此地青山叠翠、溪水清清、沃野平畴,退休后筑室于衡溪旁,并取名“衡塘”,后人改名全坊。全坊是金溪临川东乡三县十余个全姓村的发源地。据此推算,全坊建村当在千年以上。

全坊村虽然只有百十户人家,但历史上名人辈出,谱载,有15人登上仕途、7人著书立说,还出了一名女诗人。

明全庭训为官期间,常以“不敢害人、不敢欺人、不敢负人”示人,清正为民,退休回故里之后,“产无百亩,竖无一柱”,但凡救灾扶危,仍尽力而为。

清全文炳为官期间,政绩卓著,解甲归田后,仍然一心一意“不惜劳其心力为地方造无量福”。

清道光间女诗人全璞,博学,能诗词,善书法,尤工小楷,著有《全恭人诗集》传世。

全坊村历史上经商者不在少数。最著名的有三人:一个是全邦彦,经商获利之后,开辟从广西下苏杭的商路,人赞其开路之功勋利百世;一个是全尔监,以造茶为业,品味独到,名重湘鄂;一个是全绍林,在昆明闹市区开庆余堂书林。

全坊村依山傍水,布局合理。村正中为明代建筑,清以后建筑围绕明代建筑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延伸扩展,环村原建有3米高的围墙,设四门,所有建筑均坐北朝南,集中表现了我国南方传统村落规划选址、防火防盗及“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念,“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全村。

村内有明清建筑共77幢,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山字墙;有巷道5条,保存完整原始风貌的古道有2条。

清中期建筑“全家大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三堂直进,高大宽敞,采光充足,用料大方,结构严实,木石雕刻保存完好,冬暖夏凉。东家弄和八家弄是若干栋建筑式样相同的房屋组成的建筑群组,装饰朴实素雅,古色古香。中宪第、大夫第等则仅存大门门墙,倍显沧桑。除古民居外,村内还有古祠堂、门楼、庙宇、书院、节孝牌坊、古桥、古井等公益性建筑或高大轩昂,或古气盎然,风格殊异。

村前正中的“科第”总门楼,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时期,为两层四柱三开间式,虽少有雕饰,但质朴结实。东侧“节孝牌坊”,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为皇帝表彰全辅伯之妻余氏而建。全氏宗祠、贵和公祠、璞六公祠虽与金溪乡间祠堂式样形制相似,但结构严谨、坚固实用,特别是全氏宗祠,正中两扇大门上各绘有一名人头像,在金溪乡间实属别具一格。

全坊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北宋名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吴澄,元翰林院编修兼经筵讲官揭傒斯,明理学家、刑部侍郎吴悌,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吴道南,明天启状元、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猛等均在《全氏宗谱》中留有墨宝,或题序或作诗,使得全氏一族,文采斐然。

千年以来,全坊人“孝友传家”,孝敬父母、老人的浓浓孝心绵绵不绝,孝子、孝女、孝妇代不乏人。全坊人乐善好施,只要条件允许,人人都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乡邻和他人提供方便,施予帮助。全坊人重儒不轻商、重男不轻女,四五百号人的村子就有书院五所,男女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正是在“重儒不轻商,重男不轻女,孝友传家,乐善好施,血缘纯正”的村风的熏陶下,全坊村独行千年,意蕴绵绵。

Hash:c9e5a43c9864f99d9800a3023e40c93624007351

声明:此文由 不可小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