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遴选湖南高校失意,但湖南这些古老书院却声名远扬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全国一流大学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建设学科共459个。湖南高校在这一次遴选中排名下降。中南大学的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4个学科入选,引以为豪的轨道交通未上榜,医科则全军覆没;国防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入选,基本上算优势自保;湖南大学直接降为B类,仅化学、机械工程2个学科入选。三大高校在新兴战略领域学科弱势明显,湖南师范大学也仅以自定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入围。而宣告冲刺一流学科的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全军覆没。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太室山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石鼓书院江西上饶鹅湖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岳麓书院(长沙)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长沙河西岳麓山,毗邻爱晚亭。始建于北宋初年,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当之无愧的湖南第一书院。

城南书院(长沙)

城南书院,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位今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下,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在历史上,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所在地。

石山书院(株洲)

石山书院,坐落于株洲攸县文化园东北角。据推断,石山书院创立于南梁初期,比起开元六年(718年)所建的洛阳丽正书院,早了200年,比岳麓书院更是早了4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民间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山书院原是南齐司空张岊读书之处,位于攸县莲塘坳镇的阳升观,2010年动工移建到攸县县城文化园内。

渌江书院(株洲)

渌江书院,位于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株洲所辖各县市历来有重教兴学传统,其中办学最长、影响最广的便是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 渌江书院早年从醴陵市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时期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

洣泉书院(株洲)

洣泉书院,位于株洲市炎陵县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原名黄龙书院。书院处于洣水发源地,背青台、面鹿原,遥望云秋,诸山而列。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县周仁魁重修,更名为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酃县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将烈山改为洣泉。洣泉书院大门两侧镌制的对联,"莫叹山城书院小,缘仪楚地圣贤多",道出了洣泉书院朴实典雅的建筑风格和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昔日炎陵学子土人荟萃于此,人才辈出,正如洣泉之涓涓之不息,皆赖于此书院。

东山书院(湘潭)

东山书院,位于湘潭湘乡市。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建成,规模为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60余间。书院门额 “东山书院”四字,系清代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书院初建时曰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东山书院是甲午战争后国人救亡图存的产物,它遵循实事求是、积极变通的原则,打破传统书院的读经模式,脱离科举仕进的轨道,设立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分科造士,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自书院创建至今,产生和培养了共和国开国领袖、将军、学者等数以万计的英才俊杰。

涟滨书院(湘潭)

涟滨书院,位于湘潭湘乡市。前址是“湘乡学宫”,也叫“文庙”。湘乡文庙是湘乡最古老的宏伟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庙址原在涟水之东仙林冈(今东岸坪),宋、元、明、清四朝,曾先后修复、重建、扩建达七次之多。湘乡文庙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庙,最初叫学宫。乾隆四年(1739年),湘乡文庙迁往黄甲岭(现一中北院),邑人萧衍守申议将旧学改为书院,知县徐锡仁给书院取名“涟滨”,张栻为其题词“涟滨书院”。湘军统帅曾国藩(晚清重臣)于1831年在这里读书,深受其学风影响,随后考取功名,当地政府于2010年9月重建,辅名为“曾国藩生平研究馆”。

石鼓书院(衡阳)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衡州名士李宽曾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石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创建最早,并具有确切史志记载的书院,苏轼、周敦颐等名流都曾至此讲学。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恢复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

邺侯书院(衡阳)

邺侯书院,原名南岳书院,位于南岳镇延寿村南烟霞峰,自半山亭沿原盘山公路而上约2里许即至,又称“明道山房”、“端居室”。唐元和(公元806--820年)至长庆(公元821—824年)间,随州刺史李繁创建,用以纪念其父唐代宰相李泌,故称。南宋初鸿儒胡安国父子来岳,于此书院讲授《春秋》之学。嗣后南宋许多理学家都来此讲学。讲读之风,极盛一时,湖湘学派实发祥于斯。宋宝庆(公元1225—1227年)年间,书院迁建集贤峰下,更名为邺侯书院。

澧阳书院(常德)

澧阳书院,位于常德澧县。宋范仲淹曾随继父朱氏居澧之安乡,读书于兴国观,“寒暑不倦,学成而仕”,后人慕其志行,筑堂祀之。《直隶澧州志》记载:“澧阳书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守道臧荣青,检查、前守道梁敦书创...”,是在原溪东书院、文正书院旧址上所建成,是当时澧州的州级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中学堂,次年改办小学堂。民国时改为澧县县立中学。史志记载:澧阳书院“多士云集,数年来,采芹藻、登贤书者,济济相绎,几于希风岳麓矣”。

桃川书院(常德)

桃川书院,位于常德市桃花源景区内,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桃源知府主持整修并增筑围墙,一度颇为兴旺,后因战乱而毁。1992年,桃花源景区在原址进行了修复,并将历代名人题写桃花源的诗歌用石碑篆刻汇集于此,改命名“天宁碑院”。2012年,再次恢复为“桃川书院”。“桃川书院香四溢,桃花源里耕心田。”桃川书院成为繁华现代都市的人们亲近传统文化,滋养心灵的场所。

琼湖书院(益阳)

琼湖书院,位于益阳沅江市城北马岭。书院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十六年竣工,前后历时三年,建院时适值出籍广西临桂状元张建勋回沅朝祖,题赠“琼湖书院”匾额一方,后悬于书院讲堂中梁下。书院东濒浩潮洞庭,南望凌云塔,资水支流绕其前,背靠下琼湖,香炉山居其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规制完备。1946年改设县直初级中学。1958年改为沅江一中。今仅存书院门楼1座。

箴言书院(益阳)

箴言书院,坐落于益阳市赫山区石笋乡东南隅志溪河畔的瑶华山,为清代巡抚胡林翼创办。胡林翼与曾国藩、左宗棠号为“咸(丰)同(治)中兴三名臣”。之所以将书院取名为“箴言书院”,是为了纪念其父胡达源在长沙城南书院执教时所著的《弟子箴言》。《弟子箴言》汇融先儒,语出心得,引经据典,授经化史,以酣畅淋漓的讲授,非常有益于教学,以此为书院之名特别贴切。l864年,箴言书院落成;次年正式招生。近160年来,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名播三湘。

安陵书院(郴州)

安陵书院,位于郴州便江旅游区的一个独体岛上,建筑风格为古典苏州园林式。安陵书院始建于宋代,因永兴古县安陵而得名。清雍正九年(1731),知县刘凌生扩建,书院鼎盛时期,成为湘南第一书院,誉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称,独领风骚三百多年。曾经一代名流讲学于书院,如宋代的朱熹、范成大、韩愈、潘畴、宋若水、黄干,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蔡汝楠、邹守益等,清代左宗棠等曾先后讲学于安陵书院书院。安陵书院是郴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重要象征。

濂溪书院(郴州)

濂溪书院,位于汝城县城西郊桂枝岭麓,南部邻里井坡乡大村村。清嘉庆九年(1804)为纪念县令宋理学家周敦颐而建。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5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整个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松涛白云,流水锵然。濂溪书院绵延八百余年,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

观澜书院(郴州)

观澜书院,位于郴州资兴市七里镇柏树村铺上组,是当地曹氏之家族书院。为北宋嘉祐年间进士郴州曹靖所创,另一说创立者为南宋绍定年间进士曹行锡,“观澜”,应取自《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观澜书院历代曹氏后人,皆有修葺。世事沧桑,目前残存的书院已是满目苍夷,摇摇欲坠。除了几块碑文与石鼓让我们能略知当年盛况,其它的重要物件大多已不复存在,不由让人十分惋惜。

萍洲书院(永州)

萍洲书院,位于永州零陵区城北4公里,潇水与湘江汇合处的萍岛(又名萍洲)之上。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创建至今历时274年之久。萍洲书院最初教授传统儒学,辛亥革命后改为新式学堂。如今重建的萍洲书院致力于研究宣传国学教育、书画艺术、中医养生等文化瑰宝。

龙兴讲寺(怀化)

龙兴讲寺,位于怀化沅陵县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书院。。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敕建龙兴讲寺。传播佛法来教化感化慈化“性狡黠,判服无常”的五溪蛮民,使其守法劳作,知理明义,安居乐业,从而起到稳定西南,保障大唐帝国迅速兴起的目的。龙兴讲寺也因此为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学书院,后来直到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才建立丽正书院,725年更名集贤书院,比龙兴讲寺要晚建90年。以宋代著名的岳麓、白鹿、石鼓、应天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为例,它创建于宋开宝八年(973年),要比龙兴讲寺晚建345年。龙兴讲寺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也讲授文化知识。

崇实书院(怀化)

崇实书院,位于溆浦县龙潭镇岩板村。创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名“延陵家塾”,系吴姓族学,书院西门仍保留有“吴氏蒙养”四字。清咸丰五年(1855)更名为“崇实书院”。书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书院内现存清宣统元年谌百瑞书写的“大学之基”的匾额。可以说,崇实书院是研究我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是湖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乡村书院。

恭城书院(怀化)

恭城书院原名“罗蒙书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北部的县溪镇罗蒙山下,始建于宋1105年,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在书院内召开临时紧急的“通道会议”,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挽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从此,古老的恭城书院就与长征联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

三潭书院 (湘西)

三潭书院,位于凤凰县吉信镇(古称得胜营)境内,距县城22公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用无人领受的平蛮阵亡竿军士兵抚恤银所建。书院主楼巍峨雄峙于山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主楼后是四合天井,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及教室、宿舍。三潭书院是南方长城现存第一大书院,也是中国苗族地区最大的书院,湖南省现存四大书院之一。自三潭书院设立以来,教育卓有成效,人才辈出。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钢铁博士"、中科院院士肖继美就曾在这里启蒙。

潕溪书院(湘西)

潕溪书院,位于吉首河北岸的鳌鱼峰之巅。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原吉首民师)的前身。书院建于明代,明代苗族著名宿儒吴鹤先生曾在这里兴学研文,至清代,书院曾一度兴盛过。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湘西苗族人民举行 “革命抗日运动”,书院便成了一所师范学校。历史上,其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就是该校的学生。

渔浦书院 (张家界)

渔浦书院,位居张家界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渔浦村,书院北倚太华山,南临茹溪,书院坐北朝南,状如岳麓书院,茹溪旁流,澧水前绕,山水秀丽,林木茂密,气温宜人,乃读书讲学胜地。130年前,李绍华、李长青等先贤学士,满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家国情怀,不忘桑梓,在茹溪之滨建院兴教,传道义、授国学,兴起一时之学风。渔浦书院设立以来,书院人才济济,桃李遍地,如革命前贤张沈川、田邦璇、李均声、向名卓等均名垂青史。

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湖南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可以从以上湖南众多的古老书院中便可窥见一二。但人们提到湖南的书院,可能只会想到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的名字,它们的光芒无形中黯淡了湖南其它书院的色彩。“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湖南书院同样有着丰富的价值,是我们不应去遗忘的湖湘文化记忆。

Hash:f0f6aa4686aeb06f00b71cf6a623e9a9b23080e6

声明:此文由 湖南艺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