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守望者!这些百年老建筑把自己活成历史!

丁酉年 辛酉日

四月四 祭清明

每年这时候,偶有小雨,空气温润

宜祭扫先人,寄托祝愿

也宜外出踏青,合着微风、斜柳、刺桐花

不必离家太远

泉州的老街老巷就有好风景

特别是那些老建筑

更是见证了百年泉州的风华绝代

宋 宅

西街116号

大名鼎鼎的西街116号宋宅,也唤名“洲紫新筑”。经常路过西街的小伙伴一定不会陌生。

原为粘姓府第,1912年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1915年完工。从西街的小门进去,眼前是一座典型的闽南传统三开间双护厝。

而真正的别有洞天,在它的后座洋楼,需从裴巷进去才能看到。此为老洋楼修复前的样子,如今的洋楼塌掉的回廊已经修复,屋顶的碎瓦也重新铺好了。

李 妙 森 故 居

青龙巷5号

“金青龙、银聚宝。”如果有天你在天后宫附近逛到这个千年小巷,一定会对这幢中西合璧的洋楼印象深刻。

这是建于1921年的归国华侨李妙森的故居,房子里依然住着他的后代。

门外两侧的墙上是充满异域风情的瓷砖,上面画着象头人身,大耳长鼻,具有典型的印度教色彩。

屋内的墙面是斑驳的蓝绿色,阳光穿过天井照在墙上,这幢百年洋楼,色泽依旧艳丽。

鹿 港 遗 址

宫塔巷5号

这里曾是泉州鹿港古渡的港口所在地,就位于宫塔巷5号的后门处。如今已经成了民宅危房,但曝露的石板依然可见其作为港口时的繁华。

宫塔巷是由万寿路分出的一条小巷,一直通往中山南路,不足百米,沿街那些破旧却极富古港风情的骑楼让人难忘。

刘 胜 裕 总 行

指挥巷口

曾经“泉州第一富”的洋楼,刘胜裕总行,位于中山南路的指挥巷口。白墙蓝窗的四层高楼,顶层还有一座亭台,经过百年洗礼,如今看起来仍然豪华无比。

窗边精致的花纹浮雕、栩栩如生的飞鸟,宛若一张油画,似乎能想象出画里有位妆容精致的女主人独自依靠窗边眺望。

范 志 古 大 厝

桂坛巷内

小小的桂坛巷内,藏有一座面积超大的古厝,范志九十九间大厝。

这是清代名医吴亦飞的大厝。因他研制的名药“范志神曲”治好了太后娘娘的病,因此加官进爵,盖了这个99间的清式大厝。

大厝现在还住着吴氏的后人,他们很热情,经常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家大宅的辉煌历史

在高高的围墙下,是磨得发亮的红砖地和青石路,忍不住会想在这大厝里多停留几步,用脚步丈量庭院深深几许。

黄 厚 忠 故 居

聚宝街127号

聚宝街,这条曾经车水马龙的古街如今成了城南一个静谧的所在。许多老建筑都遗落在这里,见证了聚宝街曾经的繁荣汹涌,黄厚忠故居便是其中的一个。

一楼是一家老式的杂货铺,木质的门板已经用了许多年了。二楼匠心别具的门窗显示着与众不同的格调。

民 宅

花巷46号

充满市井气息的花巷里,46号是难得没有被改装成店面的老宅。门楣上写着“延陵衍派”,主人应是吴姓。

一楼是传统的红砖,二楼是南洋风格的窗台,配上阳台上盛开的三角梅榕树盆景,煞是好看。

陈 文 卿 宅

马坂巷10号

这是抗战时期的“东南七省药王”陈文卿的洋楼别墅。清代时,他曾入股的“昌隆参药行”就开在中山路一带,那时候泉州药市惟其马首是瞻。

复古的红砖,西式的风格,又有点骑楼的样式,从铁门外向内窥探,就觉得豪华无比。

via.《味道泉州》

听闻里面有座古老的木制旋转雕花楼梯,还有德国原装进口的缝纫机,当时主人的小资生活可见一斑。

吴 氏 洋 楼

裴巷102号

吴氏洋楼隐藏在裴巷102号的一个红砖门内,穿过小门,有条小道,弯曲着通往这幢颇有气势的洋楼。

但是屋内有两条很凶的大狗,前去参观的小伙伴一定要小心了...

黄 宗 汉 故 居

镇抚巷51号

镇抚巷的后半段,几乎有一半的宅子都是清朝两广总督黄宗汉的故居。

故居里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探花”“榜眼”的匾额时常有人参观,门前镇宅的“大司马”更是大气非凡。

黄家古厝墙体高深,番茄无缘得以一见。但从玉犀巷一头进去,倒是能看到黄家曾经的后花园——梅石山房。假山、石桥莲池,浓浓古意都能在这遇见。

李 贽 故 居

万寿路123号

李贽故居没有想象中的高门大户,只余一间正厅和一个院子,与普通民宅并无二异。

小小的天井里,绿茵笼罩,就算是夏天也很凉快。正厅里安静地摆放着李贽曾经那些惊天动地的著作,常有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林 廉 平 故 居

青龙巷32号

这座三落三开间的古大厝是林廉平的故宅,建于民国时期。别看外表普通,其实藏有大乾坤。

穿过房子外围的狭窄过道,可以看到大厝的最后一落用了蚵壳来筑墙。常见于东海蚵壳厝在这也能见到,这么多年来,这些蚵壳几无损坏,摸上去仍很坚固。

陈 光 纯 故 居

中山路345号

这是泉州最老的洋楼之一,藏于中山路靠近钟楼的一个小门里。

1921年,著名的南安籍旅菲华侨富商陈光纯建起这幢三层洋楼,为泉州地区较早兴建的洋楼之一,十分气派。

连拱连廊红砖柱,洋楼两侧的墙壁、外廊拱券的内侧还刷成了白色,与红色墙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充满了南洋风情。

洋楼长期无人居住,外面的庭院杂草丛生,门前的回廊成了两只野猫的家。

郭 宅

新府口52号

新府口的元妙观旁,有一幢显眼的中西合璧的宅院。这是郭氏的宅邸,祖上在外经商,建了这座大宅。门前的地砖上有个镇宅的宝物,十分袖珍。

现在还能看到当年从意大利进口的精美花砖和远洋跋涉而来的坚实木头。

南 洋 别 墅 群

华侨新村

说到泉州的南洋别墅,不得不提到华侨新村那5排48幢花园别墅。一排排的老别墅,有的是红砖楼,有的是石头厝,各有各的风情。

这个老泉州人口中神秘的富人区,经过了半个世纪,围墙斑驳沧桑,葱茏垂蔓掩映,时间的沉淀让它更富魅力。

名 人 故 宅

旧馆驿巷

走进旧馆驿,一眼望去便是叠嶂一般的闽南红砖墙。龚家、王家、汪氏祠堂、董杨祠堂....

达官显赫之家遍布巷中,各式气度不凡的门厅宅第鳞次栉比,使得旧馆驿有一种傲然立于泉州古巷之林的气象。

“廊长旋日永,塔耸比云齐”。在旧馆驿里,随处可以与泉州的旧时光撞个满怀。

其实,何止旧馆驿的巷子遍布老宅,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里,都有着许多不知名的老宅古厝。

那些老房子,以西街为始,沿着中山路一直蔓延到城南聚宝街,一条直线蜿蜒曲折,把自己活成了泉州的一部活历史。

有的破败了,有的深藏院落,有的无人问津,有的香火依旧......无论如何,每一块都砖、每一块木板、每一道裂缝都是它们在泉州生活的年岁。

它像一个迈不开步子的老者,尽管白首苍颜,仍然坚持着最初的模样,孤独见证了泉州的百年变化。

如今,惟愿它们风采依旧。

编辑 | 酥酥

摄影 | 酥酥

- 微泉州出品 -

Hash:19399d3b5def2184aeca3fea63b535db4a3ce480

声明:此文由 微泉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