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丝绸之路第一站——苦水堡

首届永登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作品系列展播:

永登丝绸之路古驿第一站——苦水堡

作者:周厚澎

据史书记载:“西出金城,越黄河之浊浪,沿庄浪河之清流,沐杨柳清风,峰回路转处,田畴纵横,绿树掩映,村舍俨然,鸡犬相闻于驿路之外,三里玫瑰村,五里梨花店,一派世外桃源景象,这便是苦水川了。”苦水自然风光秀美,地理优势明显,文化丰富多彩。苦水街是苦水的天府宝地,《永登县志》中这样记载:“苦水堡,以驿站为据点,大明洪武十二年(1380年)筑造。”

堡驿奇观

苦水堡,座北面南,呈正方形。因正而威,方中求圆,有模有型,有棱有角。城高三丈五尺,底宽二丈五尺,顶阔一丈,周围二里,此一奇也。南北訇然开两洞,洞以道行,谓之城门。南北城门以瓮城为护卫,复城门均面西,主要用于防御突发事件,为二奇也。城围二里地,外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之水源的补充一说是皇渠灌溉之水,二说是苦水堡城四角曾凿有四眼井泉,井泉涌出永不枯竭的地下水,形成了护城河之水源。据考:现苦水街的苦水堡遗址西城河就有两眼井,水量极其旺盛,尤其以西城壕西城角的井眼为佳,井水涌出井台,汩汩流淌,汇成溪水。东南角的东川坡下(今苦水街小学门前)也有一井,至今犹存,水量也颇为旺盛。而唯独东城角未见有井的存在。遥想当年苦水堡城高壕深,有西城壕的两眼井泉之水的补给,这护城河的水源采用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也谓之以枢应环。另外,在南北城门的护城河之上各建有吊桥一架,可自由收放,供行人车辆通过,此三奇也。

苦水堡,以一条街纵贯全城。这一条街既是街道又是古丝绸之路,两者合二为一,并有“前街绸缎布匹,后巷仓房庙宇,上街油盐百货,下街烟酒磨盘,横巷祠堂民宅,竖街粮油诸行。”布局规模,实为稀奇。一街十二巷,街以铺面商号并立,巷以深宅老院相通。苦水堡内尤以青石巷为最,巷内明清建筑较多,隐现古朴风韵,最能勾起人们对古代建筑文化的神往。这也可为四奇也。

苦水堡内庙宇、佛殿高耸而立。作为一城主宰的北城楼玉皇阁,背北面南,“统一领导”或主宰着全城的“黄天厚土”。虽说南城楼是大佛楼,它却以背南朝北位居第二,在苦水人的宗教信仰中有“副教”之说。由此可得,苦水堡以本土化的道教为主要的宗教信仰。从玉皇阁至三清阁,从娘娘庙至母子宫,历历在目。虽说唯有东城根李佛殿香火最盛,但却以儒家文化为首,然而自古佛道为一家,这也算是五奇也。

苦水堡以钟鼓楼为中心,分南、北二街。南、北二街各自祀奉土地山神。以“二月二”闹社火酬神为例,土地山神的祭祀仪式迥然不同。另外还各自祀奉善财护神。南、北二街在城外建有官员楼(又名关爷楼)和财神庙,供奉香火,以乞求神灵保佑得以财源茂盛,实为六奇也。

古堡烟云

祁韵士的《万里行程记》中这样的描述:“嘉庆十年,由沙井驿西行七十里,南折至苦水驿,平番第一驿也。地名苦水,而水味实甘,惟色稍浊,原田万顷,灌溉沃饶。”

苦水堡为“永登之外卫,兰州之屏障。”以驿站而驰名于丝绸之路,以“陇上小江南”闻达于陇右。南下兰州100里,北上永登亦100里。南临黄河波涛,扼丝路之咽喉,北有东咀子、腰外河两隘口,名不虚传地成为永登南大门之第一驿站。

据清史记载:清代永登有八驿,其中甘新大道有5驿,西宁坦途有3驿。因而“永登多驿站”之说在清代为最。它们依次是:苦水驿、红城驿、武胜驿、岔口驿、镇羌驿。除岔口驿和镇羌驿今属天祝外,其余都分别仍在永登境内。西宁坦途的3驿是通远驿、西大通驿和冰沟驿。今除冰沟驿属青海外,通远驿和西大通驿尚在今永登县的通远乡牌楼村和河桥镇南关村。

苦水堡实际是永登明清时期交通网络站点的一个缩影。据苦水堡地方史书记载:苦水堡,驿丞1人,额夫15人至54人不等。主要负责管理驿站和接待来客,备有驿马和牛,供过往信使和其他投宿人员使用。驿站还建立了检查“驿券”和登记制度,同时也提供饮食、交通等服务(相当于今之招待所或接待站)。

苦水堡驿站之管理部门,在今苦水街东北角处,从钟鼓楼东小巷可直达驿站。在苦水街驿站,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驿站门口上的木雕楹联:“铁骑飞踏陕甘道,驿站频传捷报声”。至清末民初时期,随着电报业的普及发展,苦水堡驿站逐渐废除停用,之后又被拆毁。于是驿站---这个曾经为苦水堡带来光彩与繁荣的联络站,已成为特殊时代必需的特殊产物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从此烟消云散。

在苦水堡驿站旁还有马号驿、马王庙、仓廒、廒神庙等古建筑群落。马号驿,是驿站的分支机构,是专门用以养马的地方。凡马号驿饲养的马都叫驿马。驿马主要供传递军情、公文、信件之用。据《永登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属今永登境内的13个驿站,共有驿马579匹,驿牛96头。由此推算:清乾隆年间苦水堡驿站至少20—40匹的驿马饲养存栏。饲养马匹,便会有乞求神灵保佑的崇拜心理,于是就有了马王庙香火的旺盛。为了祈求马匹繁衍旺盛,驿人和农人便一年四季按时祭祀众位马王爷和牛王爷。

驿站的兴盛,促进了马业的发展。在古代,行军打仗,耕田运输都离不开马匹。在苦水堡驿站,饲养马匹又推动了另外一个新的产业——茶马贸易。至今,在今苦水街东面的长山岭中有一条名曰“马场沟”的山谷,肯定是当时茶、马业繁荣昌盛的印痕。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在各卫宜于放牧之处,大都创建了规模不等的马场。每场有用以办公的正厅5间,厢房6间,此外还修建有禾饲和习教厩4排,共计80余间。时庄浪卫(今永登县)分设城东、城南、红城子堡、苦水湾堡、沙井驿(今属安宁区管辖)、镇羌驿堡(今属天祝,又称金强驿)等6处马场,共养马7000多匹。据此也足以证明,在明永乐前后,苦水街之东的“马场沟”肯定是一片宜于放牧的地方,说不定那时的马场沟还真是一块水草茂盛的优美牧场呢。

建筑特色

苦水堡内建筑物的布局和选址给人以神秘之感。西汉时期这里就曾是枝阳县的腹地。到明代初年,苦水驿城堡的建成,成为苦水川二次开发的标志。至近代,玫瑰文化的崛起,使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

苦水堡,以钟鼓楼为中心,形成了旧时苦水堡最为叫绝的古建筑群落。钟鼓楼,又称鼓楼或鼓路。在苦水堡中心地带的十字路口,建有一座三层楼阁---底层为十字拱形通道,以砖石砌成,即可通南北两街,也可通东西二巷。

二层楼阁供奉着上清和太清。上清塑像背北面南,而太清塑像则背南面北。上悬一块匾额,题有:“善民福地”四个大字。左悬铭钟一幢,右架桶鼓一面,钟鼓楼之名即源于此。据堡内老人讲:在旧时,苦水堡人无时刻可依,遂以钟鼓为准,并有三更响鼓五更钟之说。

三层楼阁供奉着玉清神像。玉清塑像背北而面南。楼阁檐下悬一匾额,题书曰:“三清阁”。支撑着二、三层楼阁的所有柱子,呈八棱角形状,民间传说此钟鼓楼的建筑为典型的元代风格,也是苦水堡驿最早的建筑之一。此楼的三位神仙分别主宰着“三重天”的三个仙境,是居于“上界”(道教所谓的天堂——三清天、三清境)的三位最高神仙。

穿钟鼓楼之南北,有一条中轴线笔直的通向南北两个城楼。北城楼为玉皇阁,南城楼为大佛阁。

玉皇阁楼,以供奉玉皇大帝闻名于苦水川。它背北向南,一层为通道,二层为灯阁。苦水堡每逢农历“二月二”闹社火之时都要在此摆灯火。凡灯火辉煌时,总会吸引无数才子佳人驻足观赏,留恋忘返。二层灯阁背北面南,镶嵌一长五尺,宽二尺的石刻,上以楷书写有“皇图永固”四字,寓含苦水城堡固若金汤,永享黄天厚土之恩泽。灯阁内设有木楼梯通向三层。登上第三层楼,楼阁内塑有泥胎神像——玉皇大帝。两旁有南、北星宿神像侍候,下侧塑立四大天王神像。楼阁檐下悬一匾额,上书:“通明阁”三字。楼栏相拥,飞檐翘脊。登此楼阁,把酒临风,看晴穿万里,云卷云疏,满目山川如画,怎不让无数豪杰竟折腰!

南城门之上,清朝中期曾建有三层大佛楼阁。大佛阁内,供奉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三大佛祖。南城门百步之外,建立官员楼一座,分二层,下为专门迎接官员的接官厅——在旧时凡有官员来苦水堡驿,苦水堡驿的官员和乡绅均要出堡在官员楼下搞迎接仪式。官员楼上塑有武财神关公和文昌星君神像,故民间又称它为关爷楼。

古迹风情

在苦水街西,有号称“苦水第一名山”的猪驮山。山势雄伟险峻,自然景观独特。此山古名萱帽山,山上早有寺庙,名曰西山寺。自古以来,每逢四、五月间,初夏时节,人们都要登山拜佛,以求福寿安康

苦水街东的清明山,乃旧时苦水川“四大名山”之一。清明山下的隍庙是苦水堡城隍的行宫。据民间传说,旧时,苦水堡的城隍爷每逢清明节都要从城堡内被民众用轿子抬到清明山行宫,住留两天,谓之曰“隍爷出府”。 亦称为 “城隍出巡”。清明山以清明节为庙会。清明节是祭奠亡人的节日,还有烧“邮包”之习俗,也有“天涯望哭”的民风习惯。其间尤以道教活动炽盛。苦水著名的阴阳先生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道教活动——“打青醮”。其间最为称奇的是大摆迷魂阵的“阴阳城”。

苦水城隍只有在清明时节才能出巡一次。城隍出巡到清明山的主要“任务”,是捉净危害地方的一切鬼蜮,犹如今日之“严打”活动。所以一年一度的城隍出巡,是队伍庞大,声势浩荡,可谓苦水民俗之一大奇观。届时,前有“肃静”、“回避”之类的虎头木牌警示,“班头”鸣锣开道,仪仗旗幡簇拥,城隍爷被民众用轿子抬着,一路吹吹打打,好不威风,甚是壮观。所以又有城隍出巡——“八面威风”的谚语。

清明山的隍庙在今隍庙口子里边。座北向南,三间结构,两侧厢房相连,有独立山门一座。山门前为一广场式开阔地,南面建有一座戏台——被称为旧时“苦水八大戏台”之一。那时苦水川的民众大会多在此地召开。“文革”前,此庙的残垣断壁尚存,墙上各种上刀山、下油锅、抽肠子、剜眼睛、喝银水、睡铁炕的壁画依稀可见。一些民众还将“擦燎”异难怪病的纸钱送到此处焚烧,有的人还将死婴送到此地乱埋,所以当时一些胆小之人,在白天都不敢单独行走此路。

在苦水堡东,还有一座墩坪山。此山因有烽火墩台遗址而得名。在今墩坪山上,烽火墩台遗址还以一种残缺的壮观屹立山巅,还在向世人展示着苦水川曾经的沧桑。此墩台又称做红岘沟墩,因山脚下有一名叫红岘儿的沟谷得名,此处也是旧时苦水川的古驿道之一。红岘沟墩,呈土堆状,墩底周长约30米,高约2.5米,虽已坍塌破落,但仍然顽强地坚持着它的存在。

苦水川共有七大烽火墩台,唯红岘沟墩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红岘沟墩,东可瞭望红岘沟通向咸水河古驿道的动态;南可眺望苦水南川官道的往来情况;西可遥见猪驮山沟口的变化——在旧时,如若发现敌情,就以烽火为讯号,于是堡内城门紧闭,严阵以待。民间传说:此墩台即是苦水堡的一个虎符——此话也说明了红岘沟墩的极其重要性。

明清遗迹

苦水川的古建筑主要分布在苦水政治、经济、交通之中心——苦水街。苦水街以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为主,并具有鲜明的江南气息。其严谨的建造设计让人叹为观止。尤以宗祠文化为代表,以青砖青瓦为基调,再配以砖雕、木雕、石雕以及各式各样的颂辞,流光溢彩的壁画,严于对仗的楹联,辅以苦水宗祠文化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明清建筑的独特风格。

苦水街现存的古老宅院已是凤毛麟角了,几进的庭院,幽深的巷道,都已成为往昔之回忆。但于一些颓门败瓦之间,仍可显露出当年的气势。近前细观,一缕缕明清时期的遗风便会迎面扑来。

在这座悠久而又古老的城堡里,苦水人的先民们规划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显得很有灵性。故被一些专家誉为“苦水第一古城堡”、“永登聚落好标本”。

“双龙戏一珠,城郭合四野”——这是对苦水城堡的真实写照。双龙者,即长山岭和西山的脉象也。长山岭山色呈黄,谓之黄龙,西山山色呈青,谓之青龙。所有在苦水街的“二月二”社火中,南北二街所舞之龙历来就以青龙和黄龙为主题。一珠者,即苦水堡也。四方四正,恰到好处。城堡外树木掩映,田畴纵横,四野皆绿。据民间传说,苦水城堡乃纳祥呈瑞之地。换句话说,苦水城堡,地灵人杰,脉气旺盛,人才辈出。苦水学子,分布全国,皆得益于“双龙戏珠”之灵气。上世纪50至80年年代,有人把永登县戏称为“苦水县”,何也?皆因各公社、商店、粮站的主要干部多系苦水人。这也从另一面证明苦水人重视教育,学子众多,故文墨较高,堪当重任。

苦水堡前后左右多有百年老梨树丛生,它们不仅是苦水先辈们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苦水川的绿色长廊铺垫了继续发展之基础。夏秋季节硕果累累,金黄香脆,令人馋涎欲滴。若至寒秋时节,朔风起处,声如笳瑟,漫川霜叶,似红霞,如烧云,美不胜收中染尽层林,犹如香山红叶之再造。

“古树高低山,斜阳远近川;林梢烟似带,堡外水如环。”——苦水堡城,以一种旷世的情怀曾经融合在苦水历代老人的生活之中,在这尘封的记忆里,有欢乐也有悲伤。据记载:“论苦水物候地产,风俗民情及河港之便,唯苦水街驿堡俱佳。”堡内曾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庙宇殿阁、祠堂府第、街衢巷道,以及名士贤达的题字墨迹、碑文游记等诸多文物古迹。那一砖一瓦,一门一户,都朴素地展现着苦水人几百年来的生存状态。也曾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突出了四维八德的古风美德,从而将一个“以德治邑,以德持家”的良好人生信条弘扬光大。

谁知一川绿荫地,踪迹已难觅。堡中曾经的梁柱枋檐,雕龙画凤,亭台楼阁,点花缀草,在历次劫难中俱已消失殆尽。那些曾经奇特的商业街、举人巷、秀才第、闺女楼等一系列的古建筑群,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现代“洋房”的崛起,也只能成为鬓发斑白老翁的记忆。

“寻常巷陌,人道左公曾住。”在旧时苦水堡的财神庙北、官道之旁,曾建有牌坊一座,苦水人称之谓:“左公大牌坊”。牌坊即“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用木或砖搭建成的建筑物,有纪念表彰和装饰之作用。 左公即清末名将左宗棠。左宗棠在经营西北时,曾在苦水堡北关财神庙的路北选址修建了义学,使基水人受益匪浅,故众人又修建一座牌坊,名曰:“左公大牌坊”,以示对左公的歌颂和怀念。

在苦水堡,还留下了另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充军西行的足迹。林则徐怀着“短衣携约西凉笛,吹彻龙沙万里秋”的胸怀,出西安,涉泾水,过长武,翻六盘,到兰州后,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初七日,自兰州过黄河浮桥经金城关西行,夜宿沙井驿。八月初八出兰州,西行百里,宿于苦水驿。林则徐在《西戍行记》中曾这样描写了苦水川的风貌:“沿途皆极荒陋,将至驿,则山树皆绿,始有生机。”由此可知,林则徐从沙井驿起程后,经柴家台、拉拉湾、咸水川后,沿咸水河下游的屲砟子沟口进入咸水河河谷,至咸水河烽火台折转南行,经红岘儿坡到达了苦水驿堡。

氏族聚散

在苦水川的各大姓氏排行榜上,位居前十八位的是:王、张、苗、周、甘、杨、缪、薛、邓、施、巨、李、魏、胡、陈、刘,再加成、赵。这十八家姓氏基本上构成了苦水川色彩缤纷的姓氏主流。而这些姓氏文化的主流却在苦水街一堡。

家族必有祠堂。据考证:旧时的苦水堡内外,分别林立着苦水川九个家族的祠堂。在苦水川流传的民谣这样唱道:“苦水堡的大祠堂,徐家河的万神宫。”这说明在苦水堡内外有众多融宫殿建筑和江南园林于一体的祠堂。且不说建筑之匠心,装饰之华美,氛围之典雅,气势之庄严,仅就来自全国各地之氏族对其祖先的祭祀风格就各具特色。其浓厚的古韵神秘便汇成了苦水川丰富的文化涵养,而这种文化氛围在每年清明时节显得格外浓重、突出。苦水堡是苦水川政治文化之中心。古时从全国各地迁来之移民大多先在苦水堡内外、前后居住。现今分布于苦水川上下的各大姓氏及村落庄院,大都是随着人口之增加,再由苦水堡迁移而出形成的。

作者:周厚澎,字三可,号萱帽书院主人,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人,苦水周员外家第十六世孙,苦水周员外家文化的发起人。

举报

评论

Hash:843519f1da789127755f3d0bd271f0d78e2e881c

声明:此文由 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