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子
兰州到永登的通衢上,有一重镇,叫红城子。
红城子,始建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因城墙是红土筑成,故取名红城。又因城临丽水(庄浪河),也叫丽水城。《太平寰宇记》载:“按其城地势极险,(北凉)沮渠蒙逊增筑,以为防戍之所,迄今尚坚完如新。”西夏时,曾在这里设卓罗和南军司。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因原城已毁,迁至河东,重筑城廓,仍沿用旧名。明、清时设立堡署,称红城堡,有守备带兵驻扎。民国时改为红城镇。解放后改为红城区,以后又改为红城公社,红城乡,现为红城镇。
红城子地处兰州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永平初,滇吾羌进攻陇西,曾在此地击败陇西太守刘盱。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勒姐零五羌围攻此城,被护羌校尉段颊所击败。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曾猛攻此城,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军与马廷勃的凉州之战,此城为重点争夺地。
红城子内外古迹甚多。高耸的城墙配以雄伟的城楼,北门高悬石额上题“宁朔”二字,南门上额曰“永安”,中立钟楼,甚为高大,可与西安钟楼媲美。附近有清明山,“其山高阁周建,长廊四起,庙貌巍峨,赛楼前峙,树林荫翳,风景幽雅”。由于历代兵燹和人为破坏,上述古迹多已无存,仅余明弘治年间所建大佛寺一处。
大佛寺位于红城子西南隅城南角,属明代古建筑,东西宽20米,南北长133米,占地面积约4.5亩,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大佛寺原名感恩寺。据《鲁氏家谱》记载,为明弘治年间孝宗皇帝敕建,又据《敕赐感恩寺碑记》记载,该寺创建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曾做过增修。
大佛寺是省内著名古刹之一,座北向南,周围村舍环抱。主要建筑物有:寺前屹立一座4柱3间3层的木质结构牌楼,寺内有碑亭,碑亭之后为0殿、菩萨殿和大佛殿,东西两旁为力士殿和天乏殿。碑“两壁钟鼓楼”民国时期已拆毁,其建筑形式为歇山顶,单昂大佛殿为四跺铺间斗拱,结构精巧,气势壮观,颇具民族建筑艺术特色,是大佛寺主体建筑。大佛寺不仅其建筑本身有着重要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各种造型优美、神态多样的塑像和壁画。全寺共有塑像128尊,其中大佛殿就有塑像99尊。大殿中央有大佛像3尊,两侧立有侍佛弟子2尊,东西两边各塑11个头像。观音菩萨8尊、02尊。东、西、北三壁塑18罗汉及金刚共80尊,菩萨殿内有菩萨9尊,0殿内塑恶像08尊。天于殿塑有四大天王,力士殿塑有哼哈二将,佛殿墙上的壁画其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壁画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线条细腻流畅,色彩协调鲜明,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大佛寺碑亭内的石碑,是该寺的重点保护对象,石碑高4.19米,分为碑头、碑身、碑座三部分。碑身高2.85米,宽0.89米,厚0.22米。碑身黑色,石质良好,正面刻有楷书汉文,背面为藏文,刻着《感恩寺碑记》,碑头高0.76米,宽1.01米,厚0.29米。刻书“敕赐”篆书。背面正中竖两旁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座呈梯形四棱锥体,刻有各种花纹。碑记正文叙述了佛教起源、昌盛、功德,寺院的建筑经过及其建筑物的名称等。落款为:
“钦差协同镇守甘肃·地方左副总兵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右都督鲁麟撰文,钦差分守庄浪西宁等处副总兵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鲁经书丹,钦差管束庄浪士官军余指挥鲁瞻篆额”及“大明嘉靖四年岁次乙酉夏季吉日立”。现石碑保存基本完好。
大佛寺于1963年经甘肃省人民委员 会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前保存基本完好,“0”中部分塑像被捣毁,大佛殿门窗及各殿宇层顶的兽头、滴檐、瓦当大部分被盗,但现在已修葺恢复如初。1981年10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审定,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全部建筑物及塑像、壁画、石碑等。
大佛寺自古以来就是永登县南部的游览胜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左右,前来朝会转道的群众数以万计,晚间尤为壮观,寺院内大摆灯火,亮如白昼,人群熙熙攘攘,热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