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北大洼"(韩红涛)
从地图上看,武强县的北大洼就是一枚正放向上的超级型号的“金元宝”。多少年多少辈农民“土生金”的梦想,正在一点点由蓝图变成现实。
这个巨大的“金元宝”曾经名不副实。你看,它的南部和西部边缘是省道302线,东部边缘是滏阳河,北部边缘是留楚排干南大堤,隔着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城堤,再往北就是著名的滹沱河泛区——献县四十八村。这里地处武强县域北部,远离县城,地广村稀,地势低洼,历史上十年九涝,故有“北大洼”之称。这里虽然“土地平旷”,却不是“屋舍俨然”,也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条常年迁移的滹沱河造就了这里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性偏于贫瘠的土壤。在悠久的寒来暑往中,勤劳淳朴的武强人民刀耕火种、谋生度荒,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五月初夏,“北大洼”刚刚经历了一场“润物无声”的喜雨。雨后的晴空,万里无云。多日不见的“五月蓝”荡涤着人的心灵。此刻站在“北大洼”最北端的大堤上——这里据说是北宋杨六郎大破辽军的“溃水阵”长城堤遗迹,岁月变迁流转,时光带走了这里曾经金戈铁马的厮杀,一段又一段充满传奇的精彩故事却在这燕南赵北之地流传。
记忆中的“北大洼”是黑色又阴郁的。它的厚重与沧桑一如那老农沾满黄土挽起的泥裤腿。他们挽着裤腿,吆喝着老牛,扶着那套古老破旧的犁铧,慢悠悠地走在夕阳西下的大平原之上。老牛背部颤巍巍奋力拉犁的轮廓、牛蹄下刚翻开的溢着泥土香气的犁花、农民佝偻弯曲的身影……像一张张古旧的黑白底片,定格在这片古老而又广阔的土地上,被历史和斜阳逐渐湮没,又一个夜幕笼罩了整个“北大洼”。
长夜难明赤县天。1942年5月的“北大洼”是血色的。在那风雨如磐的白色恐怖之下,在饱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冀中根据地,面对日寇疯狂地梳篦子一般密集地“铁壁合围”,英勇无畏的冀中军民,没有一丝畏惧和退缩,他们以巨大的牺牲,用生命保护、用热血染红了这块热土。贺龙从这里走过奔向战场,吕正操、黄敬在这片热土战斗过……就是这里,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眼前这片五月的鲜花点缀的美丽田园,曾经涌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可以说“北大洼”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浸染着抗日军民的红色印记。
雄鸡一唱天下白。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北大洼”终于迎来重生,农民欣喜地迎接新的生活,却不得不面对另一种困难的考验,那就是水灾。有多少个夏季,当滹沱河泛滥的时候,“北大洼”人的记忆里就是漫天皆白的一片汪洋。1963年的大水灾以及伟大领袖“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那声号召,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此后这里再也不用担心被水灾所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北大洼”人不再单纯依靠“土里刨食”,他们改变了过去那种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的耕作模式,而是建造起成方连片的设施蔬菜大棚。每到冬天,远远望去,一座座巨大的“白羊”蹲踞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冬日的阳光之下熠熠生辉。白色的“北大洼”别有一番风采,原本萧瑟的冬季也充满了暖暖的生机。
2012年,沉睡许久的“北大洼”核心区迎来轰鸣的机械声,开发“北大洼”、打造“武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十二五”期间武强人的最强音。世界五百强的“蒙牛乳业”来了,“韩国世农种业”来了,“乐优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起来了,一家又一家的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武强大地涌现,更多符合“十三五”规划要求的农业项目正在跃跃欲试,大显身手。“北大洼”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在武强发酵,传统农民祖祖辈辈的种地观念正在被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崭新理念所取代。十万亩土地就是“北大洼”的金色招牌,未来的“北大洼”注定是金色的。
风儿吹过来,听见飒飒的声响,把我的思绪又带回到现实。五月的田园,满目青葱绿意倾城,初夏的“北大洼”是绿色统治的王国,此时来到这里,真的分不清它除了绿色究竟还有什么颜色?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北大洼”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是“美丽乡村中国梦”的现实版。
(责任编辑:water)
Hash:f1bf09c94b1b84a01a03e5a6b40eea35588514a5
声明:此文由 衡水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