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古镇龙女:不仅只是美丽的传说

弯曲的嘉陵江与龙女古镇相偎相依。 唐明 航拍

武胜县龙女古镇的地形有些特别,它后倚高岩,前临大江,一条逶迤的小河从老街穿行而过,置身其中,似有一种“江南小景”的味道。难能可贵的是,老街几无汽车通行,依旧保留着清代至民国时期古朴的原生态,极具打造旅游小镇的潜能。

5月23日,“两江行”采访组来到龙女镇,穿梭于古镇的大街小巷,游览于场前码头和场后古迹,充分感受着这里独特的地理与人文。

一座因传说而得名的古镇

龙女,顾名思义,即龙的女儿。这自然是一个传说,龙女镇就是一座因传说而得名的古镇。

龙女传说源于何时,无人知晓,但至少在明朝初年就有了。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记载:“(龙女寺)建自明初,嘉靖三十五年,巡抚刘汉儒题‘安澜古迹’匾额,龛龙女像,座下有穴,通大江,隆冬水涸,江中隐约见石穴石梯,传为龙女栖处。”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因为有龙女的传说,明朝初年,当地人才因此修建龙女寺。而在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四川巡抚刘汉儒所题“安澜古迹”或许并非指龙女寺,而是指江中的“石穴石梯”,即传说中的龙女住处,其住龙女自然是传说,但“石梯”为人类遗迹无疑,相比“龙女寺”,更适合刘汉儒笔下的“古迹”一词。

龙女老街。

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还引用《龙女寺碑记》介绍:清初,有市民一大早看见有奇妆女子坐在江心磐石上提着裙衣洗着什么,然而走近看时,却什么也没有。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今天,龙女镇小河村纪检组长谭向东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和传说,他说:“以前老人常讲,相传以前早上起雾的时候,江心磐石上常可看见有仙女在梳头,但太阳一出来就不见了。还说老庙子(龙女寺)里有个洞,有人捉了只鸭子从洞里放进去,结果从江心的大磐石下钻了出来。”

谭向东还说,江心磐石他曾见过,就在码头外面,以前枯水期时,上面约有40多平方米,人从码头可涉水走到江心磐石上。而在他的印象中,大磐石是距码头最远的一块磐石,位于江中间,“奇怪的是,从码头边到江中间一共有三块磐石,都在一条直线上,各自独立,间隔二三十米,而且是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高,从码头到江心,我们依次叫它小龙磐、中龙磐、大龙磐。上世纪90年代,下游建起了桐子壕电站,水位上升,为了不影响航道,就把三块磐石都炸掉了。”

相对于三块磐石,更奇怪的是龙女寺。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引用《龙女寺碑记》介绍,清康熙五十九年对龙女寺培修,庙将落成时,缺一根柱头,原先准备的木材都不合适,恰在这时,江面上漂来一根独木,其尺寸与所需柱头竟完全吻合,于是便用上了。

然而,还有比柱头之事更神奇的,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介绍,龙女寺的楹联每幅10余字,竟是一笔连成,豪迈飞舞,时墨迹尚存。但对联的内容不是人写的,而是寺中扶乩请仙(一种迷信活动)时,请关帝(关帝即关羽,传说玉皇大帝任满后,由关羽接任玉皇大帝主管天神)神降的。该书还介绍,清道光庚子年(1840),寺中扶乩,颇为灵验,竟神降了数十本道教秘籍。扶乩,虽为迷信,但它却确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道教之术,其木棍在沙盘上自动写字的现象,至今仍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谜。解放后,龙女寺作为学校用地,即今龙女小学。上世纪后期,随着学校危房改造,原寺庙建筑被拆,原址上已建成了新的教学大楼。

川东较为完好的古镇生态

直到今天,龙女古镇仍基本保留着清朝和民国年间的建筑形态,现代的步伐在这里鲜有痕迹。这或许与龙女古镇奇特的地形有关。

今天的龙女场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街;一部分是原军工企业157厂的家属区。这两部分被一道延伸于江边的小山梁隔着,不过,原157厂的家属区已蔓延到了山梁之上。上世纪60年代,随着157厂的入驻,龙女场才有了与外界相接的公路,即从原157厂家属区后方的二堘岩蜿蜒而下。上世纪80年代末期,157厂外迁成都,其家属区划入场镇,人们这才将公路进一步延伸至老街场口。而至今,从二堘岩蜿蜒而下的公路仍是龙女场镇与外界相通的唯一公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原在老街上的镇政府和相关驻镇单位陆续迁往原157厂家属区,致使老街持续数百年的繁荣开始衰落,原街坊居民也多生外迁之意,少有原地改造的。尽管公路已接入老街场口,但鲜见有汽车驶入。

不过,老街依然沿袭着赶集的习俗,周边乡民仍然习惯坐船或沿着古道进入老街。老街一直延伸到江边码头,嘉陵江也恰在这里突然来了一个大大的折弯。在157厂未迁走之前,龙女老街仅有三条石板大路与外界相接:一条在老街右侧,该石板路翻越玛瑙岩,上郁马坪;一条在老街右侧后,穿米桶沟上袁家庙;一条在老街左侧,经过陡梯子上二堘岩。

龙女码头。

龙女镇赶集日为每旬的3、6、9,但凡这一天,老街上除了一些坐摊外,卖竹席、卖草药、卖针线、修钟表等流动商贩依然聚集于此,街头巷尾依然是人来人往。一座座古旧的青瓦木楼,一道道逼仄的石板小巷,默默地述说着这座古镇的悠远与沧桑。

老街上有条街叫水巷子街,里面有座民居与众不同,外墙与大门的建设与碉楼无异,全为条石围砌,石墙高出地面3米以上。但上层则为穿斗结构,施以粉壁。大门进入,并非堂屋,而是石梯直上,过天井后,再进入客厅,继而是各间小屋。房屋主人名叫唐昌映,今年74岁,曾是一名中医,而今双目失明,静守家中。唐昌映称,房屋是清末时期由他祖父修的。

在正街与下河街交界处,有一排带弧形的砖石结构的两层房屋,武胜县文管所将这里作为了文物保护点,它就是原龙女供销社,建于1972年,虽为现代建筑,但颇具特色,县内很难再见同类建筑。

在老街后上方的悬崖之下,有巨观,今为慈航宫,是武胜县最大的道教场所。而今,慈航宫常住道人多名,为主者是一名老妇,道名陈宗淑,原本出于一中医世家,入道之前也是一名土医,不知何故,她最终选择了这里作为后半生的栖息之地。与其攀谈,只见其谈吐朗朗,待人接物宽怀豁达,其心境远非常人所能比拟。

穿镇小河绘就“江南小景”

龙女老街坐落的位置属于龙女镇小河村,小河没有其他名字,村民都叫小河,其水从上游米桶沟逶迤而来,穿老街而出,汇入江中。河面较窄,仅四五米宽,但河水清澈,配合着老街上滞留时光的建筑与宁静,不知不觉便给人一种“江南小景”的感觉。

小河、古石桥、老街、老房,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老街上有个王家大院,虽称大院,但与乡间的传统农家大院相比,又显得较小,不过,院落形态基本一致,这在过去人口繁稠的老街,还是不多见的。而今,院落里的主人早已不居此处,致使大院颇显颓废。记者之所以强调这里,就是因为这院落就位于小河旁,院坝外的石梯则直接铺进了小河里,这多少让人在脑海里浮现着这样的情景:院落里的女人们常借着洗衣的机会在此聚集,聊着或许只有女人才能听的话题……

伫立于大树下的河边石梯,望着浅浅的河水,听着哗哗的流声,闻着对岸野花的清香,记者不禁微闭双眼,默默寻找内心深处一种特殊的感觉——每逢盛夏,倘若在此放上躺椅和茶几,独个儿躺在椅上,悠闲地呷着午茶,任凭时光的流逝,这是何等的惬意呀!

王家大院下游仅20多米的地方,有一平板古石桥,因桥礅上有龙头,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龙头桥,是老街上的正街前往老街后面山上的道观慈航宫的必经之地。该桥建于何时,无人知晓,但桥面上走出的深深凹痕,表明这座桥的历史不浅。

流水、石桥、老街房,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优美画面,也成为同行的摄影大师们的最爱,拍摄的角度换来换去,似乎总觉得拍不够——或许,古镇的最美之处就在于此。若说古镇“江南小景”的感觉,这里也应该是最有代表的吧。

当天午餐桌上,龙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大家最热门的话题。

Hash:9c98ae6ecd15b291cab37df899652017451104ec

声明:此文由 草根一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