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三王、三泰街令我魂牵梦绕的那些人和事

文|谢昌明

编|马桶

位于天心区三王街、三兴街和三泰街,名列《长沙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共210条)中的第三项:市政交通设施、历史街巷(55条)条目中,南与坡子街北中段T形相接,横穿解放西路,北连五一西路。

“坡子街,转扎弯,一来来到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三三得九九如斋。”这句耳熟能详的童谣伴我父子俩先后在这三条街度过少儿时光,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却无法传唱给孙子了。

2000年初,三王街被现代气息浓郁的解放西路吞噬半条街,三兴街与三泰街虽仍相接,但九如斋连同八角亭都消失了,三条街街名在,旧景全无,面目全非。

清末、民初时期从远处拍摄的八角亭 图源:网络

2000年以前,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同辖于长沙城西区西区坡子街街道办事处八角亭居委会。

三王街曾用名三庆街,街长178米,街均宽7米,南起坡子街北中段,北接三兴街南端,与东向的臬后街、西向的朝阳巷十字交叉。

三兴街,街长200米,街均宽6.5米,南与三王街、臬后街、朝阳巷形成第一个十字街口相接,北接三泰街南端,与东向的药王街、西向的西牌楼又一十字交叉。

三泰街,街长161米,街均宽5.7米,因此街短些窄点,曾与三兴街合称为三兴街,南起第二个十字路口与三兴街直线连接,北止五一西路。

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近乎同处南北向一条直线,共长539米,宽均6.4米,在长沙老城区南北向老街中,不算短和窄了。且有两个由四条不同名字的街巷交叉而成的十字路口。尤其是,三兴街、三泰街、西牌楼、药王街这四条存世七百多年的老街,至今仍交汇于十字路口,实属难得。

三条街附近地图 制图:陈先枢

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出自豪门,身世显贵,三条街原都为明吉王府地名,意为“三王兴泰”,只是三王街之名更显霸气,是指朱元璋的三个儿孙:潭王(八子朱梓)、谷王(十九子朱橞)和襄王(孙子朱高帜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墡,朱元璋之重孙)。成化十四年(1478),吉王朱见浚(明英宗第七子)正式就藩长沙,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在原襄王府基础上修缮吉王府,规模宏伟,以后各王均有扩建。

吉王府有四个大门,前门为端礼门,东门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北为广智门。其中遵义门位于三泰街和药王街交汇处,西城墙一段在三泰街、三兴街一带。

三王街:清末时期的餐饮业就很发达

本世纪初,三王街与坡子街美食文化深度融合,建成为传统美食街。百多年前,清末民国时期,三王街商业就发达,尤以餐饮业为盛。长沙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杨裕兴面馆和李和盛清真餐馆,就是在三王街发迹的,后又迁至三兴街。

杨裕兴面馆,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至今有127年历史了。店主杨心田始在三兴街租一铺面,经营米粉汤面,冠名“杨裕兴”,以图“富裕兴盛”。其特点是注重合理选料,精工制作,调料讲究,码子品种繁多。故有长沙歇后语云:你咯扎人,硬是杨裕兴的面——码子多。

民国时期,三王街和三兴街上有两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清真寺,分别为本寺和客寺。两寺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1945年秋重修,在废址重修复原建筑的主要部分,即寺正中的礼拜大殿和伊斯兰教教学课堂,但未能保留原建筑形式,且面积有所缩小。

小学同学戴伯望和刘建文家住对面,我们经常进去玩,寺内幽静肃穆。1985年迁至白沙古井上方白沙岭新建的清真寺,亦即今省市伊斯兰教协会。每逢主嘛日,长沙城中的穆斯林都来寺中礼拜,回民餐馆生意也随之兴盛,著名的李合盛清真餐馆随即脱颖而出。

李合盛清真餐馆图源:《老照片中的长沙》

抗战时期,田汉、郭沫若等文人名士曾常光顾三兴街小巷道,名曰“吃李合盛”的“牛中三杰”:发丝百叶、红煨牛蹄筋、烩牛脑髓。

1944年,幽默大师林语堂闻之特取道重庆桂林来长沙,迫不及待地光顾此处,并留下条幅:“干炒牛百叶,圣人之所好也。故孔子不撒姜食。”

旧时,三王街旅店或商号众多。据说,大画家齐百石1937曾在泰安商号小住,当时的商号是包吃包住的旅店,付18元现洋,可住一个月。一天,他出旅店南行至坡子街,慕名来到挂牌的陈半仙看相算命摊位前,当即恭请陈半仙算命。陈半仙替他算了,说他75岁流年不利,有灾难。他想回避75岁,75时假称77岁,以瞒天过海。1957年9月,齐白石北京逝世,全国性报刊都记载他终年97岁,其实只有95岁。1980年2月出版的《中国美术名人辞典》,在齐白石条目下,有这么一行赫然人目的文字:“卒年97岁(实为95岁,因信术者言,跳过2岁)。”而括号里的注释,是以胡适的最早发现和调查为据而加的。

三王街东离坡子街约五十米处,有一条两面石头高墙、麻石地面的小巷,进深十几米,过一牌楼右拐两个90度弯,有一石库门楼可通火宫殿,俗称火宫殿西门。此门早年也许是为三王街的商贾、居民和商号的客人出入火宫殿而设,走的人多了,便成了门吧。

这也是毛泽东和李立三早年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选择在火宫殿进行秘密接头的原因:因为那时火宫殿进出有三个门,西门通三王街,南门通坡子街,东门通火后街再到司门口,随便从那个门都可以进出,不会引起注意,人多嘈杂好疏散。

三王街通火宫殿西门的牌楼 图源:陈先枢微博

我在火后街小学读书时常在此穿过,小巷左边是民居,我表哥曾住此,右边是尼姑庵,五十年代初还住有几个尼姑呢。

三王街三王巷里东北角有一截断壁残垣,据传是老郎庙旧址,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老郎庙是戏班业供奉祖师的场所。老郎神即唐明皇,传说他曾大兴梨园教坊,亲自授艺、演戏,故伶人奉其为祖师。

1937梅兰芳来长沙演出时,也曾来此上香祭祀,并捐银圆40元。

老郎会设在三王街、坡子街有其历史渊源,长沙主要地方剧种湘剧就发源于坡子街一带。长沙湘剧历史悠久,明代由江西弋阳腔传入,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后,逐渐成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剧种。

三王巷对面的三王街西也有条无名巷,入口窄,里面却较宽,竟有湘剧团宿舍,著名湘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和毛主席共喝一杯茶的忘年交和舞伴左大玢曾住在此。

1959年某日,左大玢突然接到通知,要到湘江宾馆演《生死牌》(她在戏中演主角王玉环)。左大玢猜想,可能是毛主席要看她演戏,因为前几天盛传毛主席在解放路南京理发店理发,数百名市民围在理发店门口,欲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风采。据说左大玢激动得听成在湘江剧场演出,又不知怎么让周围邻居知道了。住三王巷西口北的发小刘新德同学告之我,我们连晚饭都没吃赶到湘江剧场门口,早已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直到是夜零点,人们才渐渐散去,心却不甘啊,又没有见到毛主席呀(因为1958年4月12日毛主席曾来过近在咫尺的火宫殿视察,品尝臭干子,并说:“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啊!”这一“最高指示”让火宫殿“臭”名远扬,蜚声海内外)!

湘江剧院,位于坡子街北中段,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剧院外形按照中国民族形式建筑设计兴建的,房顶装饰有龙凤狮子,屋沿雕刻有古典戏剧人物和民族图案,古色古香,别具一格。剧院于1953年建成,命名为湖南湘剧场,有座位1180个,归省湘剧院管理使用,主要演出湘剧。1956年改名湘江剧场,除演湘剧外,也演过花鼓、木偶、皮影、话剧、京剧和外省市县等地方戏剧。1971年正式改名为湘江剧院,增加了电影放映业务。

今日湘江剧场 图源:百度百科

湘江剧院在当时可是坡子街、三王街,乃至西区一带的标志建筑,人群集散地,更是我们这些细伢子会伴地。至今我清楚记得:1953年某日下午三时整,我等正在剧院门阶梯疯跑,街头喇叭突然响起哀乐,人们纷纷肃立,原来是斯大林逝世了。

三王巷西口对面的无名小巷的巷口北隔壁,三王街57号,曾住着商界奇才胡子敬,他也在火后街小学读书,比我们低两届,小时候常在一起玩,没想到他出息了,但为人还低调。

据说,1996年拿到驾照后,战战兢兢第一次单独开车回三王街,想将车停在那条无名巷中,无奈小生意人把货物摆满巷道,路面仅一车宽。“刚学会理发,就遇到络腮胡,我只能小心翼翼,几乎踩着刹车行车”,他如是说,可车尾还是将邻居摆的摊子撞倒了,几个西瓜滚到路面上。胡子敬赶紧下车,拿出50元作赔偿,店老板却说:“胡老板头次开车回家,这钱收不得呀!”一时成为三王街一带茶余饭后的笑谈。

胡子敬此后再也不敢自己开车回家,不久,全家就搬离三王街了。

三王巷西口斜对面的三王街 “集雅楼”茶馆,门面不大 ,包点的名气稍逊于德园,每天却茶客满坐二楼,我嗲嗲(爷爷,蓄着八字胡,身着长袍,手持文明棍,颇有孙中山派头)每日清晨从下坡子街的紫倚堂制帽店来此喝茶聊天谈生意,他总能从烟雾热气缭绕中,第一时间看到我的小脑袋冒出楼梯口,忙将盘中的肉包子塞到我手中,乐呵呵地说明天再来。

有次我来晚了,他正将糖肉包子合在一起,我将之掰开,将那坨肉塞进咀里,发现光吃肉馅好香啊,从此我吃包子就光吃那坨油而不腻的肉了。

七十年代末,我儿子两三岁时,我父亲带着他每日光临,按惯例肉包子两个,孙子吃香喷喷的肉馅,嗲嗲吃白净柔软的包子皮。

三王街东17号“公平制帽店”,是我大舅舅开的小手工作坊,前店后宅。妈带着我住在店里,做饭打杂,也学点手艺,没有工钱,只管娘俩吃口饭而已。1954年公私合营后,归于长沙制帽厂,妈妈得以进厂工作,随厂先后租住在朝阳巷的左太清宫和西倒脱靴巷,我仍在此搭餐,直到上小学后,我就吃食堂了。

我在这儿度过了学龄前的几年,现在还清楚记得表姐李慧芝,带我到对面的玻璃制镜店,看该店的挂钟学认时间,她还带我到丽泽学堂报名、考试和看榜。

表姐与我(她如今八十多岁了)

六十年代初,舅妈也进厂参加工作,家中六个孩子无人照看,就把我外婆从河西乡下接来享“福”:一日三餐,缝补浆洗,从早忙到晚。因我那1959年出生的弟弟也在这儿,我隔天来挑一次自来水,偶尔吃餐饭。别小看我那大手小脚的外婆,她可是地主家的大小姐,下嫁给我外公这个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农,生育四个子女,都上过学,小舅中专毕业,连我母亲也有初小文化,都来到省城长沙。

外婆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有次我们正在吃午饭,两个嗲嗲娭毑手牵两个瘦得皮包骨头的细伢子来讨饭,,外婆将他们让进来,先给他们喝了一碗热米汤,又将我们碗里的饭,连同桌子上的菜全部倒给他们,眼噙着泪水对我们说:“你们少吃一口吧。”

1968年6月,外婆去世,享年70岁。出殡那天,整条三王街邻舍都来送行。三王街上老一辈都认识李运娭毑,好人啊!

三王街东坡子街东北角,有一家庆林斋面馆,店面不大,八张条桌,两两相对摆放,用高靠背座椅隔开,肉丝面0.13元一碗,光头面0.1元一碗。妈妈和我共吃一碗重挑肉丝面(收三两粮票不另加价),用一个小碗分开,肉丝全在我的小碗内。我长大点后,则独吃一碗肉丝的,妈妈只吃光头的。

距庆林斋不远处,坡子街南的强民龟羊狗肉店,妈妈不时带我光顾。学龄前,我夜里常当“海军”,故妈妈让我独吃三角钱一碗的狗肉。开始我不敢吃,她逼着我连肉带汤吃光。没多久,我这“海军”就提前“退役”了。

三王街西坡子街西北角的杂货店,是我同学文章保家开的,楼上很宽敞,我们每天在此做作业,大部分时间是嬉戏打闹。

三王街北端与三兴街不完全在一直线上,与朝阳巷和臬后街T形相汇,顶头为理发店、肉店和菜店。西南角曾有个公用电话和邮票代售点,不知是否代售过第一轮生肖猴票,若能留下几版猴票,那潘娭毑就发财了。

其对面朝阳巷东口有栋较好的房子,曾住过名人侯希贵。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东南拐靠三王街有一南货店,靠臬后街那边有个不到四平方米的小门面,店主为一对老夫妻和儿子黄柏森,人称柏森矮子。

三兴街:巷子里的朗朗读书声

三兴街南端与臬后街北拐角处,曾是菜店及小合利食品店,经营米粉店的时间最长,其卤子粉味道独特,我爸、我和我儿子经常光顾。文革时,该店一个打杂的老头误将红宝书当成卷烟纸抽烟烧了,因他不识字,出身又好,被批斗后定为坏分子,交由群众监督改造。

三兴街与福源巷西口东北角,清末时曾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民居建筑——李福星扇店,小青瓦双坡屋面,临街,坐东朝西。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此诞生,并度过童年和学生时代。该建筑被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在遗址重建,占地仅48平方米,即我小学李姓同学家。

我记得他家也是做或卖扇子的,不知是否为李富春家人,或那位买受人李姓人家的后人?这栋民居现为李富春故居及纪念馆,1995年在原址改扩建并加层,占地480平方米。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李富春故居 图源:百度百科

三兴街西福源巷口西交汇处有一小巷,俗称肉铺巷,巷口石库门不宽,里面却不小,1960年前中共西区区委和西区检察院在一栋两层红砖楼房里办公。福源巷东头,则是西区区政府办公楼及礼堂。曲线不到两百米距离之间,还有几栋市委干部宿舍楼。当年的公务员在此穿行,形成一道风景线。

1960年后,西区区委和区政府及检察院相继搬至一路吉祥11号(原长沙基督教青年会会址)后,正遇湘江中学扩建,这栋房子就成了湘江中学分部。该校本部位于福源巷原西区区政府西边。湘江中学的师生来往于本分部之间,散发出的书卷气,和相邻的福源巷小学朗朗读书声汇聚,使得福源巷这条静秘的旧时公馆一条街和三兴街的商业氛围相得益彰。

1971年,湘江中学并入长沙市三中(明德中学)后,此处重新盖成一栋四层楼宿舍楼,两室一厅带独立厨卫和储藏室的户型,在三兴街一带鹤立鸡群,令街邻羡慕。我的高中同学刘德明家曾住在那栋红砖楼房二楼,他大哥刘德林时任长沙市劳动局计调科科长,为我退役回长后的工作安置尽心尽力,我一直心存感激,今借此机会表示感谢。

三兴街中段的低矮平房中,曾有一家锯木厂,临街作业时,常有路人围观。后又关门了,据说有人凑近观看,脚下打滑,人倒下,脑壳扎到锯盘上,被锯成两半,惨不忍睹。

还有几家骨器店,我小学同学王一秀家开的店,就是卖用牛角或牛骨头加工成的骨牌、麻将、梳子等。另有周记绣荘等几家绣品店,及陈家面馆、李家豆腐、曹聋子裁缝等几个小店铺。

三兴街西靠北端的许宏茂是当时长沙三大饭铺之一。旧时,许宏茂的食客络绎不绝,湘江河的船老板和客商们登岸进城后特别喜欢光顾该店。赵思乡同学的妈妈在这儿做事,我们经常来店里玩,但到开餐时,他妈就要我们离开。她妈年轻漂亮,我们都以为她是赵同学的姐姐,如果她是老板娘的话,说不定就能蹭饭了。

我妈常要我去要些米汤浆洗被子,我就以此“发难”要到这儿吃饭,妈妈拗不过我,于是爸爸每次回长沙,他就带我来此吃两菜一汤的美味佳肴,待我吃饱后,他再打扫战场。

母亲与我(她今年99岁了还蛮精神)

许宏茂北隔壁是家小吃店,卖油条豆浆和米粉,铺面不大,因挂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加之许宏茂不供早餐,故生意兴隆

许宏茂对门的福胜酱园,是我常花一分钱买坨子油姜当菜下饭的老酱园。其北邻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合利食品店,是我有时用五分钱去买小花片和太妃糖,填充饥肠辘辘的肚皮的地方。

合利食品店东邻药王街南的,是老合庵蚊香店。

三泰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泰街较三兴街和三王街短些窄点,商贸店少些,但历史文化底蕴却深厚多了。北临五一西路处较宽,往南街道变窄,交于三兴街北端,东接药王街,西连西牌楼。

十字路口西北角,有家邵阳人开的切烟丝的店铺,其西侧是家小旅馆商号。东北角居住的是位在五一广场经营汽车棚布的张老板。其家东侧是一家铺面不大的老子号骆福胜腊味店,往东就是药王街或群智小学。

三泰街东往北,滇黔别径巷,曾用名三兴街一条巷,长40米,宽3米,因巷内有云南贵州两省同乡会馆而得名,巷名蛮雅致。

滇黔别径巷西口北端,1973年曾驻有西区人民武装部。再往北,曾有一条巷子,巷内三泰街北口,原有彭家祠堂和彭家试馆。祠堂始建于明代,清代增建试馆,现连同巷子都不存了。湘军彭玉麟曾为彭家试馆作序,著名教育家彭国钧、彭海鲲均为该祠堂族人。

彭玉麟画像

接近三泰街东北口石板地面下坡处东向的谦吉里巷,曾用名三兴街三条巷,长69米,宽3.7米,其北侧一排围墙,为市二招待所和省供销社职工宿舍院墙,其南侧为居民平房。巷东尽头是三泰街完全小学的校门,这是我的小学第二母校。

三泰街小学原名康乐小学,是没有高小的初级小学,1960年秋季与药王街小学合并升格为完全小学,生源从西区各小学抽调而组成首届毕业班。我这个火后街小学的双优生被抽中,成为三泰街小学六年级学生。

学校不大,没有操场和礼堂,但教室不错,上学期在二层楼的木地板木楼梯教室上课,下学期搬进新盖的三层楼的教室。班主任杜竞芳老师,泼辣又爱打扮;语文老师周孟群,戴副宽边厚厚镜片的眼镜,黑板楷书极漂亮,温文尔雅;算术老师秦能左,3.14能背到小数点16位以上,随手画圆比圆规画得还圆;珠算罗老师又教俄语;女校长姓张,是老资历的干部,因身体原因很少到学校,1961年毕业和升学考试前夕,她召见我们八位报考二中的同学,鼓励我们考出好成绩,结果只有连荣初同学考取二中,我作文跑题发挥失常名落孙山。

三年后我考到心仪的二中,与连荣初同学又为高中同学。我记得的同学还有:王亮华、周模京、周希岳、戴伯望、刘建文、彭端居、徐鑫荣、凃小青、李中一、王一秀、李旭辉、贺晓星等。

学校东围墙有张门,可通往尹家巷和怡长街,到达药王街。我和王亮华同学经常下午放学后由此门经药王街,穿黄兴中路,到位于东牌楼的市少年之家打乒乓球,因学校没有球台。记得有次乒乓球落入礼堂后面停放的自行车中,寻找球时将一排自行车推倒了。我还想再找,他就拉着我逃之夭夭,再也不敢来打球了。

小学毕业前夕,学校选派我俩来看黑白电视《老兵新传》,雪花飘飘,人影扭曲,我俩都睡着了,散场时被唤醒,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我拉着他逃之夭夭。回到学校后,怕老师要我们讲述第一次看电视的观后感,这可是长沙第一次播放电视啊!这可是我们作为少先队大队长和副大队长才可享受的待遇呀!

电影《老兵新传》工作照

三泰街西进高井街,北止五一西路,往南可通新胜村(又称集体商场)到太平街,街长135米、宽均6米,长宽差不多相当于三泰街了,呈曲尺型,中部有口井,曰高井。“高井井下四旁各宽丈余,中心突出一峰,东有水,南北西三方各应岁星。水周四旁色赤,味甘,胜于他水井,井泥治疫甚为有效”(摘自《湘城访古录》)。

小学同学周志伟、周模京曾住在此井不远处,我们常在井边洗手脚,打水仗。

高井街旧为茶园、酒楼、戏院集中之地。1914年黄谷春邀湘剧名角柳介吾、张福冬等在高井街创湘春园剧场,生意兴隆20余年。

高井街不远处的胥乐园,街长94米、宽均3米。清代长沙城著名茶楼——云阳楼,位于这一带“明藩故城之巅”,处于离湘江不远的高地上,登楼可面对岳麓山的“云阳”美景,故称云阳楼。湖湘文人墨客云集,看山品茶,吟诗作赋。

道光五年(1825),云阳楼留下了一桩流芳千古的文坛佳话:湖南四大才子——长沙黄本骥、新化邓显鹤、沅凌李沆训、湘潭张家榘同赴“云阳楼看山约”,黄诗《云阳诗》和众多名流的和诗,以及互赠画集为一册,今藏湖南省博物馆

《云阳楼看山约》供图:陈先枢

三泰街西有几家玻璃制镜店铺,北口下坡处两厢为专卖麻石和青石碑并刻碑文,卖磨刀石、学生用的石板和石笔的店铺。老长沙人称之“买玻璃和磨刀石的三泰衔”。

行文至此,细心的读者和熟悉三泰街的原住民,一定会发现文中所述的高井街现让“更新改造”后的谦吉里巷所代替,但谦吉里巷应有它的原来位置啊,我不反对有机更新改造,更支持“修旧如旧”,但如何“修旧如旧”却不易啊!尤其是街巷合并和更名要谨慎,尽量要尊重历史原貌。

我作此文是以史料为主,还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街巷风貌,不妥之处,恳请原住民指正。

麓山为屏,桔洲为洲,湘江为滨,挟裹于太平街、坡子街、五一西路、司门口、八角亭和西牌楼、药王街、下河街、金线街、朝阳巷、臬后街之中的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四衢八街,八街九陌,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为长沙老城西区的核心地段,若不曾生活在或未曾来过这一带,可称不上正宗的长沙人,更不能自翊为长沙老口子啊!

我土生土长于长沙城西区,几代世住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一带,我熟悉和留恋这里的一街一巷、一店一铺、一人一事……步入桑榆之年后,几回回梦回这里,真不想梦醒离开这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参考资料:

《长沙地名古迹揽胜》

《品读长沙》之〈特色街镇〉

《长沙西区地名资料汇编》

——2021年4月于海南石梅湾

Hash:5563f4fa77123328104a15d5d1c7949369a96963

声明:此文由 故事长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