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原县城的前世今生

太原县城,东临汾河,西拥龙山,南壤晋源新区,北接晋阳宫城遗址。是明洪武八年(1375)建在古晋阳城遗址南关村基础上的一座城池,迄今已有642年历史。在六个多世纪中,它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 1943年《北支蒙疆的居住》中的明太原县城航拍照片,拍摄时间大约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水锅锅供图

明太原县城的前世

地方志书明确记载,明太原县城从明洪武八年(1375)始建,到清顺治五年(1648)克绪而成,计历273年。

追溯历史,明洪武四年(1371),位于汾河东面的平晋县城,被洪水溢灌后,山西巡抚、太原知府才不得已批准,把太原府下辖的平晋县治迁到汾河之西的古晋阳城遗址上的南关村。洪武六年(1373)知县潘原英组织人力、财力,又把原建在平晋县的文庙整体迁到南关村。洪武八年(1375),地方长官上报朝廷,经核准后,将平晋县名改称为太原县。同年,潘知县组织编批太原县城建规划和改造南关村的拆迁安置计划,并在规划的县城东街北侧开始动工建筑县衙、布政分司、按察分司等行政办公场所。到明景泰年间,在已成形的街巷、行政机构等周围,知县刘敏按照城建规划建筑了夯土城墙等附属设施,形成了形似长方形,城墙周围七里、高三丈,城壕深一丈,东南西北各筑城门一道,东曰观澜、西曰望翠、南曰进贤、北曰奉宣(内曰德化)的格局,并在四个城门之外建筑起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瓮城,瓮城上的门额书分别是:东汾聚秀、西兑金汤、桐荫晋阳、古原屏翰。北瓮城城门东向,形似丹凤朝阳之势,瓮城内门洞口两侧各有一眼水井,似凤凰的一双眼睛;南瓮城门直南,且门对关外的高耸入云的宝华阁,就像高高翘起的凤凰尾羽;东瓮城门、西瓮城门都是向南开门洞,恰似凤凰展开两只翅膀向北飞翔。城中央十字街高高隆起,形成当地人称的“好汉坡”“凤凰腹”,时人美其称为“凤凰城”。为了上下城便利,又在四道城门内的一侧夯筑了上下城墙的马道。

█ 2005年的明太原县城北

█ 2005年的明太原县城西

到明正德七年(1512),时任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的王琼,告假回太原县河东柳林(现小店区刘家堡)家中奔母丧期间,向时任太原县知县提议,经白晟与梅宁两任知县相继组织,修缮了颓废的城墙段;建起了四个城门上面的重檐式城楼和四个城角处的角楼,使太原县城宏伟壮丽,更易防御。正德十四年(1519),擢升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的王琼,闻边报日急,民心惶惶,为了提高太原县城的防御功能,又倡议太原县令吴方,增高太原县城墙五尺,在夯土城垣之上外缘处,用砖筑起高六尺的垛口。嘉靖二十一年(1542),本县东庄人、以浙江按察副使卸任还乡的高汝行,与王琼的长子王朝立等绅士,劝众输材赀,在时任太原知县等的配合下,组织人力、物力对城墙进行补修,并在四周城垣的38处马面(墀头)之上,建筑敌台共32座,极大地增强了太原县城的防御功能。隆庆二年(1568),知县王世业,又组织民力对周围夯土城墙的里端增宽一丈,使太原县城垣底宽达到三丈、顶宽为二丈、高三丈五尺的内敛外直形状,提升了城垣坚固防御的能力。也在隆庆年间,王永亨、王琼父子在县城东街东段北侧选址卜建了“方岳重寄”府第。

█ 这里曾是明代兵部尚书王琼的祖宅,王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进士与高官层出不穷,然而,这个家族留在晋源城的印迹,现在只剩下了眼前的这片断瓦残垣,张珉拍摄于2005年

万历十八年(1590),知县陈增美利用僧人妙峰组织石匠在大井峪石厂早已凿好的石条,分别对四座城门洞两侧外墙和部分城墙段进行了包砌,并在环城壕之外环城筑女墙,形成太原县城的羊马城(亦称羊马垣),这在全国当时县邑中实属鲜见,使太原县城的城防工事又增加一道。还于女墙之外开挖了阔十丈、深三丈的护城壕,在城壕侧栽植柳树,既起到了固壕的功能,又改善了生态,美化了环境。同时,又从城的西北处五里之外,引进风峪沟河水和晋渠北派智伯渠中的水,注入城壕,形成护城河。水经环壕后,从城的东南角水门退于汾河,这样更增强了太原县城的坚固性,使其成为一处拱卫太原府西南方向上的军事堡垒。崇祯年间,知县朱万钦与乡绅李中馥等劝率士庶捐金,并用砖包砌了东、西、北的三面城垣及其城堵(马面),唯剩南城垣未包砖。到清顺治戊子年,知县郜焕元才组织将南城垣及其城堵用砖进行了包砌。在这次包砌的白灰泥中,使用了一定比例的吸铁磁粉新材料,敌人来攻城攀垣时,吸铁磁粉能吸住其铁制盔甲兵器,起到有效拒敌护城作用。次年,郜知县就凭借新包砌的南城墙,抵御了自西南而来的万余农民起义军的攻城。

█ 明太原县城南门遗址,摄于2014年龙天庙会

从明洪武八年(1375)始建到清顺治五年(1648)竣工后,明太原县城城内形成了东、南、西、北街和巷通街的格局及东南金牛湖、西北西寺圪垛(水潭)、东北东寺圪垛(水潭)水系。县衙、察院、布政分司、文庙等集中建于东街北侧,符合封建社会风水观所讲究的“东为大”“东为上”。在北街东建了按察分司。在南街东建有惠民药局、僧会司、道会司等机构。在城内西南隅建了预备仓、养济院。道光六年(1826)在县署后创建了晋泉书院(后易名桐封书院)。东街有鼓楼、东寺、太山庙、三官庙;西街有玉皇庙、隆恩寺;南街有城隍庙、南寺、财神庙、神召会教堂;北街有老爷庙、三代阁等。在四条大街街面两侧相继建起了160余家作坊店铺;在四条大街上共建有旌表、进士等牌坊13座;370余处官宅、商宅、民宅分布四条街里,并有小巷互通出进,人口也从明初城内1500余人逐渐增长到3000余人。在城关的东门外建有八蜡庙、文昌祠先农坛;南门外建有宝华阁、龙天庙、仙翁庙、将台、风云雷雨山川坛、空王寺、赵襄子庙、观音堂等;西门外建有尹公祠、社稷坛、邑厉坛、金公祠、戏楼等;在北瓮城内建有玄帝庙;在四个城关外先后建了40余个车马店、旅店等。终成县城内外,署司、学、楼、庙、坛、仓、寺、牌坊、宅院、商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繁花似锦。

明清太原县文庙棂星门

█ 文庙泮池

在以后的康熙十七年(1678)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任知县曾先后对西、北城墙损毁段组织修缮,对环城壕疏浚植柳。“乾隆三十三年七月初三日夜,大雨如注,风峪水爆发,浪高数丈,怒吼如雷,西郊尹公词、戏楼逐波倾圮,居民庐舍为之一空,坏西城四十余丈,越明年,知县江二仪始为补葺,七阅月而工乃竣。”(清道光《太原县志·城垣》)。从同治七年(1868)三月至光绪元年(1875)四月的七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太原县官府先后组织重修了太原县城的四周垛墙共计长854丈、高四尺五寸;补筑了东南马道91丈、西南马道87丈、北马道32丈、东马道70丈、南马道120丈;重修了北城外墙长31丈、高三丈一尺,并全部用砖包砌;补碹了东城门的石硂一层;补修四个城门扉16页,并全部用铁皮包门;又补修了四周城墙外损毁的基础共20丈;重建了四个城角砲楼共计24间、高一丈五尺、深一丈七尺、阔28丈八尺;补修了四座城楼;又补修了出现残损的城垣外墙,补修时全部采用了当时具有科技含量的磁灰嵌缝新材料。

█ 晋源普贤寺转经筒

█ 晋源太山寺

从明初到清末500余年的时间里,明太原县城经历了从始建到逐渐完善的曲折艰难过程。但其建筑布局承袭了古晋阳城“城池凤翔余”的形制,成为继晋阳古城被赵宋于公元979年、980年焚毁水灌后,又一座屹立于晋阳古城南关村的“凤凰城”。

█ 晋源龙天庙

█ 位于晋源明太原县城南门外的龙天庙

后来,因战乱等原因,明太原县城的城垣人为损毁殆尽,仅存北城门洞及其瓮城门洞和瓮城东残垣一段,遗存西城门洞及其南北两翼一段残垣,遗留西北隅城墙残垣和南门洞西侧的一截残垣等。城内的历史建筑,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上自明及清所建的13个牌坊悉数拆尽,东街段上的鼓楼已不存,县衙成了学校,隆恩寺、太山庙、文庙、财神庙、老爷庙、春秋楼等成为印刷厂、粮食局、棉织厂、缝纫厂、纸箱厂等的车间或库房。四个城关外的古建筑,尹公祠、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电坛、观音堂、邑厉坛、空王寺等荡然无存。

█ 晋源的历史民居

█ 保存完好的砖雕照壁

█ 明太原县城里的街巷

明太原县城自明洪武八年(1375)始建,终明一代,是太原县署、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察院各司其职,既独立又配合办公的四个行政、民政、军事、监察机构的治所。虽然历经了历史沧桑,但她与晋阳古城的历史文化传承却未曾中断,使明太原县城的今生更加辉煌。

█ 明太原县城卫星照片,美国间谍卫星拍摄于1967年5月26日,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图片数据库,图片由太原道群友王彤提供

明太原县城的今生

明太原县城从始建到兴盛再到衰落,历经坎坷磨难,但是城内的九街十八巷的城建格局保留下来。街巷、主要历史建筑的脉络、架构,仍完整地保持着明清特征,四条动脉大街东街与西街,南街与北街,纵横都不成一条直线,而是皆稍曲延伸交汇于十字街,一是从平面上体现着“凤凰城”凤凰翱翔时,东西两翼翅膀展开的状态和南尾北身躯摆动的姿势美,二是从传统的风水观上讲,东为避水怪,西为克山精。更主要的是,明太原县城承载弘扬了晋阳文化,使得太原2500年建城史得以延续。因此,在2011年太原市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时,明太原县城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太原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节点。由此,也给明太原县城复兴的今生,提供了基本保障。

█ 明太原县城修复效果图

明太原县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源文庙一处;有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天庙、东岳庙(太山庙)两处;有晋源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县城门、晋源关帝庙(老爷庙)、西街玉皇庙、晋源基督教堂、晋源财神庙、隆恩寺以及秦氏民宅、陈畏三故居、朱氏民宅等20处寺庙宅院;有太原市政府挂牌列入历史建筑的民居宅院47处;有从明清到民国年间保存较完整,具有历史价值的宅院179处等。尤其是宅院,主要有官宅、商宅、民宅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了北方黄土高原地域特点,主要有多进式三合、四合院落,单进式三合、四合宅院,前为商铺后为居室的宅院建筑形制。这些合院,中轴对称,两厢建房,有的还建有倒座,门楼照壁随宅院类型不同,而有繁简、高低的区别,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长幼有序的传统思想。这些宅院及城内外的寺庙,构成了明太原县城的肌理,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元素和农耕文化元素。

█ 文庙大成殿

2012年6月26日,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明太原县城的复兴工程正式启动。从工程启动到编制规划设计、宣传动员拆迁,再到复兴工程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太原市委、市政府,晋源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支持,明太原县城的复兴工程被列为太原市重点工程。

█ 2015年,明太原县城修复进行时

从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启动及今的五年时间中,市、区相关部门,晋源街道党工委、街办,晋源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个村两委等上下配合,形成合力,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包户宣传动员、宅基地实测核实、协议签订、拆迁、安置、复兴工程建设等阶段的工作。截止2017年6月底,在党员干部带头下,3010处宅院的居民服从大局,舍小家顾大家,认识到明太原县城的复兴是千秋大计,早搬迁早受益,相继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为明太原县城的复兴作出了贡献。

2013年按照复兴工程程序及先考古后复建修缮的原则,先行对压占城墙基址的宅院进行搬迁拆除后,即行考古发掘,收集城墙基础和城墙马面等数据资料。对于寺庙、楼、宅院等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依靠考古发掘的成果,以及《太原县志》、遗存的老照片等,进行高标准设计,做到修旧如旧。

2014年11月中旬,明太原县城的城墙、城门、瓮城修复工程启动,到2016年11月6日,东南西北四堵城墙合拢。仅用短短的两年时间,便完成了以往横跨明、清两个朝代,为时273年的城墙建设,并且宏伟壮观程度远超于明清之时。

█ 2016年修复即将完成的明太原县城

修复后的明太原县城,城墙底宽13.5米、上宽9.7米、高11米,并在城墙外缘直立砌城陴垛口高2.06米,在城墙内缘直立砌女儿墙高1.02米。东城墙长737米、南城墙长1149米、西城墙长678米、北城墙加一小段东北处挡煞城墙(当地称王琼的纱帽翅)共1144米,总计周长为3708米。东城墙建有马面七个,西城墙六个,南城墙12个,北城墙13个,共计38堵马面,其中在36堵马面之上均复建了明代形制的二层砖木构敌台(敌楼),超过了明清之时共建敌楼32座的记录,且敌楼的建筑体量、建筑材料亦超越之。在城墙的东南巽位的一堵马面之上,复建了一座绿琉璃瓦覆顶的三重檐六角魁星楼,以恢复城邑之文风。在东北隅向东延伸的一小段挡煞城墙的马面上,建了一座砖木构的方形五层烽火楼,其高大雄伟程度远胜于旧楼。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上,各复建了一座重檐歇山顶城门楼,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四个城墙“L”形转角上,也各复建了一座重檐歇山顶角楼。城门楼、角楼均仿明代建造形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四座城门外的瓮城、瓮城门洞、门额匾书也一如旧制。为适应现代防火、疏散、运输等需求,在四座城门或左或右处,设计建筑了各两个砖券的宽敞高大的便于应急的,与内环路相通的安全通道门洞。在四个内城门一侧,依古制各复建了一条上下城墙的马道和马道门楼等。

█ 阿黑航拍的明太原县城

从2013年始到2017年6月,相继复建了城内外的秦家大院、太山庙、北瓮城玄帝庙、老爷庙(关帝庙)、春秋楼、三代阁、段氏祠堂、隆恩寺、窑神庙、财神庙、神召会教堂、文庙、鼓楼、宝华阁、龙天庙、姚氏道台府第,以及南街财神庙周围两处仿明清式四合宅院群组、西街西北角文化魅力区一部分仿明清建筑等19处寺、庙、楼、宅院。城隍庙、三官庙、县衙、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察院、玉皇庙等正在进行扫尾工程。被太原市政府挂牌保护,较完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45处宅院和护城河工程、金牛湖工程等,也正在规划修缮建设当中。

█ 修复后的北门,本组照片由达熙拍摄

█ 瓮城里的庙宇

与此同时,位于晋源新区东区的万人安置小区,也在与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同步进行征地、规划、设计、建设,一座座18层高楼已拔地而起,明太原县城内的居民不久将在配套工程竣工后,高高兴兴入住新居。

现今形似“丹凤朝阳,展翅飞翔”“城池凤翔余”的明太原县城已获新生。

2017年6月21日,经过修改的明太原县城的保护规划开始公示,保护范围将扩大,并将重点恢复传统街巷的肌理结构,恢复和再现原有的历史风貌,在保护过程中,将建成文化魅力区、生态引力区、商娱动力区、里坊活力区。按照《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20)》,整个复兴工程完工后,明太原县城将成为一处集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旅游区。

█ 视频:明太原县城

本文转载自太原日报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山西忆旧系列:

Hash:d5ee02e60cb7295e8784f09e1624a9a2fa280818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