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华​明朝未年汉水上中游形成的寨堡

明朝未年汉水上中游形成的寨堡

(史料探究随笔之二)

王耀华

汉江,史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3000多里。她发源于秦岭深山山间溪流,映照着汉河星光,那山巅溪流、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而下。汇纳百川,滔滔向东,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携高山而穿平原,越秦巴而奔郧襄,贯荆楚而吐云梦,出汉口而入长江,奔腾于华夏大地的腹心地带。

在秦岭的万山群峰之间,流水肆意深切,坡岭台塬相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汉水流域文化生活习俗。上古先民,诚朴而又愚昧,在他们眼中,秦岭就是一条龙。因为它山岭逶迤,排列成阵,腾挪奔跃,兴风作雨;或者若隐若现,神态莫测,忽又偶露峥嵘,雷电交加,它为汉江两岸农耕作物带来了年复一年的丰收,也给沿岸居民带来了洪涝灾害。他们乞求上天给他们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伟大而无所不能的神给他们赐福健康。民众对儒、神道及佛教的依赖性俞来俞强烈,他们修建了成千上万座道院和佛庙,寄托一种信仰,遵守一种心灵美好的愿望,烧香拜神敬佛,以求达到心灵的净化。

数千年来,汉江流域的先民们就在汉江两岸居住、生活、劳作。他们的生活习性和习俗随着朝代的更迭也在起着些微的变化甚至说改变,特别在进入到明末时代,由于连年明军与农民起义军的战争和摇黄土匪的骚扰,四川川北一带紧挨汉中的州县已是十城九空。汉中盆地遭受的损失也十分惨重。为了减轻战争的损失,特别是摇黄土匪对县城、村镇的祸害,川陕一带、长江流域乃至汉江流域沿江、沿丘陵、挨邻浅山一带的富裕州县、村镇,为了自保,有条件的都自主筹款建起了山寨和城堡,即山里建寨,平坝建堡。陕南宁羌州有五丁峡堡,西乡县黄草坪堡、惊军坝等六堡。沔阳贾旗村建起了贾旗寨,这是川陕茶马古通道上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着褒斜栈道,是汉中通往关中最便捷的大通道。

寨堡作为冷兵器时代自保、防御的军事化设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自汉代末年始,每当社会(区域乃至全国)发生剧烈动荡之际,许多地区都会出现大量名目不一、性质不同的寨堡,成为影响敌对双方胜败、局部社会安定与否的重要保证之一。

其实,寨堡不仅仅是一般民众躲避战乱、自保身家之重要依托,也能成为另一方势力御敌的工事。换言之,对于社会稳定而言,寨堡的功能是双向的,既可以御寇,亦能够资敌。于是,一些山区因为有寨堡,虽持续动荡却不至于崩溃,同时亦发现,这类山区社会动荡之所以长期持续,正是由于寨堡的作用。川陕楚交边山区及汉水流域的州、县和大集镇,明清时期寨堡修建多,利用率高,就是官军久攻不下、反清势力和摇黄土匪势力累剿不灭的重要原因。

明末卢象升提督郧阳军务时,借鉴其镇守南畿的经验,在辖区内奉行“立寨、并村、清野、设伏” 等御敌之策,并且专门订立立寨并村的相关条例以指导实施。此举有力地推进了山区修寨筑堡之事。《陕西通志》记载:明末崇祯、清初顺治年间,各地许多忠烈之士皆曾修寨筑堡保境安民。他们以寨堡为依托,保民避乱或抗敌,得到地方民众拥护与支持。

明清之际,寨堡成为汉水上、中游山区及川陕鄂一带民间躲避战乱、自保身家之主要依托。史称:鄂西北上津县有姨娘寨、北山寨竹山县有圣母寨、中山寨。郧西县有金花寨、廖家寨。竹溪县有得胜寨、将军寨、红心寨。川东北巴州旧有石城雪峰山等11堡,正德年间又新筑鹰嘴、高眉等10堡,通江县有马鞍寨、花石寨、船头寨等寨,又有黎树等51堡。南江县有诸葛等寨,又有柏林两河口等26堡。阆中县有唐清、全子、章溪等62堡,南部县有思依等118堡,广元县有焦坝等37堡,昭化县有曲回等24堡。其中大部分寨堡都是明朝末年战乱年代修建的。

巴山区、汉水上游,要说建堡,数城固县数量最多。从明朝崇祯七八年间开始,汉中平原连年遭受战争侵袭,大明军队与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连年在西乡洋县城固南郑、沔阳、宁羌等州县打仗。盘距在南郑碑、元二坝的摇黄土匪也伺机到各州县骚扰、破坏、抢劫,闹得各州县民不聊生,谣言蜂起,商家无心经营,农家无心耕种,官府一门心思调兵遣将对付农民军,哪有闲暇管顾民众死活。

于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十九日,城固县上元观镇告老还乡的进士张凤翮,就带头捐资,提议修建南乐堡。张凤翮是天启五年进士,历任御史、云南巡按、三吴学政。因论政事维护朝廷吏制,建议丁随粮行,朝廷采纳,调任浙江按察使,继而升任江西巡抚。崇祯末年卸任,荣归故里城固县上元观镇。

张凤翮回乡后,十分关注家乡水利和村落安全。昔时上元观镇一带地势低洼,镇北侧离柳林的汉江河道南岸,仅有三四里地。汉江一旦发洪水,必淹上元观。民众零散居住,易受洪水和盗贼侵害。人无安居,何以安民。张凤翮先找到家族内德高望众的长辈,讲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得到长辈的认可和动员,积极支持他捐资修建南乐堡。抽调族内能工巧匠察看地形,捐资筹划,参与修建,选定上元观镇(老街) ,地势较高处修建城堡,使周围散居民众迁居其中。因此举为民着想,四方民众踊跃参加修建,从地理位置和地形上看,上元观镇呈“鳖” 字形,镇子上四条小街直通镇外。计划修建城墙为砖土结构,并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四个城门楼建筑独特,垂脊飞檐的四角翘角角檐,每个角檐雕有四个兽头。城门楼分三层,飞檐画栋,底阔顶尖,高耸入云,十分壮观。东南西北均有护城河,护城河宽约一丈八尺,水深八尺,水清如镜。护城河上搭着松木板板桥,一丈二宽、两丈长的板桥,白天都展展地横在护城河上,方便进出之人行走。天黑之后,板桥被高高悬在城门口外,放板桥的绳索控制在城楼上,遇有军情和匪情,一旦锣响,民众都拿上棍棒上到城墙,抵御外侵,防范灾患。

十个月之后,一座南北长170丈、东西宽155丈的南乐城堡修建完工。南乐堡修成后,张凤翮召集堡内万余人训诫,他说:“百姓建堡的作用就是防贼防匪。百姓守之亦可拒贼,贼拒之可抗官兵,我等拼死力也不能将城堡丢失,被贼匪夺去。为此,训练民众守城技能则为当务之急矣。”在他的提醒和动员之下,南乐堡的民众组建护城队,抽调四千青壮年集中训练,每一座城楼有一千人守护。他们三班倒轮流值守城墙安防,轮流接受训练,突击抢种抢收,既不误农时,也不误值守,堡内严格按时辰鸣锣报平安。诸多事项,在张凤翮的监管之下,做得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明末清初,在汉水上、中游一带活动的李自成、张献忠及摇黄和反清复明势力,战与守无不围绕寨堡进行。在郧、房、二竹及白河紫阳平利石泉诸州县,保境安民的寨堡极多,在大大小小的战乱中,在敌我双方的相互攻守中,这些寨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人筑寨结乡兵以守,民得安堵无恙。”告老还乡的张凤翮是个见多识广的老官员。他清楚地知晓建堡和守护同等重要,要想守护好,除了建章立制认真履行好职责外,加强训练则是重中之重。

张凤翮的一个老部下,曾在江西当过钱粮御使的杜文继,比他迟两年回到安康老家。他在给张凤翮的来信中称:“……兴安府内的众多古关、寨、堡,多在修建。如安康县鸟沟建了三堡,双峰建了十三寨;洵阳县兴平、构皮、黑山建了山寨;白河县白崖、万全兴隆、华皮等处建了十个山寨;紫阳县乌龙、高峰、天保、清和、保元、松林都建起了山寨;石泉县三台、香子、遗羊,都选择高地建起了寨、堡。总之,为保一方平安,当地有名望的富户均在捐资修建寨堡,防匪防盗,以图自保。你地也可仿效安康,动员富户捐资修建寨、堡,防匪自保,尤以甚慰……”张凤翮提倡捐资修建寨堡的善举,影响了城固县,带动上元观附近的龚家村、王家村、徐家村、刘家村都建起了堡。至此,以南乐堡为中心的民众自卫防御体系修建完成:出东门七八里有徐家堡;出北门五六里有王家堡;出西门三四里有龚家堡;出南门四五里有刘家堡,几个堡遥相呼应,互为支援,声势浩大,效果显著。距县城三四里地的关王村也建起了关王堡与县城联防,相互策应,这对保境安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后几场摇黄掠地的灾祸中,修建了寨堡的龚家堡、王家堡、徐家堡、刘家堡和城边的关王堡都未曾遭受掠劫、杀人之灾祸,而那些无力修建寨堡的村镇,则被南山的摇黄糟踏、洗劫得不成样子。

举万人之力,集能工巧匠数百人,历时十个月修建一座容纳万余人居住的城堡,张凤翮真可谓大手笔,大动作。一个曾是朝廷二三品的大官,并且已经告老还乡,为了不使家乡遭受流军、土匪、摇黄的迫害,带头捐资修建南乐堡,真可谓是高风亮节的好官员,他不但受到当地父母官的崇敬,也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张凤翮为官二十多年政绩显著,朝廷下旨令在城固县县城南北街中部石牌坊一座,旌表其母。石牌坊气势宏伟,巍峨壮观,高约四五丈,宽约四丈余,上有万历朝书法大家董其昌手书“南国文宗”四字。

张凤翮是因病告老还乡回家养病的,在回乡的数年中,为家乡做了诸多值得称道的好事、善事。崇祯十六年春夏之交,在南乐堡家中病逝,卒年不足六十岁。

在汉中府管辖的诸多州县中唯有城固县修建了六处城堡,这在兵祸连年的明末和清初,对地方的保境安民确实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民众安居乐业的前提是国家安定,社会稳定,没有战争,没有流血牺牲,没有民众流离失所。

然而,崇祯十六年(1643年)腊月十七,盘踞在南郑县水磨村付家沟天然溶洞里的一支秦可多的摇黄(土匪)队伍,一夜之间袭击了私渡、天明、二里、盐井四个村镇,本来这支一千六百人的摇黄队伍计划分别袭击六处地方。其中包括新建的南乐堡、刘家堡,只因南乐堡有护城河阻挡未曾成事。后来在刘家堡试图攻堡,被堡上守民用弓箭强弩和石块打伤数十人而仓惶逃命,这支三四百人的摇黄队伍在平坝里没占到便宜,便把气撒在山里。一气之下,把盐井村屠了村:村里十三户,男女老少四十七人一个不留全部杀光。牛、羊、猪、鸡和粮食财物,抢得净光。三天之后,城固县知县司五教亲率县衙二三十人前往盐井村查看,了解情由,安埋死者,料理诸多事宜。盐井被屠了村的事,在南乐堡这一带引起了极大震动。有人看见是个年青人带头杀人屠村的,有人说这支摇黄(土匪)队伍的头儿是大土匪姚章儒当年在四川南江捡了个七岁的娃儿,现在才二十几岁,这个娃儿命硬,火烧不死,水淹不死,大雪天冻不死,是个“钢命之人”。当年这个娃儿十八岁时,姚章儒给他干儿子秦可多六十个人让其自行发展,没想到几年功夫,队伍竟扩充发展到一千五六百人。在这几年当中,秦可多转战川、陕、甘、豫、鄂数省百十州县,砺炼得已十分机动、灵巧,大小战事经历了百十场,胆量和战场应变能力提高了很多。当明朝大军剿灭大顺、大西军的重要时刻,大部分摇黄队伍分别参与到李自成、张献忠的大顺、大西军的与明军的战事中去,唯有摇黄之首姚章儒的干儿子秦可多没有参与,而是躲到四川通江,一步步碾转到南江,扎居在川陕交界处。在他干爹姚章儒当年盘踞的山头,几易据点,最后落脚在南郑县水磨村付家沟天然溶洞里了。

这处天然溶洞很大,最多能容纳三四千人,是当年附近民众为躲避战争和土匪藏匿的一处较为隐秘的溶洞。它在一座高耸如云的名叫大神山的半山腰处,周围野草漫布,荆棘丛生,溶洞口有两棵腰围粗的大槐树和五棵香樟树。周边山上松树、杂木、小樟树、灌木树、刺杉树等铺天盖地。这处溶洞远离山路,它在一大块低洼地的半山腰,那块低洼地树木茂密,土地肥沃,南北长有四五十丈,东西宽有二三十丈。树林东侧住着两户山民,他们搭建着几间毛草棚屋,在附近地里种着包谷、洋芋红苕蔬菜。山民们居住很零散,一般都集聚在离水、离耕种地较近的地方,便于生活,利于劳作。他们大部都是从战事频发的外地逃到这块相对平静、安全的地方举家重新过生活的。他们希望社会安定,更希望在稳定的环境中种庄稼、种蔬菜、生儿育女,然而,到处打仗,官府不断拉兵拉伕,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也在拉兵拉佚,摇黄土匪也在拉兵拉伕。唯有这山区洼地才是一处安闲、静寂的世外桃源

一条丈把宽的小溪,汇聚了从远处山崖深处流出的一股山泉,一尺多深,清澈见底,冰凉刺骨,自西向东南方向流淌,悠悠然、静悄悄,不时地溅起雪白的小小浪花……

(二0二一年九月廿九日 上午10.45分落笔)

【作者简介】王耀华,生于1952年农历2月23日,大专文化程度。喜欢读书,喜爱文学,喜好钻研,对诗歌、散文、小说有浓厚兴趣。1972年学写诗文。1977年在兰州军区《民兵建设》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数篇。1992年开始短篇小说写作,先后在省内外《新大陆》《百花》《滇池》《莽原》《拓荒》发表中、短篇小说《生存》《除夕夜》《深山小镇》《大山里的故事》《人与狗》《大山忠魂》《河对岸那座旧磨坊》等二十余篇。另外,有杂文、散文、游记、散记、诗歌几十篇,大都在省农行局域网上刊发。2015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最后的王爷》。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宝安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赵万宏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伍宏贤 罗枫 张胜利 杨西藏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本期审核:田也,责编:天辉,序号:2043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Hash:fcdcc63229d9054d27a353d484c5e60ec58fb139

声明:此文由 樱花细雨话文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