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

玉牌联珠串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

通长约68.5厘米

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92出士

由镂空鸟纹梯形牌1件,玛瑙管388件,料管126件,煤精石扁圆珠20件,共计500件组成。玉牌,青玉,梯形,镂空透雕双鸟,相背面立,尾上翘与华冠相连,身饰阴刻线纹。上端有对穿小孔6个,分别维系6串料管,下端有斜穿小孔10个,用以维系下部串饰。下部串饰10条,每条由6个料管,7个方形或圆形黄玛瑙,30个左右的红玛瑙管,2个煤精片串成,整体复杂、壮观。此种组配多见于西周女性高级贵族墓中,出土于左右肩部,垂于胸前。

《略论中国史前酋邦》

龚缨晏,《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⒉期第30~35页

本文首先从考古学方面对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到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考古文化进行分析,即: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后期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及龙山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用丰富的考古学证据和零散的历史学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是中国文明产生的关键阶段,是国家孕育形成时期。我国学术界传统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军事民主制时期”。作者认为“军事民主制”这一概念不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学术界新近提出的-一-些概念也是不准确的。而国际学术界通行的“酋邦”概念,能够正确地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并进一步论述了“酋邦”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基本上符合本文所述考古学所反映的实际情况。最后,作者指出,研究中国的史前酋邦,必将有助于国际学术界对酋邦问题的深人研究,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中国的史前史研究走向世界。

《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

(澳)刘莉 著,星灿 译,《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第88~112页

通过检验酋邦这一理论概念,以及应用聚落考古学的方法—特别是聚落等级和位置模型,本文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研究介绍了一种新思路。再者,本文的分析结果也修正了以前由西方考古学家提出的关于酋邦的某些假说。

基于对龙山聚落规模和分布的分析,发现了三种地区的聚落模式,并且分别和三种类型的酋邦相关。它们是:(1)单中心模式,代表陶寺、日照临沂地区的统一型酋邦组织;(2)多中心模式,代表鲁北、鲁西和河南地区的抗争型酋邦组织;(3)散中心模式,代表陕西中部的不发达型酋邦组织。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早期国家,可能并不是从如陶寺组那样有四层聚落等级的最复杂的酋邦发展而来。河南地区并不十分复杂的酋邦社会,仅有二层的聚落等级,却直接与早期国家的出现相关。因此,国家自复杂酋邦发展而来的假说,似乎很难从中国的材料找到支持。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许多文化一样,早期国家系由抗争型酋邦发展而来,后者以集团间的激烈冲突和政治中心的频繁转移为特征;但是,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早期国家恰恰出现在决策等级并不发达,且贵族奢侈品的经常性交换系统付之阙如的地区。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摘录自《晋国雄风-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 .山西考古所.2009

Hash:78d064efeaae4945d736cb0c271bf2b302a896b7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