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陶罍▪井▪城市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历史虽是自然生成,但细察之下却可发现,早在其萌芽阶段,便已初现端倪,而这些细节,却又以各种方式构成联系。
在中国的史前文明中,最早发现于城子崖遗址的龙山文化无疑是光辉耀眼的。龙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及意义自不必再加以赘述,但龙山文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可能些朋友还知之不详。所以在《让国宝告诉你》和进一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龙山文化慢慢谈》这一系列推送文章,以浅出的角度深入历史,了解龙山文化。
我们的初衷是,在《龙山文化慢慢谈》中,我们将利用一年的时间,以文物、事件、历史记载等深入到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只限于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通过社会生活中的筑城、制陶、渔猎、种植、祭祀、墓葬等多个方面,由细微处入手,尽我们努力,最大限度的把龙山文化用通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囿于所知,难免会出现考古认知或历史真实的偏差,希望大家多提建议、并不吝赐教。
--编者按
今天,我们要从一件城子崖遗址出土的器物谈起。
陶罍 龙山文化博物馆馆藏
陶罍(lei,上声),一般作为盛器或礼器来使用,最初主要盛放水和酒,青铜器以后主要盛酒,供贵族使用。上图馆藏的这件陶罍,在当时还有一个其他的用途--从井里取水:这件罍除口沿部分基本保持完好,根据发掘陶片时记录的字母“J”来看,当时这件文物出土于井中。根据器物本身完好的程度来看,这件陶罍应该是龙山文化时期城子崖的先民们在取水时不慎失落到井里的。
在城子崖遗址上发现的井(年代未定)
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证实,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子崖上,已经有数量不少的井存在。90年代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最深的一口井呈长方形,长边长1.5米,圆角,深近7米,井壁十分规整,井口相当大,可容纳3人同时取水。
那什么时候,先民们开始摆脱河流的局限而开凿水井的呢?史书记载:“伯益造井”。
《世本》云:"化益作井。"
《吕氏春秋·勿躬篇》曰:"伯益作井。"
《玉篇》曰:"穿地取水,伯益造之。"
《淮南子·本经训》曰:"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
伯益生活在龙山文化晚期,因其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深得民心,后禹授政与伯益。禹死后,禹的儿子启与伯益争夺王位,伯益被杀。
而根据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最早的水井出现在河南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内,距今约9000年。在此之前,最早的水井遗存出现在上海的崧泽遗址中,距今约6000年。那为什么要把作井的功劳归于伯益呢?
河南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发掘的井
我们推断,人们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到了龙山文化晚期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凿井技术。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提高以后,我国古代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井的发明和使用,是我们的先民在改造自然、开发自然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并从某种程度上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古史把井的发现作为一项重大的发明加以记载,并把这一发明权安到伯益这位大人物身上,以示郑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将集体的创造归于一人,这也是我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传统记录方法。
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城墙
井的发明利用,与早期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有了井以后,人们就不需要再逐水而居,可以在井的附近定居生活,这样就慢慢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市井”这个词所描述的内容,就有城市最初形态的影子。井使进入高度密集的聚居区的人们更方便的获得生产、生活用水。
可以想见,城子崖的龙山文化城的繁荣,就与之有关。城子崖紧邻流水不竭的河流,却仍然普遍用井,也正说明城子崖龙山城人口的高度繁盛和生产的日益扩大。城子崖龙山城面积20万平方米,这在当时已是颇具规模的城市,是鲁中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井的广泛使用,凿井技术的日益提高,是龙山文化时期城市大量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是通过井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也使得城子崖龙山城的早期文明之花绽放的更加鲜艳。
Hash:7ca684f0bd1f23aa78104a9823eb90748766bb0c
声明:此文由 龙山文化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