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潭寺,百年客家文化,数十载院山赤子心

成华区龙潭街道位于成都市东北角,幅员面积37.62平方公里,占成华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龙潭寺是东山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区,乃“东山五场”之首,这里80%以上的人都是客家人,讲着有别于四川方言的客家话,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客家人,龙潭客家何处来?

黄帝苗裔,河洛繁滋……何谓客家?

有许多人以为客家人是一个民族,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客家人是中国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目前关于客家的源流渊源众说纷纭,比较有历史依据的说法,是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世家大族、书香门第纷纷逃往江淮一带的南方地区以避祸患,史称“衣冠南渡”。这次人口的大迁徙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农业科技,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重心的第一次南移。而到了晋元帝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客”这个字来称呼从北方迁至南方的移民。这个字很微妙,一方面客是对拜访者的敬称;另一方面,客人始终做不了主,这一方山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归属感,当战乱再起的时候,他们也会毫无留恋地离开,再次寻找新的家园。

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居南方,然后流徙各处,历史上共计有五次大规模自发性迁徙。第五次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四川的客家人早期是受“湖广填川”政策影响,后来因太平天国运动,客家人第五次人口迁徙,又有一批客家人进入四川。《清稗类钞》载:四川成都广东嘉应人,其入蜀也,始于粤寇石达开率众西行。石败,众溃散,石军多嘉应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

清初,大量湖南广西及广东的客家人入川定居于成都东部地区,资料显示,“东山客家”是成都近郊的客家方言区居民的代称,其先祖随清代移民大潮迁居而来,已在当地生根繁衍了近300年。他们以耕作为立家之本,以宗亲关系为聚居之根,一个个家族兴旺起来,渐渐在东山地区(成都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形成数十余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民俗文化区域场镇,其中最著名的有五场,龙潭寺(隆兴场)为东山五场之首,也是成都东北方位第一个客家场镇,就是在这里,正式开启了龙潭客家人百年历史。

客家话,龙潭文化凝聚的源泉

方言是一种独有的地方文化,也是一种传承。龙潭寺90%的居民都会说本土独有的方言——客家话。一般认为,南宋时期客家话就已经初步形成,原因是宋代制作政府簿籍,使用了“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由此“客家”这一颠沛流离却始终自强不息的汉族民系,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客家人的主体在宋代得以固定,现今客家人的方言也较多地保留了北宋官话的语音语调。

客家话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方言的影响,会有所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音”。客家话当中,保留了很多中古汉语发音,如南宋一位叫陈一新的经学教授,其所写的《跋赡学田碑》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因为有小众语言的相通,龙潭寺客家人的凝聚力与团结度远高于其他地域,随着时代发展,文化的传承失去的载体越来越多,一门地方语言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对地方的归属感。今天,历史的车轮又驶到了相同的拐点,随着龙潭新城的崛起,一个一个新鲜的血液开始注入,而区别于起始点,他们带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融入到我们这个有着鲜明文化传承的客家人聚集地,爱上一座城,便是融入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语言,让我们更多人产生了归属感。

客家菜,龙潭舌尖上的传承

说起成都,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美食,无不能娓娓道来,龙抄手担担面夫妻肺片三大炮......而说起龙潭寺,最地道正宗客家的菜肴便是“鸟米粿”,晶莹剔透的糯米通过蒸煮熟透后加入带防腐功能的特殊植物进行碾制,再将客家人自家制作的腊肉剁碎包裹在其中,储存时间长,易填饱肚子的鸟米粿便做好了。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大菜”,姜汁肉、热窝鸡、钟肥肠、天鹅蛋、长条棕、荷叶鸭,以及从清朝吃到当今的九大碗,一道菜,就是一张龙潭的客家名片

龙潭客家人通过辛勤劳动制作了各种食材并转化为赖以生存的食物,从此,百年来龙潭地域美食文化被一方客家人眷顾依恋着。

客心安处,便是吾乡

千百年来,随着历史年轮的几经更迭,龙潭寺正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居民生活、工作方式、辖区地貌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社区居民们对客家传统习俗愈发留恋,迫切想唤起那逐渐远去的乡愁

而坐落在龙潭地带的院山公墓,作为客家人灵魂休憩的居所,继承了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中形成的“坚韧卓绝、崇文尚美、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陵园内不管是墓型、风水、纹饰风格等各方面都富含浓郁的客家文化风情。

从叫法上看,客家人通称墓为“地”或“地坟”,“作风水”叫“做地”。坟墓样式也独具风格,多为交椅坟、龟壳墓等,行若半月,后仰前俯。在民间风水专家看来,墓圈(有时也包括墓丘或墓碑石),采用接近偃月(上半圆)形状,有收来龙之气,藏风生气,牵制煞气等作用。五行之中,圆形及其变体代表“金”;镶嵌墓碑的墓埕(墓耳)和墓两边的墓手相连,则起到消砂纳水的功能。墓碑、墓耳和三重墓手合抱埕凸字状,呈“外八字”或喇叭形状伸张,高低表示穴场既能藏风,又能收水,正符合风水术“入处为风,出处为水”的说法,故交椅坟、龟壳墓等统称“金水墓”。

客家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故其墓型兼具狮柱围坟的朴实大方和凤雕纹式的舒张豪华。在客家文化中,无论金水墓的造型和纹饰是简单抑或繁复,都带有客家人对已逝亲人慎终追远的心情,于院山而言,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龙腾鼓鸣喜迎春,

潭碧绿水赤子心。

客从湖广迁徙来,

家园故地亦温馨。

在岁月雕刻下,院山深度挖掘传承和弘扬发展客家文化、增进客属乡亲交流,已逐渐成为客家文化历史的记忆载体。客家人在院山寄托思念,表达乡愁,传承文化,而院山也见证了客家文化的繁盛。岁月变迁,历久弥新,在时代脉搏里,与院山一道去感受客家历史的厚重风姿。

Hash:b23bf502191f23f387d5569efdacdcc6eb352eee

声明:此文由 锦欣万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