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仅仅是因为吏治腐败?其实这四个原因更重要
1840年,清帝国和英帝国爆发了举世瞩目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帝国完败而结束,清帝国此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往往归结为因为晚清政府的吏治腐败,这当然是主要原因,但是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几个原因也值得我们重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一百多年前,令我们耻辱的战争,看看反思一下其他的原因。 原因之一:防内甚于防外的思想 说起鸦片战争,首先想到的是清帝国的国防思想问题。清政府在设防的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在设防指导思想上表现为防内重于防外。 清帝国设有水军,被称之为"水师",这是一个附属于八旗、绿营的专业兵种,有内河、外海之分。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濒海各省,也都设有外海水师。清政府的这些外海水师,最大的职能居然是眼睛向内,防备国民,而不是防备外国海军的攻击。 "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 这一重内轻外的国防思想,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水师的建设。首先,对于战船与火炮的制造,不是考虑如何有效地对付入侵之敌,而是着重考虑利于追捕走私船和海盗船。 早在乾、嘉年间,鉴于外海水师船只体积大,行驶不快,就先后谕令把船身改小,仿照商船式样改制,结果导致水师"仅能就近海巡查,不能放洋远出"。
鸦片战争前,福建外海水师战船以同安梭船为主,最大的集字号配备重量不超过2000斤的火炮8门,炮位均安在舱面,炮手无所遮蔽,易受火力杀伤。 广东的外海水师,情况要比福建好一些,拥有少量被称为"体势壮阔,安炮最多,屹立江中,俨若炮台"的红单船,其实也不过是长仅10丈余,宽2丈左右而已,只能载官兵80人,配备数百斤至1000斤火炮20--30门。 广东外海水师当时还有一种,可勉强在外洋作战的大号米艇,每船设官兵65名,配置近千斤至二三千斤火炮12门,另有火箭、喷筒、火罐等火器。但是即使是这种米艇,在全省也只有51艘,其中还有废旧的,能够使用的仅仅有三十几艘而已。 由上可见,中国的水师战船较之英国、法国的海军舰艇,其船体结构、吨位、载炮数量以及火炮性能,都是无法比拟的。 原因之二:海防兵力严重不足 清政府在海防方面,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设想到如何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所以不仅在战船的配备上缺少,在海防的兵力配备上也严重不足,而且士兵的素质十分差。对海口炮台以及防御工事的构筑,也不予重视,不仅数量少,而且十分简陋。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东北濒海地区,就只有旅顺水师一营,大约有兵士约500人。直隶省的大沽口,是屏障津、京的重要海口,可是水师建制居然时设时撒。 大沽海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居然仅有守兵约800名,旧设炮台两座,距水较远,原存炮位大半生锈,不堪使用。
山东有水师3营,额兵1300余名,分防胶州、成山头、登州等处汛地。配有赶缯船和组头船共14艘,但"赶缯船则船头过高,红头船则无桨橹,海面均不适用"。出洋巡哨,尚另雇商船。海口炮台13座,均为砖石结构,有的已经塌废。 江南水师,分外海、内河两支,设水师提督。其中外海水师有战船150多只,不少已破废不能使用,水师官兵共6894名,除防汛者外,仅有2900余名能遂行机动作战任务。海所设的炮,除两门重4000斤外,其余均为3000余斤以下小炮。 在长江与黄浦江汇合处的吴淞口,虽筑有东、西炮台,但孤立暴露。浙江沿海有水师12营,战船约300只,但单薄难御风浪,且分散在濒海6府。 扼江、浙、闽、四省海上通道的舟山岛,设有总兵,下辖3营共2600余人,有艇船5艘、同安船42艘、钓船30艘,辖有陆路汛地数十处,内海、外海汛地数十处,兵力十分分散。 定海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仅筑小炮台4座,未能依托山险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位于雨江入海口的镇海县系浙东重镇,但对夹江对峙的金鸡山、招宝山的设防却十分薄弱,仅在招宝山上构筑炮台一座。 原因之三:清军水师训练无力 清政府的水军(此时还不能称之为海军)人员严重不足,假如是精于训练的精兵强将,面对侵略者的攻击,也可能有一战,但是真实情况却是水师的训练很不严格。 "名曰水师,实皆不谙水性,每届水操,輒将战船抛锚泊定,然后在船演放枪炮,与陆路无异;按季巡洋,则虚应故事,并不前往"。 1830年(道光十年)以后,英国政府不断派遺武装走私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保护鸦片走私,对中国构成军事威胁,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 1834年,英国华商务总监督律劳卑,以"英王使节"身份要求面见两广总督卢坤,遭到拒绝后,便命英舰两艘强行闯入虎门,进行武力威胁。
清廷大为震惊,决定加强东南沿海战备。为此,福建成为重点设防省份之一,但实际上并未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当时,该省设有水师提督,约有官兵2.7万人,辖31营,战船270只,配置在绵延2500余里的海岸线上以及各较大岛屿。而这些水师官兵,缺员几乎近三分之一,且平时训练无素,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这些残兵败将又能派上什么用场! 福建的重要海口厦门,在北岸的白石头、安海、水操台以及屏蔽海囗的鼓浪屿,倒是都筑有炮台,但是安设的却都是旧式火炮,而且东西两侧的青屿、峿屿、小担、大担等地方,就连旧式炮台都没有安设。这些炮台其实不过是装装样子,吓唬吓唬老百姓罢了,真正打起仗来,用处真的不大。 "旧设炮台,大者不过周围十余丈,安炮不过四位六位,重不过千斤"。 原因之四:对外国人的极度不了解 清帝国当时的海防建设,水军作战水平,最高的当属广东。他们的海防建设要远比其它沿海各省搞得好。广东省当时拥有外海水师2万人,分中、东、西三路设防,中路以虎门为重点。自律劳卑事件发生后,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 关天培到任后,立即着手加强虎门要塞的设防。他鉴于虎门的第一道门户沙角山和大角山之间水域宽阔,火炮形不成交叉火力,故将两山的炮台改为担负睞望警戒任务的信号炮台,而着重加强山峰雄峙、江面狭的第二道门户。关天培于南山的威远、镇远炮台之间增筑了靖远炮台,上横档岛西端添筑永安炮台。并建议于南山和横档、饭箩排之间添设由木排承托的大鉄链两条,用以拦截乘风直驶的敌舰,便于炮台火炮轮番轰击。 除了增设炮台,加强防备之外,关天培还着手整顿广东水师,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军官,制订了明细的训练章程,抓紧部队训练。 关天培要求炮台守兵每天在潮汐涨落时各操练一次,做到手熟眼准;要求鸟枪兵学会站、跪、卧三种姿势射击,弓箭兵能拉大力硬弓,无论枪箭,都力求命中目标。对于担任巡洋任务的水师官兵,通过分批轮训办法,使"氐技渐就精强"。关天培还规定了每年2月、8月进行近似实战的水陆合练,检验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 关天培对于加强广州的设防作出了重要贡献,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但是他和当时大多数的清朝官员一样,对当时外国人的情况知之甚少,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对"夷人情形尚难深悉",所以针对性不强。
关天培的设防部署,其实是从敌军来犯敌舰不多的设想来考虑的,他想的只是防御少量敌舰,没有考虑到如何对付大规模的入侵。而且当时炮台的构筑仍未脱离古代裸露式的结构,高台长墙,既无顶盖防护,又无壕沟及掩体工事,极易被敌方炮火摧塌,守备人员也易遭敌火力杀伤。 清军所装备的步枪和火炮的技术性能基本上没什么改进。水师的训练也不尽切合实战要求。此外,清廷还规定了,外国的护货兵船可以直达沙角,只是不许擅入口门。这也给防御作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摘录一下当时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主编的《澳门月报》对广州设防的描述,我们就可见一斑了。 "中国人对于武器、防御设施的改进是深闭固拒的,在广州河岸的炮台上可以见到的大炮,耶稣会教士(指的是汤若望、南怀仁等人)所铸的铜炮可算是最好的,此外,许多大炮是葡萄牙或荷兰造的,各个时代、各种长度、各种形式、各种口径都有;其中不少已陈旧不堪,百孔千疮,以致无用。名符其实的海军大炮一门也没有,安装在帆船上的是野战炮或攻城炮。土炮是铸造的,而且我们相信一般是铁的,其炮膛不似欧洲大炮那样钻得平滑;炮架只是种木架或坚硬固定的炮床,上面用藤把炮绑住,此炮只能直射极难对准任何目标,除非目标紧靠着炮眼面前。虎门周围的炮台就是安装着这种光怪陆离的大炮。""河岸上的炮都是棵露的,没有一个能够抵挡得住一只大炮舰的火力,或可以抵御在岸上与炮舰配合的突击队的袭击。""中国的战船一般只有大炮2至4门,都安装在一个固定的炮床上…除非在平静的海面上,否则就全无用处。""中国的火绳枪是制作粗劣的武器,子弹多是铁的。他们不知道有刺刀这种武器,燧火枪、卡宾枪、手枪和其它的火器都不用。" 这些记载,当然有着许多的不实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清军武器装备低劣和海防建设落后的面貌。
综上所述,面对着政治、经济、军事迅速发展和侵略扩张野心日益膨胀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军事日益衰败和对于外国侵略缺乏准备的封建的清帝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显然,这场战争在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清帝国必败的结局!而从此后,我们的国门就被坚船利炮所打开,国人也进入了苦难的时代。
Hash:6292803479e8c024f7c1e561db0ef281dd4a1c7d
声明:此文由 闲说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