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香与面香,被神明眷恋了十三朝的西安 | hǎo吃的城
记得第一次去西安,遇到一个驴友,刚好遇到回民过节,回坊很多店没开,她走得匆忙啥都没看见。之后我跟她得瑟了好一阵子。
再后来看书看文,对那个城市念念不忘,才知道其实没啥值得得瑟的,因为回坊,不是走一遍就能明白的地方,而西安,更是无法轻易穷尽十三朝留下的风采。
今天,hǎo吃的城来到这个让人心心念念的地方,我们不说西安,因为说不完,我们只说回坊,虽然依旧说不尽!
——深夜君
- 正文 -
十三朝古都西安,这座城里有不少于1313的玩法,很多人都会问我:回民街有什么好吃的?
听到这,我会先纠正一个概念,回民街不是一条街,而是回坊,鼓楼所在的这条街道,其实名叫北院门,明代,北院是西安城衙门的聚集地;清代,陕西巡抚部院行署位于北院,与北院相对的街道由此得名北院门。
梦回大唐
汉人与回民的结晶
坊,是回族对自己聚居地的一种称呼,坊的大小不定,大有上千户人家,小则一、二百户。相传,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由西亚经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长安,作为当时最为开放的国际化都市,容纳了前来贸易的蕃商们,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政府设立了诸国蕃客聚居的“蕃坊”,并在穆斯林聚居的地方修建清真寺,允许他们和汉人通婚,繁衍后代。
(古城墙外是拔地而起的高楼)
一千多年过去了,长安早已不是都城,也已易名为西安,但在回坊里,七座古老的清真寺,还在见证着这里的穆斯林们传承者千年的文化与习俗。
(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西安城墙内西北一隅是回民聚居区,即东至北大街,南至南大街,北至莲湖路,西至明城墙北马道巷,对这一区域,西安人统称回坊,还称之坊上。回坊在清乾隆年间便因七座分别建于唐、元、明时期的古老清真寺及周边统辖着的穆斯林聚居区而有了“七寺十三坊”这一口耳相传的说法。
清嘉庆本《长安县志》所刊载的城郭图就有明确标识,“七寺”为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回坊东边,常称作东大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北大寺)、北广济街清真小寺、大学习巷清真寺(西大寺)、小学习巷营里寺和洒金桥清真古寺。
“十三坊”为化觉巷、西羊市、北院门、麦苋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广济街、狮子庙街、大学习巷、小学习巷、大麦市街、洒金桥和城南的回回巷。
写了这么多的铺垫,现在跟着我的步伐,来品品我眼中的回坊。从城墙西门(安定门)进入,经过西安市儿童医院,来到东举院巷,这里属回坊的最西边缘,开拓于明景泰年间,位于西安市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因西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
东举院巷的马利亚面,创办者老崔是东北大庆人,妻子是西安坊上人,这面馆的名字“马利亚”就是他妻子的名字。1968年,他从老家大庆参军入伍,来到了西安工程兵学院,被安排在炊事班,成为一名炊事兵。
那个时候,要经常给学员改善生活,做馄饨吃,部队要求严格,什么都有标准,一两面必须得擀出六个皮,还得是六乘六见方大小。这擀面的手艺,就是那会儿练就的。因为和面时加了鸡蛋,面条吃起来格外的筋道滑溜,就算吃到最后,这面条也不会断不会烂。
(图片来源:蚂蜂窝肠梗阻)
但我在他家不吃面,而是买上一份炸鸡腿切好打包,到斜对面的尤素福饺子去配着酸汤水饺吃。
因为地方难找,去吃的大多是老顾客,饺子有六种馅:牛肉韭黄、牛肉萝卜、牛肉小茴香、牛肉芹菜、牛肉莲菜、牛肉韭菜,一般饭点的时候,老板会在锅里每样都下一点,吃杂拌,酸汤传统调法,来上两勺油泼辣子,各种味道都能品到,一口一个惊喜,搭配上生蒜、炸鸡腿,伴随着冬日的暖阳,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连对饮食一向挑剔的母亲都是来了又来。
小麦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东方:各种面食,西方:烤面包、酿制啤酒),而将小麦磨成面粉,富含蛋白的小麦摇身一变,更容易烹调成美味。因为面筋蛋白的缘故,小麦面粉比小米面粉更容易加工成面条。
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揉搓的面团制成的面条,才能满足中国人挑剔的口味。小麦和面条的结合,立刻焕发出别样的风采。两汉魏晋的文献中,面条多被称作“汤饼、煮饼”,从形状来说,已经有了面条、面片等花样。
为什么北方的小麦更好吃?也许是因为冬小麦大量种植,生长周期更长,头年9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成熟收割,吸足了天地间的灵气与营养,才有了那回甘醇厚的味道。
肉食:秦川牛羊的壮阔
吃完了面条,有人问到,牛羊肉呢,别急,我们前往下一站洒金桥,洒金桥是怎么回事?有人说:是沙姓人住桥边得名沙家桥,后来演变成的。
也有人说:洒金桥的北段正经过唐朝皇城和宫城之间的城墙,有一年过节日,唐玄宗在城门上往金水桥下撒金钱,人们争先恐后地拾钱,所以叫撒金桥,以后简写成洒金桥了。
(图片来源:蚂蜂窝以琳~猫)
《旧唐书·玄宗本纪》里记载:“开元元年九月乙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古书上的记载是否就是洒金桥的起因?
洒金桥清真古寺斜对面,有一家杨家粉蒸肉,由杨家二儿子与媳妇打理,父亲与大儿子打理城墙西门外八佳巷的分店,西安的清真粉蒸(牛)肉,是用面粉拌肉的,不同于炒米粉的四川小笼粉蒸牛肉。
制作粉蒸肉的秘诀,首先是肉片要腌好,无论春夏秋冬,肉片都要腌制12小时,其次关键的一步,肉片拌面粉的时候,绝对不能加水,面粉加水,会形成死面团,上笼蒸制的时候,口感大打折扣。
另外,拌面粉时加些清油,蒸出来的肉油润酥软。以前西安的羊肉贵,鲜有用羊肉做粉蒸肉,大多是牛肉,但是牛油也好,一疙瘩腰窝油白亮亮、颤巍巍堆在上面,诱惑得很。
在西安回坊,粉蒸肉都是晚上五点以后开始卖,你往往可以看到卖粉蒸肉的都是蒸一大笼,用笼布和棉被盖着,用蜂窝煤炉子小小的火苗熘着,谁要一份,用小铲子打一份,只见老板麻利的用勺子操上几块粉蒸肉入碗,飞快的挑下一疙瘩儿油(不喜吃油的可以提前告诉老板不要),热腾腾的一碗粉蒸肉端在手上,立刻闻得见花椒粉的辛香。
一般在肉上同时熘着荷叶饼、饦饦馍(读音来源于阿拉伯语对食物的称呼“托尔目”,在口语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化成对死面(未发酵)小型圆烧饼的专称),这些馍都吸收了牛肉的香味。随意的坐在板凳上,剥上几颗大蒜咬着吃,一口蒸肉一口蒜,在西安吃清真粉蒸肉,讲究喝酽茶、黑砖茶或花砖茶,酽酽的用壶焖着,倒上一碗,利口解腻。
从洒金桥向南走出来,来到庙后街,这是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北广济街,西止洒金桥南口,昔日是唐代皇城第三横街,宋、元时西部称铁炉坊,中部称保宁坊,东部称广济坊。
明宣德年间,因为位于西大街的都城隍庙后而得名城隍庙后街,简称庙后街。庙后街是回坊里烤肉非常集中的一个地方,杨家烤肉、刘家干棒烤肉、马楠家烤肉、新宝烤肉。
个人比较喜欢贾三朋友烤肉,西安是个慢热的城市,可西安的夏天现在真的让人受不了,热起来真是火箭速度,悠闲的西安人喝着甜丝丝的冰峰汽水,吃着焦黄油亮、嫩而可口的烤肉,和三五知己坐在路边摊的小板凳上,空气中洋溢着孜然、辣椒面混合的香气。
据说是三十年前坊上的一位高人第一次把新疆的烤肉引到西安,但那时羊肉比牛肉贵,而且关中地区盛产秦川牛,肉质肥嫩、取材便捷,就出现了用牛肉代替羊肉的烤法,并且成了主流,同时按照牛的部位分类衍生出烤纯瘦、肥瘦、肉筋、板筋、腰子,使得西安烤肉独成一派。
吃烤肉也是要有讲究的,首先看肉是否新鲜,孜然味浓不浓,辣子香不香,西安人吃的烤肉是细铁签子串的小串肉(一块钱一串,吃完数签子算账),不是这几年西北流行的那种红柳木烤羊肉;再看烤功,个人觉得木炭火烤出的肉才是王道;最后要现焙筋,很多烤肉摊为了省事,在客人多之前会先焙一些筋和肉备用,等客人多时,稍事在火上加工一下即可上桌。孰不知这一冷一热的过程中,肉中的大量水分已挥发,肉会变得干、柴。
(回坊红柳木串的烤串随地可见)
上面介绍的这几家基本是回坊烤肉的缩影,每天晚上五点半出摊生火,六点开始烤肉,一把筋、一把肉、一把腰子轮着烤,走到你跟前,根据人数量的多少分上一把,卖完收摊。同时不许喝酒,只有冰峰酸梅汤。无环境、无服务、老板都脾气大,靠的是肉新鲜、孜然辣子香,火攻好,都是就此一家绝无分店,做着悠哉的烤肉生意。
永远走不完的回坊
永远闪闪发亮的古都
我来到西安12年,虽说是个汉民,但我对回坊美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我常常在外人面前炫耀西安回坊饮食是如何的精美,也正因如此,每有朋自远方来,我都带他们去回坊品尝各种美食。
有的人吃了一次不够,因为哪里的美食上百种,你就是一次吃上三五种,你得吃多少天啊!短短的一篇文章无法涵盖到所有美食,但通过我的介绍描述是否让你馋虫大动呢?快来吧,我是罗巍,我在西安等你。
文 / 罗巍
图片 / 蚂蜂窝、百度图片、Sake
BGM / 河西走廊之梦-雅尼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美食故事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Hash:773a9a9ad17373f08dab020f9d0c100e85f749ba
声明:此文由 深夜谈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