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安东关及长乐坊的美食记忆

西安东门夜景

梁立 文\图

关于我和美食的记忆,那需要从我的小时候说起。

我家所在的长乐坊是个古坊,唐代时在大明宫外的东南角上,现在只是一条不宽也不长的小街。但在我小时候的7-80年代,长乐坊却是西安东关最繁华的地方,比东关正街、东关南街更热闹,更有生活气息。在这条不过九百多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一所小学,两所中学,另外,还有国营的肉店、国营的菜厂、国营的饭店、国营的杂货店、国营的煤场、国营的理发店、国营的诊所,还有一家国营的兽医院;还有远近闻名的八仙庵道观,后来三分之一的街道两边都是自由市场,可见长乐坊人口密集,以及热闹程度。

长乐坊西口往南通过更新街,来到鸡市拐,这里就是东关正街了。更新街向西的中和巷里有一家国营粮店。东关正街上有一家国营的新华书店,一家国营大饭店(永兴馆),一家泡馍馆(老孙家),一家电影院(红光电影院),一家邮局,一家国营的废品收购站,还有一家被称为“三间门面”的大杂货店(早期的超市)。那时候环城东路没有修通,东门往南去只有一条道,就是东关南街,这里还有一家我爷爷亲手参与创立的“东关医院”。那时候,柿园路还没有,出了西安东门往东去的路,沿东关正街除了长乐坊,就剩一条小巷,过兴庆公园北门后蜿蜒向东,著名的8路公交车就走的那条路。在这巍峨的西安东门脚下,承载了我众多的美食记忆和童年记忆。

耳熟能详的腊汁肉夹馍,在我小时候是一种奢侈不可及的美食,没记得吃过几次,也没有味觉记忆。我在长乐坊长大,那时候的八仙庵也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就是在22中的后面,需要买门票的,也没有去过几次。最让我难忘的是长乐坊,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唐代的一个著名的坊。当时觉得很土,因为西安城最繁华的地方都叫“街”——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这里却叫坊,似乎是个很不入流的地方,但这里,已经是我姥爷口里的城里了,我被他叫做“城里娃”。小学时每每放学自己挎着书包,沿着长乐坊往家走,路两旁就是自由市场,那是79年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一切都是从农贸市场开始的。现在西安市有名的王魁肉夹馍,当时也只是在长乐坊小学对门支了一个摊,一个矮胖的中年男人,每天在打着馍卖着,好吃不好吃,我不知道,因为我没钱买,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了。小学放学回家吃午饭,总是包谷榛子,就咸菜,吃馒头或者锅盔。我当时不知道这样的饭好还是不好,直到有一天中午去隔壁的同学家拿回作业以后,回来问妈妈,“为什么他们家中午吃米饭?”。米饭是我们家周日,就着一锅炖菜,才有机会享用的,而人家似乎并不挑周日这样重要的时间来吃。至于妈妈怎么回答的,我忘了,但我那句问话,却一直留存在记忆里,直到今天。

长乐坊中部,也就是现在八仙庵对面的地方,以前有一个国营食堂,我们叫“八食堂”(可能是西安市第八食堂)。那里边有几样东西:醪糟鸡蛋,红肉煮馍,羊肉泡,蜜枣甑糕,还有五分钱一个的蒸馍。蒸馍偶尔帮妈妈去买,所以价钱记得很清楚。至于其他几样,只有在我乡下的姥爷来的时候,我才能跟着妈妈陪着一起去过个眼瘾,姥爷吃红肉煮馍时,会加一片肉,让我尝尝,还有些腥味,但那是最美的时候。醪糟鸡蛋使用一把黄铜打制的浅锅,在小框口里面,系着白围裙的胖师傅也不抬眼,不急不慢的一碗一碗的煮着,鸡蛋打散飞入翻滚的醪糟中,等到再次翻滚片刻起锅倒进碗里,黄白的鸡蛋絮,飘在冒着缕缕白烟的醪糟上,煞是诱人,师傅这时会抬眼看你,你要赶紧说“多放糖”,她就会挖满满一勺白糖,连同勺子放进碗里后,递给你,“小心烫!”,“知道了!”,酸甜滚烫的醪糟,需要坐着慢慢喝,那是对等待的最高奖赏。

我们从来在八食堂里没有吃过羊肉泡馍,关于泡馍的记忆,是爸爸从陕北回家探亲时我们用一个铝锅买上泡馍的高汤端回家,再多放一些水和馍一家人吃。从八食堂端着泡馍汤回家的路上,为了不让汤洒出来,小碎步急切地走着,那冷汤的味道不浓,但也不停的飘荡着,在我的嘴里化成口水不停地吞咽着。馍是妈妈专门烙的死面饼,也掰得小小的一锅煮出来,那个香啊!那是我长大后吃了多少泡馍也找不回的味道。就是糖蒜不够吃,有些遗憾。

那时东关正街有一家泡馍店,在现在老孙家的对面,应该是老孙家的老店。记得有一次和妈妈单位的同事一起去改善伙食,里面的场面很大,大圆桌,一个个摆开,大家围坐其间,每人面前一个大瓷碗,我掰馍掰得手痛,最后只得从妈妈的碗里抓一把。那时的服务员好像都是男的,拿走我的碗交给后厨,留下一个红牌子,需要等好久,我就被面前小碟里的糖蒜诱惑着,吞咽着口水,实在抵挡不住,偷偷捏一颗放进嘴里,怕被大人看见。我对糖蒜的爱好,一直延续至今。小学二三年级时,有一次,偷得妈妈几角钱,在街角的杂货部全部买了糖蒜。售货员阿姨,将糖蒜用纸包好交给我,我一时无法接受,怎么这么多——整整一大包。为了掩盖罪行,我只好小心的放进书包的最下面,并用书和本子盖好。等我到校后再次查看时,我的书包和书本都已经被糖蒜浸湿了,回家后只好向妈妈坦白,以求宽大处理。不过那次买糖蒜的记忆却一辈子都忘不了了。上高中后,有一次同学请客,还是在这里,我们吃了一份优质的泡馍,吃到最后,筷子和碗沿上,全是结块的羊油,这就是优质羊肉泡馍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以前长乐坊往八仙庵拐的那个路口上,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开了一家卖羊肉丸子胡辣汤的私人店铺,那是回民的吃食,麻麻辣辣再加上小肉丸,泡上锅盔,每天早上都是人满为患。我上高中后才偶尔有零钱去吃一次。吃胡辣汤那简直是盛况,早晨,各路来的学生和大人们,挤在他家门口大喊着,“来个小碗”,“来个大碗”,“加五毛钱丸子”!没有坐,蹲起来,或者站在路边边上,挑捡着碗里的丸子,嘴里还嘟囔着:“丸子少了”。

长乐坊的最西头,前有一家国营菜厂,日常菜都有。每到深秋时候,各家拿上户口本,凭本,在菜场上挑选着属于自家的那一堆白菜。买回家放在窗台下,给它们晒太阳,这就是那个时候的冬储菜,当然缺少不了萝卜。整个冬天就被它们两个占据着,再加上一些豆腐和粉条,成就了冬天的餐桌,以至于到现在,再好的烩菜我都不感兴趣。

东门城楼上的燕子在傍晚时分成群的低飞觅食,叽喳叽喳的,像簸箕上飞舞的芝麻,翻滚着,遮天蔽日,很是壮观,后来东门城楼维修,那些燕子不见了。柿园路开通了,长乐坊也不那么重要了。各种私营店铺开起来了,原来那些国营的店面慢慢都不在了。

前几天专门去了一趟长乐坊,“长乐坊小学”还在,但名字改了,好像已经停学了,校舍依旧,校门口那长长的甬道也依旧。“二十二中”已经不在了,被一条新修的经九路取代了。“三中”还在,那个翘角飞檐的老校门不见了,更加现代,但是少了当年的文化气息和些许宁静。长乐坊不再是那个不入流的地方,街边停满了汽车早餐店里卖着河南的胡辣汤,王奎肉夹馍的招牌很大,八仙庵向南扩展了,正在施工的样子,大大的影壁墙矗立在街对面。这条老街变了,变得不那么亲切,也不那么安静了,少了很多当年的老味道。

注:有长乐坊老照片的读者,可以发在评论里,供大家欣赏,我这些记忆里的场景,可惜没有图片。

Hash:a071b1a489c8418cc7d795a4257804f31ff315e5

声明:此文由 大长安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