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昌黎古代遗迹

昌黎古代遗迹(九)

赵家老宅。位于十里铺乡西山场村。因宅主姓赵,且为老宅而得名。约建于清朝咸丰至道光年间。占地面积0.9亩。有房屋3处、圈棚2处。整个院落为三进门,一进门为羊棚,二进门为东耳房,三进门为正房和厢房。赵家老宅是碣石山区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房。抗日战争时期,是战斗在滦东地区的八路军、游击队的堡垒户,抗日联合县支队、高庆游击队等八路军、游击队的指战员多次在此驻扎。1944年夏,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留住7天。2005年前后,赵家老宅开始成为“葡萄沟”的景点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姜春云、李岚清等到“葡萄沟”视察时,亲临老宅。2005年,此处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此处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贞楼旧址

贵贞楼。位于昌黎汇文中学院西北角,为欧式三层小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带阁楼的八角尖顶建筑,建筑面积为467.74平方米。一层前有带顶的明廊,明廊左处建有突出于明廊的花厅。楼内房间布局错落有致,地板、楼梯均为最初建筑时的木质原品。地下室设置取暖锅炉,楼内其他各室均有暖气设备。1976年,受唐山地震波及,外墙几处开裂;1978年,昌黎汇文中学的前身——昌黎县第二中学对其进行了加固。

贵贞楼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利用庚子赔款于清宣统二年(1910)在昌黎县城东关建立的贵贞学馆建筑群中的一座。“贵贞学馆”于1915年改建为贵贞女子中学。1942年,贵贞女子中学与昌黎汇文中学、昌黎县中学合并,拆除原汇文中学和贵贞女子中学两校之间的大墙,使之成为一个校园。昌黎汇文中学历经多次改扩建,仅有4号楼(贵贞楼)被保留下来。2004年10月22日,贵贞楼被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23日,贵贞楼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胡同民居。位于昌黎镇鼓楼西街北侧张家胡同南端。多年无人居住。建筑坐北向南,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起脊仰合瓦屋面,通面阔12.28米,通进深7.4米。因无法进入建筑院内,从外部观察建筑,明间采用隔扇门装修,次间为槛墙支摘窗装修,并且保存较好。建筑后部明间开门,此为冀东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基本保存良好,屋顶及山墙有部分损坏,现有部分现代维修痕迹。根据建筑特点推测为清代。因昌黎县经历大地震的原因,保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稀少,并且此建筑用材较规整,木雕较精美,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县城的建筑,能代表一定时期昌黎的建筑风格。

长峪山村垂花门。为清代,位于两山乡长峪山村东北部,东为东山,四周土地潮湿,灌木丛生。现存木门楼及西侧看面墙。门楼为垂花门,坐北朝南,面阔1间,进深1间。卷棚顶,布瓦屋面,垂背筒瓦盖顶,四檩月梁,隔扇及梁上有博古彩绘及山川房屋人物故事,剥落严重。门前有门鼓石1对,呈方形,上浮雕博古画,门前有踏跺。垂花门通面阔2.78米,通进深2米,看面墙宽2.4米,占地面积共8平方米。门两侧原有看面墙,现仅存西侧,墙帽为仿木结构,墙上嵌石雕,内容为狮子绣球。为曹家大院二进院门,现主人为曹江元。

另外,昌黎县现存有6眼古水井。

古今的人类生活均离不开水,水井的历史悠久。昌黎地区迄今保留一些相传唐朝或辽金时开凿的一些开采地下水的垂直集水建筑物——井。据2015年统计,全县共保存古井6眼。

源影寺井。昌黎县城旧城区西北隅的源影寺塔西侧。井深有五六丈,终年泉水盈盈,甘甜可口;井口为四方形石砌井台,四周曾砌有石栏相护。源影寺井,当开凿于建塔之前,或是修塔之后。源影寺塔所在寺院,历经多次战乱荒圮失名,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昌黎知县杨于陛在主持重修寺院时,因塔下有井,而“水自有源,塔自有影”,定寺名为“源影寺”,于是塔与井称“源影寺塔”“源影寺井”。井、塔相交,在国内诸多古塔中极为罕见。随着被定为金朝始建的源影寺塔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源影寺井也一同得到有效的保护。如今,源影寺井已成为千年古城昌黎保留的唯一的古井,至今仍间或使用。

朱各庄鱼骨井。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30.7公里处的朱各庄镇朱各庄村中。因井壁青石内嵌有鱼骨化石而得名。民国二十二年(1933)版《昌黎县志》记载:“西朱各庄井旁石上如鱼骨,其色青,鱼骨色白,骨纹、骨节宛然天成,土人因名为鱼骨井。”据实地考查,此青色砌石约二尺,为长方形,砌于古井北壁,距上井口约五六尺;白色鱼骨有头有尾,有梁有棘,镶嵌在青石的中间,宛如X光片。整个鱼骨化石长有尺许,状类鲤鱼。古井在20世纪70年代被废弃,鱼骨石失去下落。

龙翔寺井。位于昌黎县朱各庄镇孙庄村北200米处的龙山小学院内。其地为地处龙山南端低矮丘陵上的龙翔寺遗址所在地,在院落西南部。龙翔寺井开凿于山岗之上,凿穿山石而成,深有七八丈,颇有深不可测之概。井口为方形,边长85厘米。据考查,龙翔寺院内原有古塔可能始建于辽金时期,井也当开凿于同期。古井迄今使用,并加水泥盖板保护。

玉液泉井。位于昌黎城北偏西5公里处的西五峰山半山腰古庙台上。其地先后建有圆通寺和韩文公祠。玉液泉井在祠宇背后所依的峭壁根处,居于峭壁东部的一道高坎之上。峭壁根处原有3眼泉井,分别坐落在西、中、东部的峭壁底部。对这3眼泉井,1913年秋到五峰山韩文公祠山居的李大钊在写《游碣石山杂记》时有详细记述:“盖闻祠后故有三泉,今仅存其东西二者,中泉正与祠宇相值,巍石壁立,有小泉突出石隙,可一尺。尤侗题壁诗云:‘五峰青不断,引入白云中。春后山崖雪,秋空海上风。三钩菩提井(祠后有泉三口),一尺大夫松(石隙迸松长仅尺许,寺僧云已数十年矣)。怪石排如笔,森严拱巨公。’而范氏诗中亦有‘三泉涓涓清且涟’之句,则松与泉已久供诗人吟咏之资。泉水自石罅流贯入口,浸润松根,收天然灌溉之利。厥后泉忽涸而松亦随枯,工人伐木,辄加雕斲成龙形,置案上,为存一故迹也。”五峰山韩文公祠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塌毁后,西井湮没,东井尚存。其井口为石砌,深不足丈,却常年玉液满盈,泉水甘甜喜人;在井的上方壁面,镌有“玉液泉”3字。1987年7月,五峰山韩文公祠重修一新,玉液泉井继续使用。如今,为便于看守祠堂者饮用,井口用水泥封住,在井中连接有水管,泉水变成“自来水”。

大峪沟井。位于昌黎城北偏西3.5公里处的杏树园大峪沟村,在止园别墅遗址西偏南的沟谷之中。大峪沟井,当为乐亭县著名学者史梦兰于清同治二年(1863)春在大峪沟购置山场,修建止园别墅时所开凿,以供止园别墅日常饮用。其井台用条形花岗石垒就,平平展展,古色古香。其井并不深,水得山泉浸润,却常丰盈。每到丰水时节,井水几乎漫出,逼近井口;而涸水时,井水也取之不竭。史梦兰号“香崖”,此井堪称“香崖井”。

燕山路古井。位于昌黎县县城燕山路中段路东,原鼓楼北偏东的近处。此井南北2米、东西3米,面积为6平方米。井口形状为六角形,直径1.6米,由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1998年秋,昌黎县城在燕山路的前身——鼓楼北街等街道旧城改造时,拆除旧居民房,发现这眼被掩藏已久的六壁古井。经组织有关专家鉴定,古井为辽金时期所遗,封盖年代失查。经修改旧城改造的建筑计划,井口加盖特厚铁板实行保护。

昌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在碣石文化和渤海文化的双重滋养之下,几千年来,昌黎人民创造的文化,如灿烂星汉。这些文化,以其厚重典雅、开放包容、勤劳勇敢、创新拼搏、浪漫时尚的内涵特质,深烙在1212平方公里土地上,成为56万昌黎人民的精神之根。下面,我们在了解了昌黎县历史沿革之后,将分门别类的讲述昌黎几大文化构成。(完)

文图:肖沛昀

编辑:占超

Hash:04507265fc42d83e9820d2ec142e226d9fb03905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昌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