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红螺寺

红螺红螺寺景区位于北京怀柔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景区总面积800公顷,国家AAAA级旅游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

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的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的画卷。红螺寺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寺周围各种树木有600多种,植物种类60多个,林内生活繁衍着多种鸟类和野生小动物。据林业部门测算,红螺寺辖区内有各种树木百万余株,林木覆盖率90%以上。寺东的松林浴园生长着1000多亩茂盛的古松林树,百年以上的古树就逾万株,是北京市重要的古树群之一。

历史

红螺寺的开山鼻祖佛图澄,是以“神异”著称的第一个僧人。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一位精通咒术、了悟禅机,能洞察过去预知未来神通广大的高僧。西晋末年,佛图澄由于感梦来寻找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二十余年无果。东晋咸康四年他跟随后赵石勒、石虎北征段辽来到渔阳城(现怀柔地区),发现红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下有佛祖成道时“触地印”瑞像,此山暗契圣教,瑞显佛仪,恰合他感梦之境,于当年创建此寺,起名“大明寺”,即现在的红螺寺。

“红螺寺”乃是明正统年间“护国资福禅寺”的俗称,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流传到现在,故事有几个版本,不过是说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来到这里,化成两个巨大的红螺栖身红螺湖。不同版本在于两个仙女下界原因的区别:贪恋人间风景、爱慕人间感情或者肩负拯救黎民于水火的重任。红螺寺的原名被人们遗忘了,反倒是这个带着风情故事的俗名被佛界与人界共同接受,或许这也暗示着红螺寺一度会成为一片绚烂红尘,陷进无尽的人间烟火中去。

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根据《中庸·哀公问政》中“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寓意,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实行“怀柔政策”,使其归附自己,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将“以战为主”改为“以和为主”的政策。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唐皇朝拨款,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希望红螺寺能为皇室社稷降祥赐福,以求国泰民安,民族和谐,天下统一。

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将当时皇室最权威的大圣安寺住持高僧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主持,以示金朝皇恩浩荡,金皇统治如佛之慈悲。佛觉禅师在红螺寺讲学多年,法席盛大。

在元代成吉思汗时期,为保护红螺寺,以法典《大扎撒》为依据,发布镌刻“榜示碑”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榜示碑”概述了红螺寺本系皇家寺院,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对本寺非理搔扰,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不得侵占、砍伐。

元代的云山禅师是主持皇室祠庙大圣安寺的高僧,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请教,云山当时还领有荣禄大夫大司空的官衔,是皇上的政治顾问,常解答皇帝对有关时政的咨询。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皇上恩准云山大师归老红螺寺。云山大师到红螺寺后用累朝所赐金银珍宝,又向社会募集部分银两,再次修缮了红螺寺。

因为红螺寺是北方佛教的发祥地,是十方常住寺,同时还是云游僧人学习进修佛学知识的寺院,使得来这里学习的僧人非常多,所以在红螺寺西侧的甘涧峪沟内建有寺庙群,号称“二十四庙七十二庵”,都是红螺寺所管辖的下院。

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出资重修了红螺寺。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在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公元1626年)赐红螺寺一口“天启大铜钟”,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大铜钟上镌刻皇帝敕赐的钟铭为:

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保大清江山永固,朝拜红螺寺后亲笔题匾《大光明藏》并挂于大雄宝殿。后匾额随大殿拆毁而遗失。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圣驾红螺寺降香,在寺前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竹下作》:“……六百一十有三杆,特令中官记其数……”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 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

清嘉庆年间,际醒大师在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弘扬佛法,救世度人。大师苦心经营勤俭持寺,募置大量土地为永久之计,创造并实行了“福田制”这一善举。当时红螺寺共拥有约360顷的田地,把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给农民耕种,红螺寺用收取的廉价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余的均用于为百姓做善事。在实行“福田制”之外,还在寺内设“舍粥场”赈济孤贫;每年腊月二十五为附近穷苦百姓送包饺子的白面;开设药房炮制观音普济丹,舍药救人。“舍粥、关面、施药”三件善事也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下来。红螺寺“福田制”和“三善事”等善举的实施,维护了一方平安,造福了一方百姓。

清末慈禧太后也曾朝拜过红螺寺,对红螺寺神奇的“竹林”、“古银杏”和大殿后的“藤缠松”景观赞不绝口。在寺南的青龙山观看寺庙全景时,发现红螺寺群山环抱、藏风聚气、祥云笼罩,是一处风水宝地。慈禧太后许愿希望香火旺盛的红螺寺能保佑大清江山,并重赏了红螺寺。慈禧写了“福”、“寿”两个大字,挂于寺院东跨院的客堂,回宫后不久又差人送来了“四扇玉屏风”、“九曲莲花灯”两件重宝,玉屏风摆在了客厅里,莲花灯挂于大雄宝殿内正中的释迦牟尼像前。

解放后红螺寺一度被易为学校,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经等尽数丢失,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红螺寺景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逐步修复修缮了殿堂、罗汉园、观音寺等,开辟了旅游线路,大量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不断增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同时还投巨资在红螺山西侧复建了“山西庵”、“三皇庙”、“朝阳寺”、“天溪庵”、“圣泉山观音寺”等五处红螺寺下院,并融入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使红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补充和延伸,“佛、儒、道”三教合一形成了红螺山红螺寺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内涵。

建筑布局

古寺占地百亩,分五处庭院,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

红螺三绝景:雌雄银杏、御竹林、紫藤寄松

雌雄银杏

在雄宝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东边的雌树清秀矮小些,西边的雄树高大粗壮,这棵雄的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象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夫妻树

有句俗语说:“独木难成林”,而红螺寺中的雄银杏树却有“独木成林”之势,因为它从根部长出了十个笔直笔直向上发展的枝干,而且这十个支干又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当地人相传,每换一个朝代,这棵雄银杏树就从根部长出一个新的支干,现在是十个支干和一个主干。这两棵银杏树春天是古树吐新芽,夏天则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到了秋天,金黄色银杏叶把大雄宝殿衬托得辉煌壮观,惹人驻足留连。银杏树是孑遗植物,我国特有的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树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所以雌雄银杏被称为“红螺三绝景”之一。

御竹林

山门前的这片竹林为元代云山禅师所栽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怀柔县志》记载:清康熙32年(公元1694年)圣驾红螺寺降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御竹林”。在竹林西北角还有一个照原样恢复的“观竹亭”,当年清康熙帝就曾在原亭内设御座赏竹。红螺寺竹林四季常青长势茂盛,有竹约百万株,被称为“红螺三绝景”之一。

我国竹的种类繁多,约250余种,红螺寺的竹子为黄槽京竹,俗称玉镶金(竹子整体为绿色,沟槽为黄色,称玉镶金,反之称金镶玉)。竹是禾木科多年生植物,中空有节常绿,古人将竹子人格化比喻为“君子”,正所谓“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红螺寺这片北方四季常绿的竹林已成为景区的一大雅景。

紫藤寄松

在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是“红螺三绝景”之一的紫藤寄松。这景是一棵平顶松和两口藤萝构成,这棵平顶松高约6米,枝分九杈,把它有力的臂膀平行的伸向了四面八方,而两棵碗口粗的藤萝又如龙盘玉柱一样爬满了整个枝头,为这棵松树增添了媚妩之感,而且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遮荫面积近300平米。

每年5月初,满架的藤萝花就象一串串的紫玛瑙坠满整个枝头,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整个寺院。古时候每年花季,本寺的住持,就会邀请京城附近寺院的住持长老、名人雅士来红螺寺,坐在树下赏花论道。

元代《红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微风夜听金锒铛,诸天卫法藤萝旁”,此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俗话说:“藤缠松,松难生”,而红螺寺中的松藤却和睦相处了800多年,藤不离松,松不辞藤,相亲如初,所以它被称为“红螺寺三绝景”之一。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汉传佛教寺院的正殿,又称大殿,通常供奉三身佛或三世佛。红螺寺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横三世佛。横三世佛从空间上分别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在大殿里供奉的位置也是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大雄宝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释迦牟尼像后供奉的是海岛观音,观音左侧是善财童子,右侧是龙女,还是男左女右。此外,有趣的是还有唐僧师徒四人也出现在观音旁边的塑像群里。

牌楼

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

三圣殿

从左至右分别是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

阿弥陀佛做两手相托状,以接引众生。在佛教中,阿弥陀佛的佛号是皈依(阿)-无量(弥陀)-觉者(佛),连起来就是皈依、供奉无量觉者。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观音主“悲”,表示下化众生,势至主“智”,表示上求菩提,两位菩萨协助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众生,合称为“西方三圣”。三圣殿内两边墙上画的是佛教二十诸天护法像,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和韦驮菩萨均在其列。

达摩殿祖师殿

三圣殿的西面是达摩殿,达摩是禅宗祖师,出现在净土宗的寺院里,可能正是我国大乘佛教各教派殊途同源的佐证吧。

伽蓝殿

伽蓝殿供奉的是护法伽蓝神,伽蓝指僧院,护法伽蓝就是护卫寺院的神。红螺寺供奉的护法伽蓝是武圣关公。

伽蓝殿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佛教伽蓝神的代表形象。「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我们见到的伽篮菩萨像穿圆领宽大之深绿袍,胸前加挂一盔甲,展现出华丽富丽之气。除了腹前和膝部有飞龙纹外,还有散布袍身的云纹,及袖边、衣摆的花瓣纹,以红和橙色装饰。加有一层外袍。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

经文引述

《法苑珠林》卷五二:“护法伽蓝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叹妙,五名叹美,六名摩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九名妙叹,十名梵响,十一名摩妙,十二名佛听,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视。”

《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

红螺湖

红螺湖景色优美,湖水荡漾,绿树成荫,山水相依,百鸟争鸣,湖中半岛绿荫簇佣着“红螺仙女”巨型雕像,“红螺仙女”手捧宝珠阿娜多姿印影在湖水中,更增添了红螺湖的几分美丽。红螺湖面积1200亩,其中水面1000亩,陆地200亩。

红螺山

红螺寺背靠红螺山,双峰并立,东峰海拔811.90米,西峰海拔812.9米。因其雄伟高大和位置突出,自古就是京北地区重要的地理标志性名山。红螺山的形象,还是一座天然的佛成道相。山顶是展翅飞翔的大鹏金翅鸟。东西双峰是双翅,双峰之间尖锐的小山峰是鸟喙。双峰下面的山体是结跏跌坐佛身。山中下部,五道弯曲的山脊恰似一只巨手,指向山麓曾出双红螺的珍珠泉。这只巨手,是佛祖所施成道印。红螺山映现的佛祖成道相,自古就经高僧指认,为无数信仰者顶礼膜拜。开发10多年来;红螺寺景区持续投资进行山上旅游景观和旅游设施建设,在山腰处重建观音寺,栽植培育大片红叶、梅林,修筑登山步道直通双峰的东顶,步道长度约8公里。并在步道沿线的视野开阔处修建两组供游客观景及休息的亭廊,以满足游客登高望远、爬山野游的需要。

红螺塔

红螺双塔全部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这座覆钵式双塔的基座,建在一个长方形的塔台上,塔身正面雕有龛门,龛内刻有“红螺塔”三个大字。塔身上方雕有十五层相轮,刹顶为宝珠。据清康熙年间《怀柔县志》记载:“山下有泉名红螺泉。中有二螺大如斗,夕吐光焰,山色为之殷红……天时两红螺死,寺僧为双浮屠之建双塔,从此红螺山得名,寺院也从此得名红螺寺。”

千手观音殿

据《千手千眼大悲心经》讯载,观世音在过去修行时,因听千光王静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生大慈悲心,想到尘世间众生灾难深重,难以解脱,便发愿要具足千手千眼,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因其誓愿功德无量,所以立即就得到了这种身相。千手表示遍护人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千手千眼”,寓意大慈大悲、法力无边。大慈即给一切众生以快乐;大悲,即拨除一切众生苦厄。总之,千手千眼观世音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表现。如果有情众生供养他,则被认为可得到消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种成就法,从而显示了她无比广大的慈悲之心。

山门殿

山门上书“护国资福禅寺”,是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亲征被擒之前)亲笔所书。红螺寺的山门一大两小,也称为“三门”(空门,无相,无作)。

五百罗汉园

五百罗汉园坐落在寺东千亩松林中,占地20公顷。500尊罗汉像是由青石材质真人比例雕刻而成,并以高5米的汉白玉石佛为中心分10组分布排列,他们或坐或立,相貌神态各异,形成了一组大型佛教艺术雕塑群。

天王殿

天王殿正中前座供奉弥勒佛(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弥勒菩萨,即将要成佛。准佛?!哈哈),背后供奉韦驮,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韦驮与四大天王都是佛教二十诸天护法神。

四大天王分别为:

东方持国天王(东北角)——他能护持国土,所持琵琶代表责任、秩序、和谐。主调。

南方增长天王(东南角)——他能使人善根增长,所持宝剑代表勇猛、开拓、精进。主风。

西方广目天王(西南角)——他能净天眼观察保护人民,所持龙代表机敏、观察。主顺。

北方多闻天王(西北角)——他能以大福德保护人民并了解四方事,为四天王中神力最大。所持宝伞代表和平、清净、辟除烦恼。主雨。

在藏传佛教中,广目右手托一佛塔;多闻左手神鼠右手幢幡,这种形象可以再藏传佛教寺院中见到,如拉卜楞寺等。

红螺寺中的韦驮塑像为双手合十,金刚杵横在腕上,表示加纳,云游僧人可以免费吃住。如果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那就意味着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

祖师殿

际醒祖师(1741—1810)

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二十三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楞严、金刚诸经。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祖师专以净土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世人称之为:“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十二月十七日,“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供奉七日,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于普同塔内。” 一九九三年四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塔。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从此,红螺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于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印光大师(1861—1940)

俗姓赵,陕西合阳人,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大师“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后于21岁时出家,勤习功课,功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及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87年),印光闻听红螺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于是不辞劳苦从湖北竹溪莲花寺来红螺寺参学悟道。他如饥似渴地攻读际醒传授的遗经,立大志一心念佛。六年后净业大进,后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再后又至报恩寺,开始对众开示,并设净土道场,为此,世上留下了:“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印光大师被誉为“民国第一尊宿”,列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文章来源于旅游日志官方网站:www.lvyourizhi.com

旅游日志,旅游出行参考平台,您身边的景点百科!

旅游日志QQ群: 466764812

Hash:685c13c77783bec54467551add7765a78401a808

声明:此文由 旅游日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