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

1、古邗沟遗迹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城北螺丝湾桥至黄金坝。又称邗江、邗溟沟、中淡水春秋末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邗城下开凿,以沟通江淮,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古运河最早的一段。今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向一段为古邗沟遗迹,长约1450米,宽50-60米,两侧淤积层约20-25米,当中沟床现为10米左右。中段有“邗沟桥”跨水上,桥南原有大王庙。

2、茱萸湾古闸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湾头镇。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重建。两岸尚存石岸长200米,青石砌成,每块青石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东西两岸建有砖砌券门,券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闸区有老街一条,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闸南岸存有传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扣马石。可与茱萸湾公园形成旅游线。

3、汪中墓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城北上方寺叶家桥。汪中(1745-1794),清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江都(今扬州)人,字容圃。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在汉学上被誉为“通儒”,“扬州学派”杰出代表之一,著有《广陵通典》、《述学》内外篇等。原墓遭破坏,1984年修复。墓前有砖铺墓道,正中有粉墙黛瓦牌坊一座,上嵌“汪中墓”石额。后为墓台,台上墓冢高约二米,前立墓碑,刻隶书“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八字,为清书法家伊秉绶所题。墓区植有松柏。

4、莲溪墓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明寺内。莲溪,即真然和尚,晚清画家,兴化人,长住扬州。因曾住黄山,号黄山樵子,擅山水人物、花鸟兰竹。光绪十年(1884年)卒葬于此。墓在大明寺墙外树丛中,封土已塌,冢前有青石墓碑,上刻隶书“清故莲公墓”,下款为“光绪甲申葬”。

5、厂盐会馆

淮南厂盐会馆位于扬州市区新大原巷62号,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前后六进,占地面积954平方米,建筑面积448平方米。大门南向,砖雕门楼面阔2.98米,檐高3.8米,上雕莲花、莲瓣、卷草等;第一进门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五檩4.8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二进为仪门门房,面阔三间披房,仪门为水磨砖门楼,面阔3.02米,通高3.8米,雕福、禄、寿三星图案。第三进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七檩8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四进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七檩7.1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五进为上下两层楼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七檩6.8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六进面阔三间11米,进深五檩4.3米,小瓦屋面、硬山顶。建筑西部花园已毁,为居民搭建房屋。 扬州盐商分场商、运商、食商三类,分别从事产盐、运盐、销盐业务。

6、浙绍会馆

浙绍会馆位于达士巷54号,清代建筑,占地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南向,仪门西向,门房为三间披房,仪门后为第二进正厅,正厅坐东朝西,面阔三楹13米,进深八檩10.3米,硬山顶,构架取材杉木,抬梁式造型,厅前有卷棚,取材柏木,整体厅堂构筑规整,挺拔宽阔,古朴庄重,体现扬州本地构筑特征和清中期特征形式。厅南北还有附属用房数间。为淅江绍兴商贾来扬聚会议事、联络乡谊、族人、憩息的场所。

7、四岸公所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广陵中心小学内。四岸公所为湘、鄂、赣、皖四省盐务协调机构,楠木厅坐北朝南,楠木梁架,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带卷棚,大结构未动,装修已改。另丁家湾临街存四岸公所水磨砖雕门楼一座,两边有吊脚箩底砖八字墙,顶部盖瓦破损,砖雕纹饰“文革“期间用石灰涂抹覆盖。可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进行修缮,与小盘谷二分明月楼等文物景点连结成片。

8、湖北会馆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174号之二。原系湖北会馆大厅,坐北朝南,硬山顶,全部楠木结构,用材考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卷棚,柱础、雀替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可结合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与东侧汪姓盐商住宅相连成文物景点。

9、盐运司衙署门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国庆北路。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门厅。坐西朝东,悬山结构盖筒瓦,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门厅两侧筑有八字墙,门前有石狮一对,保存完好。2001年已整修,作为东圈门片历史文化街区的西入口景点。

10、甘泉县衙署门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甘泉路194号。县衙仪门,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檐下有斗拱,门前两侧为八字墙。保存基本完好。为老城区仅存的县衙建筑,东南与匏庐相邻。

11、刘文淇、刘师培故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东圈门14号。刘文淇(1789-1854),仪征人,字孟瞻,清代训诂学家。故居名“青溪旧屋”,亦称“刘氏书屋”,系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小青瓦平房。刘氏世代居此。入门为一院落。第一进厅房面阔三间,西南有小轩,原额为“兰榭”,为刘文淇之曾孙刘师培少时读书处;第二进三间两厢一套间,1945年改建过;第三进三间两厢。西部原有花园,筑有方亭书屋,1950年倒塌。故居大部为刘氏后裔居住。1992年10月,前进厅房和山轩毁于火,已按原格局重建为平房。为东圈门片历史文化街区内重要的名人故居。

12、小金山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瘦西湖内。原名长春岭,四面环水,与徐园隔水相望。岭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山顶筑有风亭,可鸟瞰瘦西湖景色。山腰有观音阁、寒竹风松亭;山南有小桂花厅、棋室等;东南沿水边筑有月观、琴室;西北临水有湖上草堂、绿荫馆、吹台等,是瘦西湖中重要景点之一,保存完好。

13、冶春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天宁寺西侧河边。原为冶春花社故址,南临护城河,北依丘阜。大门东向,入门沿河筑平房14间,偏西有水榭两座,苇草盖歇山顶,是为“水绘阁”,阁西有弧形长廊接西南“香影廊”,临水有草顶水榭,隔岸远眺,颇有村野之美。园西为庭院一组,有“餐英别墅”、“问月山房”等建筑。内设茶社,河南岸有“小苎萝村”景点。90年代初“餐英别墅”、“问月山房”已拆改为广场,园北增建了新楼。地处乾隆水上游览线上,建议增加景点说明牌,让游客品尝扬州美食的同时,欣赏到园林的古意。

14、刘庄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72号。初名“陇西后圃”,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十一年(1922年)归盐商刘氏,修筑后改今名,占地6160平方米。大门南向,园在住宅以北,以院落分隔。园入口有月洞门,上额“余园半亩”,有南向厅屋三间,厅后有院,厅西有廊通院西半亭,西南墙下筑湖石花坛,植有白皮松等花木。东院内,北有楼阁临虚,贴墙叠山,南有水池,上叠湖石假山一组。后院荒芜,院墙上尚残存明王秉錞刻《泼墨斋法帖》石刻数方。园南部住宅东西三轴,前后各四进,保存有楠木厅。

15、八咏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流芳巷29号。园在住宅之西,分南北两部。南部亭林已毁。现存建筑两进,其余已毁。

16、平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723所内。盐商周静臣所建,占地3447平方米,大门南向,系砖刻门楼。园在住宅西偏,园门东向,上有楷书“平园”石额,园内以花墙分隔为南北两院落,花墙正中开月门,上有石额,南题“惕息”,北题“小苑风和”;南院中有三百年广玉兰两株,北院中有南向花厅五间,厅内置楠木格扇,装修精致。厅南沿墙叠有湖石假山。

17、珍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原为“兴善庵”,民国初年改筑为园。园东南有临水小轩,轩旁有湖石假山一座,中有曲洞,上有盘道,山下水池环绕;西有漏窗回廊,向北折西通四方亭,有一园门通连东廊。园北原有楼屋已拆改。

18、小圃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夹剪桥10号。为清同治间户部主事陈象衡建。宅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轴,前后各二进,占地约650平方米。东侧大厅及住宅楼皆为三间两厢,厅西有门通花厅,花厅面阔三间,西侧有廊,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厅内置雕花罩格。厅西侧有套房、天井,壁上嵌“陈象衡墓志铭”石刻二方。厅后为明三暗五住宅,厅南园林部分,破坏严重。

19、棣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26号723所内。始建于明,清初增建,道光间始称棣园。光绪初为湖南会馆所有。现存观戏厅、蝴蝶厅等建筑。观戏厅坐北朝南,歇山顶,楠木结构,方木作,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山尖有精美砖雕。此园破坏严重,然规模尚在。园内原有古戏台,1978年拆除,木构架由博物馆保存。园中水池、假山,被埋入土中。

20、刘氏庭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粉妆巷19号。清代民居,大门东向,占地约1000平方米。宅东北为一庭院,院内有南向花厅三间,厅两侧为廊。院内残存若干湖石,院墙东南两面有水磨砖漏窗。宅东南书斋三间,前有抄手廊环抱,其格扇、挂落、装修保存尚好。宅西部有大厅、二厅、住宅楼计三进。现用作居民住宅。

21、壶园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东圈门22号。原系清代盐商宅园,后为寓居扬州的江西吉安知府何廉舫家园。宅东为花园,原有假山、亭台、曲桥、水池,间植花木,今已毁坏,北部尚存广玉兰一株。西部住宅现存大厅、住宅两进。

22、朱氏园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南柳巷38号。房主清代朱氏,开药草行。大门面西,门楼已毁。南为住宅,北为花园。住宅前后四进,三、四进已改建。花园已毁,今存残石。现用作居民住宅,保存一般。

23、诸姓盐商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国庆北路342-346号。建于清代,为盐商诸春山、诸坤山兄弟住宅。坐北朝南,占地746平方米。过门堂中轴有仪门,入门为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内置竹雕罩格,装修精美,厅后有抄手廊,后进住宅为三间两厢,厅与宅东均有套房、客座、书斋,西为下房。

24、贾氏宅(同福祥盐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丁家湾1号。原为盐商贾颂平所开“同福祥盐号”用房。坐西朝东,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大柁梁呈方形,二柁梁呈圆形。现为民居。

25、丁姓盐商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地官第12号。盐商丁荩臣住宅。现存砖雕门楼、大厅、二厅及住宅楼共五进,占地约600平方米。大厅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有卷棚,厅南两侧有廊相接,两山墙外侧嵌有“西岳华山庙碑”石刻6方。

26、马氏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地官第10号。晚清民居,原为马姓所有,后转让给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大秘书长洪兰友。宅坐北朝南,现存西部住宅五进,第一进大厅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皆有卷棚,两侧有廊,后四进住宅皆面阔五间;东有花厅,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

27、方氏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引市街33号。原系晚清探花方尔咸住宅。门楼上部雕凤凰,中雕梅花、荷花菊花牡丹,下雕福、禄、寿三星人物。两边有磨砖砌八字墙,现墙上各开一小门,图案“文革”中为泥灰覆盖。

28、赵氏庭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赞化宫。原系布商赵海山宅,坐北朝南,东部住宅,西部花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东部厅堂前后共三进,西部宅园内南有书斋三间,北有花厅二进,东侧倚墙有半亭,前进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内置天花,前有卷棚。园内尚存零星山石,整个建筑除部分改建外,保存尚好。

29、南河下118号民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河下118号。清代民居厅房,南向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大小柁梁两端均有卷杀,前有抄手廊环抱,保存基本完好。现机电设备公司用作仓库。地处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内,西侧毗邻廖姓盐商住宅。

30、广陵路250号民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50号。晚清民居厅房,民国年间为国民党中央银行行址。厅坐北朝南,厅前两侧有廊与照厅相接,硬山造,楠木梁架,面阔三间,前有卷棚,梁架保存完好。现为银行使用。

31、广陵路252号民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52号。系晚清时民居,民国年间为国民党交通银行行址。厅坐北朝南,硬山顶,楠木梁柱,前后皆有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南两侧有抄手廊相接,厅北存住宅楼等建筑。现为粮食部门使用。

32、汶河路24号民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汶河路24号。原系住宅厅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楠木梁架,大、小柁梁均系扁作,月梁有彩绘。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

33、杨氏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彩衣街30号。原为晚清广东盐运使杨紫木住宅大门。南向,水磨砖砌。门楼上雕有回纹图案,正中有海棠形镂空人物故事砖雕,两边墙垛上部有镂雕花球(东边一球已损)。门枕毁于1966年。

34、王氏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达士巷12号,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平方米。原为清代烟酒商人王福生住宅,门楼保存较好,面阔3.26米,上有水磨转雕莲花,卷草及鲤鱼图案。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门房三间;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10.2米,进深七檩6.2米,前带廊,后两进皆为三间两厢格局。房屋保存较好,现为古籍书店仓库。

35、张联桂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18号、木香巷5号。原为张姓盐商住宅大厅,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原由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用,现用作宿舍。

36、徐氏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88号。清代建筑,楼坐北朝南,硬山顶,上下二层,楠木梁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楼南东西两侧有楼廊相接。底层天花及楼栏杆均系楠木构筑。现作宿舍。

37、新仓巷62号民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新仓巷社区新仓巷62号,系清代朱姓盐商住宅。该民居占地面积559平方米,建筑面积422.78平方米,大门南向,为简易八字磨砖门楼。连门房前后四进,硬山顶。第一进面北,面阔三楹9.3米,进深五檩3.6米;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楹9.3米,进深七檩米7.1米,前面及左右三面围以抄手廊,仪门为磨砖对缝门楼,在其东侧原有砖雕福祠,祠门上部为小砖磨制的筒瓦屋檐,中部为菱形图案,下部为变形凤凰图案。厅后有腰门与后两进各三间两厢串通。第三、四进均为三间两厢,大小相若,面阔三楹9.3米,进深七檩6.1米。住宅东面为火巷,并有八角门与巷东花园与花厅、附房等相连接。该住宅最后一进及东厢房为朱氏后裔居住使用,其余为民居居住使用权的公房。

38、盐宗庙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康山街20号。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奉旨而建,祀清大臣、湘军首领曾国藩。建筑有门厅、照厅、大厅,占地约330平方米。大厅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保存基本完好。

39、城隍庙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堡城中心小学。庙址为唐衙城所在。现存大殿系清光绪间(1875-1908年)重建,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九檩。装修已改,1985年维修。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景点。

40、董子祠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北柳巷99号。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祀西汉江都相董仲舒(前197-前104)。咸丰三年(1853年)兵火未毁,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大殿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前有卷棚,楠木柁梁。殿内东壁嵌有《重修董子祠记》石碑。现为小学使用,为秦淮河游览线上的文物景点。

41、文公祠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119号。祀清代大学士文煜,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大门朝东,有门堂。建筑南向,有享堂、过亭、祠堂及偏房等。占地约1360平方米。祠堂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脊檩高8米,梁架有雕饰,斗拱完好。明间前有廊接过亭,亭内有八角藻井及彩绘。年久失修,装修已改。现用作塑料厂生产车间。

42、观音山禅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蜀冈东峰。明洪武间(1368-1398)建寺,名“功德山”,后改为“观音禅寺”。清咸丰毁,同治间复建,后又毁,光绪间修复。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筑高低错落,占地约11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115平方米。有山门殿、韦陀殿、大殿、藏经楼及两厢廊房等。寺西有紫竹林及小庭园,东有“鉴楼”,相传为隋“迷楼”故址。楼后有天池。大殿硬山重檐,面阔五间,进深九檩。殿前有廊殿环抱。两侧有“锡福堂”和“关房”,保存完好。现为宗教活动、游览场所。

43、旌忠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仁丰里。寺址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文选楼故址。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元代至元年间建大殿,明、清均有增修。光绪二十六年建厅五楹,三十年修建山门,民国年间将文选楼升高重建。大殿为楠木梁架,文选楼上藏有大藏经五千余卷,1992年遭火毁。现为宗教活动、游览场所。

44、祗陀林

位于市区引市街84号,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又名祗陀精舍,原为民国初年军阀徐宝山家园。徐宝山被刺后,其二夫人孙阆仙皈依佛门,舍宅为庵,改名祗陀林。庵门朝南,黄墙朱门,嵌“祗陀林”石额。进门天井中置宝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宝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檩8.4米。大殿后为念佛堂,过一天井,为玉佛殿。东侧有祖堂,面南三间。大殿东侧有一院落,院中筑花坛。院东隔以黄墙中开月洞门,正面额“不二法门”,背面额“般若门”。

45、琼花观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原为汉后土祠遗址。宋政和间始称“藩厘观”,观有琼花一株,相传天下无双,欧阳修守郡建“无双亭”,观后有“玉钩洞天”井,明万历建玉皇阁于三清殿后,清乾隆二年增建文昌祠,后观内建筑屡遭破坏,今观已圮。现存琼花台、藩厘观石额、“玉钩洞天”井及部分寺庙建筑。已经房产部门整修对外开放,并迁兴教寺大殿改建为三清殿。

46、万寿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万寿街26号。传始建于宋,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年)改名万寿寺。咸丰毁于兵火,后重修。现存大殿、藏经楼、戒台、两厢廊房等建筑。占地约38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20平方米。大殿歇山重檐,进深九檩,梁柱及斗拱基本完好。戒台单檐硬山,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寺内原有唐经幢,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997年经省文化厅、扬州市政府批准迁至文峰公园东侧复建文峰寺保护。

47、铁佛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城北乡卜杨村佘田组。相传本为五代杨行密故居。杨行密(852-905),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后舍宅为寺,宋建隆间(960-963)寺铸铁佛,更今名。清咸丰三年毁,同治间重修未复旧观。现仅存后殿三间,东部僧房五间,占地约200平方米。后殿单檐硬山顶,进深九檩,1989年维修。殿东壁嵌有《广参和尚行迹》石碑一通。

48、龙衣庵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门外新河湾。旧本草庵,相传因清康熙帝遇雨于此晾衣而得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咸丰圮,后重建。现存建筑前后二进,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后进殿房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两侧为廊房。北有古银杏两株。为古运河南线上的文物景点。

49、永宁宫古戏台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永宁巷23号。系福缘寺下院。大门南向,现存戏台、大殿及寺房数间,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戏台北向,单檐歇山顶,高二层7米,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较残破。为老城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戏台。

50、长生寺阁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跃进桥北古运河东岸。原为长生寺内建筑,又名弥勒阁。平面呈八角形,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高约20米。内部三层,外部两重檐,重檐之间有两层木构腰檐平座。阁顶为铜质葫芦,底层每面各有一拱门,占地约100平方米。2002年已修复,作为古运河游览线的参观景点

51、木兰院石塔、楠木楼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绿岛内。始建于唐开成三年(838年)。原在西门外古木兰院内,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移建于此,清乾隆再修时增建石栏。1964年大修。塔为仿楼阁式,五层六面,通高10.09米,须弥座各面雕有鹿、马、牛等,座上石栏板雕云龙、莲花图案,从雕饰风格看,为明清时遗构。塔身每层转角处雕圆形倚柱。塔顶六角攒尖式,葫芦形塔刹。塔身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一拱门,其余各面各层均有浮雕佛像,共二十四尊。地处文昌中路中心绿岛上,从文物保护的要求出发,应整体抬高塔基。

52、扬州教案旧址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皮市街147-149号。旧址为基督教堂,1868年(同治七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所办,为扬州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此前,有法国传教士于1867年冬在扬设育婴堂,仅半年多即虐死婴儿四十多名,激起民愤。1868年夏,扬州人民张贴揭贴,反对“洋教”,清两江总督曾国藩妥协媚外,将扬州知府撤职,赔偿“损失”,并立碑保护外国教会,是全国影响最早的教案。教案旧址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东向,现存两幢南向二层楼房及水井一口。楼房基本保持原样,后楼面阔五间,前楼面阔三间,两楼间教堂原址已改建为平房。原大门仍在,门前碑已不存,另在两楼前东墙开了便门。现用居民住宅。

53、四望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美食街东端。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明代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葺,1952、1973、1999年再修。太平军守扬州时,曾用此亭了望。亭三层八面,八角攒尖式,通高20.34米,底层有四个拱门,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保护完好。为街心景点。

54、廿四桥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念泗路上。《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之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系单拱砖桥,南北走向,桥宽4.2米,长11.4米。1985年拓宽公路时,桥上路面加宽,但原桥结构未动,仍在路面下。为瘦西湖公园外的一文物古迹。

55、大虹桥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汶河路广场中。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于文津桥上,后毁于火。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建,清代重修。阁三层三重檐,高24.25米,圆顶,上盖筒瓦。阁身系八角形,底层四面有拱门,占地面积160平方米。1952年填汶河筑路,文津桥仍在地下。现为街心文物景点。

56、宋井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所在地原为宋大城内东南隅。该地原为莲花桥,后为莲桥东巷。传住宅为莲花庵故址,井为庵中物。青石井栏,上刻有“皇宋嘉熙肆年庚子至节寿昌沙门 基”字样。1987年开拓琼花路建设莲花街坊时,井原址保护。原井栏由文物部门收藏,按原样复制井栏置井上,井南面街建有井壁,上嵌“宋井”石额;在井北临街增建一观井方亭,形成景点。

57、四眼井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实惠巷23号。又称“胭脂井”。井所在地常府巷为明初名将常遇春(1330-1369)赐第。四眼井,传内常府厨房用井。井上覆盖四块外方内圆井口石,上置四石栏。今井栏已不存,余皆完好,为居民用井。

58、熊成基墓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明寺内。熊成基(1887-1910)中国民主革命战士,一名承基,字味根,江苏甘泉(扬州)人。曾参加光复会,1908年组织安庆起义失败,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宣统二年)在哈尔滨谋杀海军大臣载洵未成,因奸人告密被捕在吉林就义。民国元年(1912年)同盟会员葬其遗体于此。墓在松林中,墓冢原为封土,前立墓碑,楷书“味根熊公墓”。1987年修葺,改为水泥墓冢,重立墓碑,隶书“熊成基烈士之墓”。因大明寺东园扩建,墓地环境亟待整治。

59、扬州烈士墓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蜀冈万松岭。始建于1954年,1997年向北扩建。现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山麓建有石牌坊一座,拾级而上,冈上正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园内建有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纪念馆等纪念性建筑物。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着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革命烈士的照片、遗物等文物、史料,是全市七个县(市、区)革命烈士斗争史料中心陈列馆。

60、王柏龄故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淮海路44号。原国民党执行委员王柏龄所建,占地面积2340平方米,为中西合壁的花园洋房。大门偏东南向(从院西开侧门进出),门廊有木雕。楼在院中,坐北朝南,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坡屋顶。一、二层中间均为宽敞的客厅,下层南面有廊,二层厅外为大阳台,上下两侧均为房间,厅后有走道;北面有楼梯和配套房。楼前为花园,西贴壁构假山和水池,西南角筑有半亭,院偏东有小青瓦屋面长廊,自大门连接楼屋。院中有草坪和古黄杨、广玉兰等花木。现用作安全局招待所。

61、朱良钧烈士故居及墓(故居新增)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黄金坝西北。朱良钧(1910-1926年),1926年北平“三•一八”惨案殉难烈士。原籍扬州,自幼随父去北平就读。1926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反帝示威游行,与刘和珍等烈士同时牺牲。1928年棺柩运回扬州安葬于此。墓地占地20平方米,四周原有砖砌围墙,东向开月洞门。墓冢筑于小平台上,高1米,前立墓碑,上刻隶书“三•一八烈士朱良钧”墓,上款“戊辰年仲冬”,下款“江邑乡人公立”。

62、曹起溍故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东关街338号。曹起溍(1906-1931年),扬州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人,革命烈士。字建虞,曾化名鲁英士、陈君豪,扬州人。1925年由恽代英介绍入党,是扬州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扬州八中支部书记。1928年起,先后任扬州县委书记、城区区委书记和泰县县委书记,后因特务告密被捕,1931年牺牲。故居大门朝南,为四合院传统民居。正屋南向四间七檩;对照北向四间五檩,东西有厢房相连。现对照已不存。1970年修缮时,曾折去正屋南面两架。现用作民居住宅。

63、王少堂故居及墓(墓系新增)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湾子街三多巷10号。王少堂(1889-1968),扬州人,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演说的“武十回”和“宋大回”,已整理成《武松》、《宋江》二书出版。故居系清代传统民居,正宅为四合院,为三间两厢一对照,保存有王少堂使用的家具和有关物品。现为其后裔住用。

64、徐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园位于维扬区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瘦西湖公园内,民国初年,在清代韩园与“桃花坞”旧址上兴建,原系军阀徐宝山的祀祠。徐园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3.9平方米。大门南向,月洞门,上有石额,草书“徐园”二字。园中有荷池,周叠假山,东有小渠与湖水相通。池北有“听鹂馆”、“碑亭”、“春草池塘吟榭”。“听鹂馆”,座北朝南,面阔三楹12.16米,进深五檩5.1米,歇山顶。 “春草池塘吟榭”,座西朝东,面阔三楹11.44米,进深五檩4.38米,歇山顶。池西北有曲廊通“疏峰馆”。“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一对,相传为南朝箫梁(503-557)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65、凫庄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凫庄位于维扬区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瘦西湖公园内法海寺北、五亭桥东南。建于民国十年(1921),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建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占地面积为1003.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2.08平方米。整个建筑环湖而置,东为水榭,座东朝西,为卷棚顶,抬梁式结构面阔6.76米,进深六檩4.6米,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面阔三楹8.8米,,进深4.92米。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筱竹,更叠人高之湖石。现凫庄保存较好,环境幽雅,是瘦西湖公园内重要的景点之一。

66、怡庐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嵇家湾。民国初钱业经纪人黄益之建,扬州叠石名家余继之设计。坐北朝南,大门东向,园分前后两个院落,占地460平方米。入门为一庭院,北面居中有花厅三间,东、南两面有游廊相接。西偏依墙叠宣石假山,上植丛桂。墙中部有门通厅西小院,院中南北两面相对筑有小屋,北额“藏拙”,南额“寄傲”,统称“两宜轩”。其后院有书斋三间。在工人广场建设过程中已整修,可纳入街区或工人广场,让市民或游客参观。

67、邱氏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92号。民国初年染料商邱天一建。现存大厅、二厅及住宅楼计四进。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大厅硬山顶,前带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原西部花园毁于1966年。位于广陵路至南河下盐商住宅群历史文化街区北侧,应加以控制保护。

68、杨氏小筑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风箱巷22号。原系民国地方杨姓绅士宅园,为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所筑。园内以花墙分隔空间,北院有南向书斋二间;南院东叠假山,下凿水池,西南隅筑半亭,向北有短廊与书斋相接。园西现存建筑三进,园后有厅房二进。现用作居民住宅,长期缺乏维修和保养,古建筑保存不好,装修基本已改动。杨氏小筑是小型住宅园林的杰出代表,收入陈从周主编《扬州园林》。

69、赵氏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正谊巷17号。原系银钱业商人住宅。仪门砖雕精致,上部四角雕有莲花,中嵌白矾石雕福、禄、寿三星,中部雕渔、樵、耕、读,下部雕有周文王访贤人物故事,檐下两角有狮子一对。现门楼基本完好,砖雕部分为石灰覆盖。

70、愿生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埂子街146号。民国初,为超度扬州八大盐商之一肖裕丰而建。解放初“唯生阁”被拆,寺内佛像亦通过佛协迁往江西之聚山。现存山门、大殿、藏经楼、后殿、两厢廊房以及明代楠木厅。

扬州的国省级文保单位看这里

Hash:ff034fd8735dfb1801a64913d5f3bfcf951da489

声明:此文由 扬州广陵骑士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