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国教育档案荟萃(1):源自西汉,传承至今,扬州的文化教育故事很好看

扬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教育事业也源远流长。西汉大教育家董仲舒曾任江都相(扬州旧称),他的教育思想,对扬州的教育事业发展有深远影响。清末扬州的仪董学堂(即:以董仲舒为学习榜样)乃至民国期间扬州的“正谊”中、小学,均反映了对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崇尚。

及至隋唐明清各朝,扬州工商业兴盛,商贾如织,教育发达。所属境内建学宫,设官学,并有大量私学兴起。此时,高僧鉴真也在扬州传授佛教经义、医学医术,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扬州境内各州县除去府学、县学和书院外,还有许多以教学童或训蒙为主的义学、社学,以及各种类型的私学和家学,反映了扬州当时教育的繁荣。

清末,西学东渐,扬州又得风气之先,成为新式教育的发源地之一。1869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东关街创办达义小学堂,这是江苏省最早的教会学堂。后来,美国基督教会也先后在扬州办起了一些学堂。

扬州城区的官办学堂,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办起来的。那时的实行中学制和高等小学制。随后,扬州府创办了扬州府中学堂;江都、甘泉两县合办了江甘高等小学堂,并出现了一批私立的学堂,从而形成了近代教育体系的雏形。

扬州的师范学堂,最早的是开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速成师范学堂。两年后又在左卫街梅花书院旧址建立了官办的两淮师范学堂。民国建立后,学堂一律改成学校,扬州出现了像省立第八中学、省立第五师范这样一些蜚声大江南北的中等学校。

据统计,自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扬州城区先后共办过小学35所。其中,公办16所、私办13所、教会办6所;中学9所,其中公办2所、私办3所、教会办4所。另外,先后还办有师范学校3所,商业和护士学校各1所。

学制之初,分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儿童从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 学年。1922年后又实行一直沿用至今的“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抗战前,扬州的教育事业有了新发展。主要表现在:1、学校规模扩大。这期间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有20多个班级,在校生达800多人;江都县中和省实验小学等校也都有10多个班级,学生数都在500人以上。这在当时的扬州教育史上实属空前。2、公办学校的数量增加,私立学校的数量下降。以小学为例,公办学校由原来的16所增加到23所;私立学校由原来的13所,下降至7所。3、独立的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出现。扬州城区在1932年创办了私立的正谊初级职业学校;1933年创办了高等教育性质的国学专修学校;1934年创办了公立的江都生活学校。

至抗战前,扬州城区先后共办过小学36所、中学11所,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在校学生数有了较大增加。民国二十年(1931年),扬州城区的中学生总数达1776人,小学生总数达3781人(以上不包括教会中、小学生数)。

抗战爆发,扬州沦陷。教育事业受到很大摧残。很多学校停办,还有不少学校转移到乡下或外地办学。这期间城区只有小学20多所,中学5所,护士学校1所,其中有不少是汪伪时期新开办的学校。与此同时,扬州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却有了较大发展。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抗日根据地得到较大发展,广大农村和一些偏僻的山区恢复和创办了不少小学校。江都、高邮宝应等县开办的小学,都达到近百所。

抗战胜利后,抗日民主政府接管了扬州城区之内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陆续复课,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扬州解放后,政府将一些私立学校收归公有,同时将一些原在老解放区的学校相继迁进扬州,还新办了一些学校。

到1952年底,扬州城区有高等学校2所、中专学校4所、师范学校1所、普通中学4所、工农速成中学2所、小学51所、幼儿园4所,职工业余学校8所。

在上述这些学校中,小学生总数达15350人,中等学校(包括中专校)学生总数981人,高等学校学生总数762人。

扬州城区已初步成为扬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Hash:b38bb95034a0d02a50890439a78d79ce8cccac35

声明:此文由 扬州大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