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记忆 历史的回响

不灭的记忆 历史的回响

——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之际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 新华社发

2021年9月18日,沈阳

尖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天际,沉闷而有力的钟声敲击着这座古城的记忆——

勿忘九一八!

90年前,山河变色,国土沦丧,中华民族的苦难时刻刻骨铭心。

90年后,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中华民族的复兴脚步不可阻挡。

警报为历史而鸣,钟声为和平而响。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拒绝遗忘、铭记苦难的铮铮誓言,也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郑重宣言。

有一种苦难永世不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弹孔累累的台历石碑将时间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距此不足3公里,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地——北大营。

历史忠实地记录着——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许,日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惊天巨变,国难降临。当时的国民政府竟严令“不抵抗”,七八百人的日军打得北大营7000多名官兵丢盔弃甲,几个小时就占领了北大营、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

“我们突然被一声爆炸声惊醒,随后日本人就打来了。”东北军独立第七旅士兵陈广忠生前无数次讲起这段往事,有时喝了酒,就忍不住流泪,“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平时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被日本人追着打,用刺刀捅,满地都是血,上级还让我们不得还击……”

落后就要挨打,不抵抗会被痛打。日军长驱直入,不到半年光景,远大于日本本土的东北沦丧殆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亡国奴的悲惨遭遇,喊出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心声。

谁来担当民族大义?谁来挽狂澜于既倒?历史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就铺满了沈阳的大街小巷,号召人们起来抗日。

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中国共产党接连派出大批骨干奔赴东北抗战一线。从此,白山黑水间,抗日武装有了“主心骨”,山林密营中,筑起了一道道抗日长城

有一种精神历久弥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从东北抗联到八百壮士,中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义勇军誓词歌》《血盟救国军军歌》《辽宁民众自卫军歌》……经过专家学者的挖掘整理,当年义勇军将士们的一支支战歌,今天的人们得以重新聆听。

“这些战歌虽然旋律各异,词作不同,但都发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声音:起来!”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说。

其中,《血盟救国军军歌》的创作者孙铭武三兄弟,率先拉起队伍,成为辽东地区最早崛起的一支抗日劲旅。

为此,敌人把孙家30多口人作为“反满抗属”追捕,房屋地产全部没收。孙铭武毫无所动:“国破家亡,有产何用。”1932年,孙铭武壮烈牺牲。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这是作为母亲的赵一曼留给孩子的最后念想。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露出母亲特有的柔软。那一年,她只有31岁,儿子7岁。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大决战中,中国军民付出了3500多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杨靖宇殉国时35岁,赵尚志牺牲时34岁,陈翰章牺牲时只有27岁……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鲜花不断,留言常新——这就是电影《八佰》故事发生的地方。

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四个昼夜,抵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让日军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勇气。

“人人抱着为国战死之决心,冲锋时不是剪断铁丝网,而是扑在铁丝网上,以让后来的踏在先冲上来的战友身上越入敌阵……”参加淞沪会战的老兵陈凯荣的回忆令人泪目。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四行仓库前的留言中,有人这样写道: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1938年的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以朴素但激动人心的语言,拨开“亡国论”“速胜论”的迷雾,洞见了胜利的未来。

始终昂扬向上,抱定必胜信念,这就是抗战时的中国共产党。

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所打动,认为“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有一种启迪昭示未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12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这是历史的铁律,这是不变的真理。

正义不会缺席——

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77号,一幢中式小楼古朴庄重。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庭,对包括日军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等36名战犯进行审判。

“面对如山铁证,他们全部认罪伏法。”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副主任宋苗说,这是二战战犯审判史上绝无仅有的。

古城沈阳,经历了屈辱的开始,也见证了胜利的辉煌。“这是历史的必然。”王建学说,人类正义不可战胜。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每到九一八,沈阳全城都会拉响防空警报。鲜为人知的是,这源自一位老工人的建议。

沈阳胶带总厂退休老工人郝松青说:“当亡国奴的经历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时候中国人每天都得面朝东给日本天皇行礼,现在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

1995年,郝松青给人民建议征集办写了一封信,建议用警报的方式,提醒人们九一八是个耻辱不能忘记的日子。中共沈阳市委很快批复了这封信,并于当年组织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次鸣警活动。

20多年来,这项活动从白山黑水扩展到大江南北,已成为铭记历史、拒绝遗忘的一项记忆工程。

“勿忘九一八,就是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对于发动战争的加害方来说,更要反思历史,牢记好战必亡的历史教训。

人民万岁——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一柄长约1米的马刀放置在醒目位置——这是杨靖宇将军用过的战刀。

1935年夏,杨靖宇来到辽东外三堡地区,住进了居民蒋国恩家中。日伪军抓住蒋国恩,对他严刑拷打,蒋国恩没吐一个字。后来,杨靖宇将这把刀送给蒋国恩作为纪念。

“抗联打鬼子为了老百姓,老百姓为了抗联命也能豁得出去。”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说,这把刀就是最好的见证。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人民战争的真实写照,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所在。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日之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居安仍要思危,盛世更需警钟——这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据新华社电)

Hash:91da01e899784f040705eb7951fa946d8f880167

声明:此文由 闽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