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鱼鹰表演重现桃花岛,游客们又有眼福了

鱼鹰,学名鸬鹚,民间称为“水老鸭”、“鸟鬼”。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在美丽的湖畔,自古以来渔民便有饲养鱼鹰捕鱼的传统,如今已成为大理旅游文化表演之一。

渔舟唱晚,谱写人鹰不解缘

洱海是为数不多的有鱼鹰生存的湖泊,据考证,洱海的渔民从4000多年前的三星堆文明鼎盛时期就开始驯养鱼鹰,在祥云出土的鱼鹰手杖和浮雕鱼鹰铜棺,充分说明了洱海驯养鱼鹰的悠久历史

千百年来渔民和鱼鹰在洱海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悠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不只有鱼鹰驯养的技巧,更多的渔民与鱼鹰之间的那丝丝点点的情意与陪伴。鱼鹰最长寿命可达40年,其捕鱼的使用时间可达10年以上。

每天清晨,渔民会驾着小船开始了一整天的捕鱼,船上栖息着成群的鱼鹰。渔民将鱼鹰从船上赶下湖后,鱼鹰们一头扎进水里,敏捷地、凶猛地扑向水中,仅仅一会儿功夫,就钻出水面,喉咙里塞满了鱼,停靠在船舷旁,渔民用手拍击它们长长的喉咙,将其喉咙里的鱼射进竹篓中,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工作,待竹篓装满,渔民会把右手握成杯形,向鱼鹰示意收工了,鱼鹰围绕在船边扑腾,等待着渔民的奖励。

2009年10月,洱海鱼鹰驯养捕鱼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6月17日,大理市政府发出《关于鱼鹰表演旅游经营项目全部迁出洱海湖区范围的通告》,自即日起,一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洱海湖区范围内开展鱼鹰表演旅游经营项目。

取缔原因:

1、法规禁止鱼鹰涉足洱海

2、生态危害大

3、安全隐患多

反对声音:

文化是风景的灵魂,白族文化也是大理旅游的灵魂,而鱼鹰又是白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如果取消了鱼鹰表演,洱海旅游乃至大理旅游都会失色不少。他们非常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把洱海鱼鹰保留下来,让来到大理的游客能够通过鱼鹰表演,了解大理白族文化。

这也为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在续存与保护之间,大理洱海鱼鹰该何去何从?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是非遗传承项目中的传统技艺。‘非物质’作为一种无形的概念,必须通过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鱼鹰表演,是通过表演的方式,把洱海鱼鹰驯养捕鱼传统技艺展示出来,可以促进这个技艺的传承发展。”

鱼鹰表演全部迁出洱海湖区范围,并不意味着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宣传和展示。相反,移出洱海,进入库塘,既保护了洱海,又能继续宣传和展示,是一个好的举措。

桃花岛鱼鹰,落霞与孤鹜齐飞

近日,桃源桃花岛的鱼鹰表演项目渐渐浮现在大众眼前。表演团队来自洱海鱼鹰文化的发源和传承之地—沙村。有别于世代传承的洱海鱼鹰捕鱼生活,桃花岛鱼鹰将这一地域性文化和民俗以表演的形式呈现。

久违鱼鹰捕鱼的游客,自此也可在桃花岛泛舟碧塘,听白家人热情洋溢的捕鱼之歌,看捕鱼小能手如何冲入水塘,绞杀活鱼。

目前鱼鹰表演基地也种植了60多亩的花圃,一路衍生至大丽路。待到花海盛放,相比此间美景已是不言而喻。

岛上有人家,闲来好去处

穿过鱼鹰表演基地外的公路,便是桃花岛。

说起桃花岛,不论是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能致人迷路的那个海中小岛,还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那个被武陵人发现,到后来却再也找不到了的安宁和乐的所在,光是这个“桃花岛”的名字就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郁郁葱葱的桃树,当中一团绿、一团红,地毯似的铺满整个小岛,微风袭来,落英缤纷。

山庄的占地面积大得很,周围都是绿意充满的植物,四面被一条小河流包围,那水不是很深,但清澈得很。。绕过门楼,之间白墙黑瓦林立建筑都是大理传统民居的构造,平视过去,说不出究竟有多少房屋。一楼庭院,推开小门,正面就是一片农耕田野,视野极佳。微波荡漾的流水就在眼前,太阳的光辉已经变得昏黄,远远看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有的好像满满都是诗情画意。

绕着院子当中的石板路行走,这里的格局显然是被主人精心设计过的,许多地方有小池,池中留有小亭子。那些小池有的种着荷花,小小花骨朵儿宛如少女般羞涩将开未开,晶莹透明的雨水在荷叶上晃动,一阵风吹来,荷叶上的雨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流。

要说桃花岛的另一特色,莫过于这里的美食了。辣炒无骨鸡、木瓜酸辣鱼糖醋排骨、爱心洋芋丝、腊肉炒鲜菌等等时鲜蔬菜应有尽有,大快朵颐的同时还可以小酌几杯岛主亲酿的桃花酒、玫瑰酒、葡萄酒

在桃花岛,或凭栏垂钓,或卧醉田间,或闻歌起舞,尽欢不过如此。

什么好玩玩什么|怎么好玩怎么玩

关注微信公众号来大理(laidaliwang),定期发布精品原创,推 荐小众特色、好玩又好吃的目的地。

Hash:be240b2ad6e50c6b7fbab614cba194ffb2a17f1b

声明:此文由 来大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