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宁姓

宁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4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宁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襄公曾孙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姓纂》、《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

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襄公嬴开有一个曾孙,他去世后谥号为“宁”。在其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世代相传宁氏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公族卫成公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姬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

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据史籍《潜夫论》引《世本》记载:“甯氏出自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再有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记载:“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城。”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宁俞后裔宁相、宁渝、宁喜等皆为史籍上卫国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宁戚者,从卫国迁去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居住,也当上齐国的大夫,后来世代为官。

宁氏后人多尊季亹为宁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翁郭里氏,世居宁衮郭罗(今辽宁葫芦岛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o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宁氏、翁氏、郭氏等。

⑵.蒙古族宁佳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nggiya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宁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宁佳氏,满语为Ni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宁氏。

⑵.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汉义“六祖”,即以清六祖的世居地为姓氏,属于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宁氏、刘氏等。

⑶.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以地为氏,后有蒙古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章佳氏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东北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宁氏、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车氏、英氏等。

宁氏,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姓之一,这在朝鲜古籍《李朝实录》中有记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宁为姓。”

第五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宁武图氏,亦称钮图氏,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ot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宁武图氏多冠汉姓为宁氏、钮氏、刘氏、武氏等。

得姓始祖

季亹(宁俞)。

迁徙分布(聚集地)

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三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宁氏最早发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

战国时期,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人(今属河南)宁越。

秦朝时期,有魏人(今河北临漳)宁昌,东阳人(今安徽天长)宁君。

西汉时期,有东平亢父人(今山东济宁)宁寿,南阳穰人(今河南邓州)宁成;东汉时期有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宁季,广汉人(今属四川)宁叔。在两汉时期,宁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氏族人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氏族人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氏族人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氏族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朝,宁氏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氏族人发展呈现新局面。

两宋以后,宁氏族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朝初期,山西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朝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氏族人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氏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氏填四川。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氏族人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氏族人入居台湾,山西之宁氏族人入迁内蒙,陕西之宁氏族人进入甘肃

如今,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为多。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齐国堂。

南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敦睦堂、达孝堂、逵孝堂、笃亲堂、成德堂、善庆堂、宽廉堂、解衣堂等。

历史名人

宁 戚:(生卒年待考),莱国棠邑人(今山东平度门村镇唐田村)。著名春秋初期齐国大夫。早年怀才不得志,曾为人挽车。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扳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他为齐国的上卿。宁戚为大夫后,管理农事,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为齐国的富强和齐桓公的霸业起了重大作用,著有《相牛经》一卷。宁戚仕齐国四十余年,死后葬于胶水之东,其墓称“宁戚冢”,位于今平度市马戈庄镇冢东村。

宁 喜:(公元?~前546年待考),又称宁子、宁氏。谥悼子,宁殖之子。著名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

卫献公三十~三十一年(公元前547~前546)在卫国任卿大夫。

周灵王二十五年(卫献公姬衎三十年,公元前547),逃亡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者悄悄告诉执政上卿宁喜:“苟返,政由宁氏,祭则寡人。”于是,宁喜遂设计谋杀了卫殇公姬秋,迎卫献公返卫国。

后孙林父以其采邑戚(今河南濮阳)反叛,且将宁喜谋杀卫殇公之事诉之于晋国。晋平公姬彪即会合了鲁襄公姬午、宋国大夫向戌、郑国大夫良霄、曹武公姬胜(曹滕),组成联军在澶渊(今河南濮阳)讨伐卫献公,在击败卫军之后抓捕了卫献公、宁喜、北宫等人,遗归晋国看押起来。

后卫献公再次复位,不久,厌恶宁喜恃傲专权,于是在卫献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孙免余之手杀死了宁喜,并将其陈尸于朝。

宁 越:(生卒年待考),中牟人(今河南中牟)。著名战国时期周朝大夫。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三十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十五年,应当有所成就。”果然,他刻苦读书十五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宁 成:(生卒年待考),南阳穰县人(今河南邓县)。著名西汉官吏。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十分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后来宁成辞官回乡经营,居然也大富大贵,家族昌盛。

宁猛力:(公元?~600年待考),僚族(壮族);广南西路钦州人。著名隋朝钦州少数民族首领。宁猛力家世为钦州地区豪门大酋,自恃兵威,割据一方。南朝陈时曾被任命为安州刺史。隋王朝灭南朝陈之后,隋文帝杨广为迅速绥靖地方,下诏钦准袭职。宁猛力以为与陈后主同日而生,貌有贵相,陈亡,理当代为天子,故不愿侍隋,凭险自固。因此,隋文帝遗桂州总管令狐熙前往安抚,以礼相待,特意差人送药为其母医病,以示关怀,致使其心悦诚服,纳土归附。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改安州为钦州,宁猛力继任刺史。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宁猛力欲随前来桂州平乱的员外散骑侍郎何稠入朝参谒,以表效忠。后因病,末能成行,不久就病逝了。

宁长真:(公元?~626年待考),僚族(壮族),亦称宁长贞,宁猛力之子;广南西路钦州人。著名隋唐南平僚渠帅。隋开皇末年(公元600年),宁长真承袭其父任钦州刺史职。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宁长真奉隋朝廷之命率部众南征林邑,因军功获赐上开府仪同三司、钦江县开国公行军总管。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宁长真又奉朝廷之命率数干部众随隋炀帝远征辽东,因军功受封鸿胪卿安抚使。未久升光禄大夫、宁越郡太守。唐朝初期,宁长真以宁越郡地归附唐朝。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升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授宁长真为总管。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升总管府为都督府,宁长真任都督。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宁长真因与唐朝廷有隙,遂起兵反唐。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逝世,由其子承袭。

宁原悌:(公元644~728年),壮族;钦江县人(今广西钦州)。著名唐朝民族史学家。宁原悌是历史上非常著名、最早的壮族史学家。自隋朝至清朝未期的一千三百多年间,据史书记载,广西钦州籍人士考取进士名位的共有十多人,其中第一个进士、并在朝廷做官的人是宁原悌。宁氏家族在当时的钦廉地区为显族,曾祖为廉州刺史,父封谏议大夫。能以中原文化教导蛮夷,开化族民。在南朝梁至唐初的一百多年间,宁氏“五世七刺史”。据史籍记载,宁原悌少年时期在郎济山读书,勤奋刻苦,青年时就显出其不凡的才华。唐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原悌参加进士科考试,殿试便一举成名,与张说、张柬之等名士同举进士,又参加宫廷贤良策试,当时应试者有一千多人,以成绩优异排名第九,朝廷内外为之惊异。武则天时授职校书郎,后累次升迁为谏议大夫。唐景云二年(公元771年),唐睿宗的两个女儿入道,要为她们建立华丽寺观。宁原悌以先朝为鉴,上书力谏,唐睿宗遂接纳了他的意见而停建寺观。在任职期间,宁原悌积极参与国事谏议,其见解深得唐睿宗赏识。

唐玄宗时期,宁原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他胸怀坦荡,秉笔直书。唐玄宗审阅所修史稿时,见其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的事,便晓喻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以为如何?”

宁原悌答曰:“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季友鸩杀叔牙,虽然唐太宗不得已杀掉建成、元吉,这也是他们自取灭亡罢了。”由是得罪了唐玄宗,于唐开元八年“忤旨去官”。

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宁原悌逝世于钦江县原籍,终年六十四岁,葬于钦州大墓山

宁原悌去世时,大唐朝廷嘉其为官正直,乃诏发岭南五府兵给办丧事,葬在大墓山,隆重一时;并立祠于上蒙村,嗣后钦州、灵山皆有宁谏议庙。今县狼济山上有石室,是当年原悌读书的场所。

宁 玉:(生卒年待考),元朝将领。宁玉能拉强弓,力大过人,为朝廷立功而当大官。他虽是武将,但很有修养,谦虚待人,深受赞扬。

宁 正:(公元?~1390年待考),字正卿;寿州人(今安徽寿县)。著名明朝将领。元末,随养父韦德成归附朱元璋,积功授凤翔卫指挥副使。从定中原,入元都,守真定,取陕西,守临洮,驻邠州,从破定西,克河州。有战守功。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河州卫指挥使。数年间,把荒废的河州城邑修建为乐土。兼任宁夏卫事,修筑汉、唐旧渠,灌溉田地数万顷,使兵食充足。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从北征,取全宁四部。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任四川都指挥使。云南初定,与冯诚共守云南,大败思伦发兵。沐英死,授正左都督代镇云南,不久任平羌将军,总制川、陕兵。明洪武二十八(公元1389年)年从讨平洮州番乱,还京。次年(公元1390年)病逝。

宁完我:(公元?~1665年待考),字公甫;辽东辽阳人(今辽宁辽阳)。清朝初期将领。后金天命年间,宁完我投靠后金政权,隶汉军正红旗。在整个后金天聪年间,宁完我在文馆办事,建议设六部,为爱新觉罗·皇太极所采纳。后来因为好赌,结果被免职。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宁完我再次被起用为学士,不久擢弘文院大学士。

宁完我曾三次任会试主考官,还充任了《明史》、《清太宗实录》的总裁官。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授议政大臣,次年却因宁完我争权夺利,竟然排陷陈名夏“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致死,后廷议以年老休退。

宁调元:(1883~1913),字仙霞,别号大一,曾化名林士逸;东富人(今湖南酆陵)。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宁调元幼受业于刘师陶。稍长入渌江书院,从院长吴德襄习训诂、考据。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农历闰5月,入长沙明德学堂第一期速成师范班。受教师黄兴、周震鳞、张继等思想影响,加入黄兴等组织的革命团体“大成会”、“华兴会”。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农历9月,华兴会筹划长沙起义失败后返回醴陵,倡办渌江中学。次年夏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学。参与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斗争,主张全体留日学生回国,以示抗议。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4年)农历1月,与姚宏业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接纳归国学生。不久回醴陵主持渌江中学校务,暗中与洪江会首领李香阁、龚春台联络,从事反对帝制革命活动。夏,加入同盟会。陈天华、姚宏业灵柩运回长沙,与禹之谟等首倡公葬烈士遗骨于岳麓山,遭湖南地方当局和豪劣迫害,逃往上海。农历8月下旬,孙中山西贡到日本途中,船泊吴淞口。宁调元与陈其美、秋瑾等上船见孙中山,共商大计。

后与傅熊湘等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易名《汉帜》),针砭时政,宣传革命;撰文揭露王公贵族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径,批判梁启超“革命可以召瓜分”等谬论;主张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帝制。遭两江总督端方缉捕,再次逃亡日本,任《民抱》干事。

冬,萍浏醴起义爆发,宁调元受孙中山、黄兴委派回上海,与秋瑾、陈其美、杨卓林等商议在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分头发动起义。回到湖南时,萍浏醴起义已经失败,只得折回上海。途径岳州时,被清军水师截捕,押解长沙监禁。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5年)春,委托刘谦、李隆建军联络在湘同盟会员,重建同盟会湖南支部。农历3月,写诗贺《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办。农历10月,在《长沙日报》发表《论开国会之宜缓》,反对立宪派杨度等煽惑湖南学界联名要求“亟开国会”的主张。次年,爱国诗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在上海发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致书宁调元,宁欣然应允,并在狱中撰写《南社序》,主张诗人作品应反映时代,揭露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又致书《民报》编辑章太炎,劝其以团结为重,顾全大局,不要辞去编辑职务,以免内讧,继续办好杂志。在狱中还以“此身一日尚存,即不可一日不致力于学”自勉,自订运动、读书、习字、作文四者为日课,持之以恒。狱中三年,共读书两千余种,作诗填词六百首,是一生中文学创作最旺盛时期,人称“囚徒诗人”。正如诗作“铁锁锒铛带笑看”,庭讯多次,坚贞不屈。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冬,宁调元经各界人士和亲友多方奔走、周旋,由潭延□、龙璋等人联名具结,保释出狱。次年农历2月,应聘为北京《帝国日报》总编辑,刊文抨击时政,宣传革命。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8月抵上海,恰逢武昌起义爆发。改赴湖南,都城谭延凯聘为秘书。

南北议和成,宁调元去上海,参与发起组织“民社”,创办《民声日报》。后回湘奔祖母丧。返回上海时,民社已与统一党等合并为共和党,反对同盟会的倾向更加明显。

民国元年(公元1912)8月,宁调元登报脱离民社和《民声日报》,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总办,对路事严加整治,成绩显著。当时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暴露,宁调元辞去铁路总办职务,由粤至沪、皖、赣,与陈其美、柏文蔚、李烈钧等秘密协商,拟订讨袁计划。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2月,由南昌密电谭延□等,指责袁世凯破坏共和,希望湘人团结一致,与各省协筹对付。宋教仁被刺,宁调元赶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主张武力讨袁。孙中山委任为秘书长。由黄兴派赴武汉,参与策划运动鄂军发难。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6月下旬,黎元洪突然派兵搜查《民国日报》报馆,发现第二次革命有关计划、文告。6月26日,宁调元与熊樾山在汉口德租界宝贵旅馆同时被捕。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以反袁为主旨的:“二次革命”爆发。8月4日,袁世凯下令将宁调元“在鄂就近讯明,按法惩办”。9月25日,宁调元以“内乱罪”被杀害于武昌抱冰堂,终年三十岁。

后归葬醴陵西山。北伐成功后,民国政府下令褒扬,称“先烈士宁调元,赋性英毅,学术湛深,早岁奔走革命,屡濒危难,矢志益坚。癸丑之役,联络长江各省密谋响应,尤著勋勤……”并拨款修墓建亭。于右任撰书碑文,柳亚子与傅熊湘编印《太一遗书》传世。

宁协万:(1881~1946),字楚禅,号邦和;湖南长沙人。近现代史学家、法学家。华兴会会员,中国同盟会会员。

宁协万参加过著名的武昌起义,1912年曾担任中华民国驻葡萄牙公使。

1913~1915年间,多次出访欧、美、日本诸国,著有《西征纪事》、《留英政治谭》、《青年成功策》等书。

1916年黎元洪组阁时担任海军总长。1917年段祺瑞执政期间辞去职务。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国立北平大学教授。并先后著有《国际公法》、《现行国际法》、《最近政治史》、《宁卢讲义录》等书。其中《现行国际法》一书详尽介绍各类国际法规,并有论述,在法学界享有盛誉。

1922年参与了修正宪法活动。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职务,专门编写史料和法学著作。

1946年逝于北平,终年六十六岁。

宁贤文:(1913~1994),湖北大悟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教导大队文书,独立师第三团第一营连文书,红四方面军交通大队排长,四川省委交通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科长,冀南军区教导大队队长,特务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入朝参战。回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参谋长,高级防空学校校长,湖南省公安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

1955年曾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曾经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94年2月8日,宁贤文因病在湖北大悟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宁攸武: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统府”第二局副局长。

宁 静(1972年4月27日~):著名女演员。贵阳市人。获奖:

1994年:第四十二届西班牙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获最佳女演员《炮打双灯》

199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家协会优秀女演员

1996年:上海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明星奖

1996年:第六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女演员《大辫子的诱惑》

1997年: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大辫子的诱惑》

1997年:第二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红河谷》

1998年:第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红河谷》

1999年: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黄河绝恋》

2006年:第十三届春燕奖最佳女主角《孝庄秘史》

2005年:荣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电影演员称号

2009年:荣获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系类最佳女演员

此外,还获得第五届 第六届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

Hash:0c5c3f1f3b37e7b776c27f2eb2be767beac3b78c

声明:此文由 吉林家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