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沧桑西黄岛

西黄岛一隅(2018) 辛戈 摄影

题记:关于西黄岛,我曾在《乳山民间文学》《乳山时讯》《威海晚报》《威海记忆》等报刊和书籍上发表过文章,这次重新补充之后再发表,是因为发现了清代才子清官张崧先贤写西黄岛黄埭砚的诗,诗在清代书籍《牟平遗香集》里。

市文旅局李超局长很重视古籍收集保护工作,组织母爱文化研究会、文物保护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联动,收集乳山相关的古籍文献,进行翻译、整理、刊行。

《牟平遗香集》我这代人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书,一个偶然机会,我从外地淘得牟平学人刘学雷和王岳分别点校的《牟平遗香集》,得知文登图书馆藏有《牟平遗香集》清代手抄本,又急忙托乳山图书馆马述宝馆长从文登求来手抄本扫描件。

文友张高同志从《牟平遗香集》中认真查找出乳山先人,并对乳山先贤的诗词依据刘学雷点校本、王岳点校本、文登图书馆珍藏的清代手抄本三书进行仔细校勘,同时根据清同治《重修宁海州志》、民国《牟平县志》等书籍、资料对明显的错讹之处进行了订正,文友孙继猛、王仁浩、王忠阳同志等协助进行码字输入、寻找佐证资料,大家精诚合作,才有了不久将呈现给广大读者的《<牟平遗香集>中乳山先贤的作品》。

《牟平遗香集》是清代牟平学者宫卜万先贤收集整理的地域诗词集,旨在保护地方文化。入集118人的诗词1352首,为道光之前遗存的历代牟平乡贤的作品。

《牟平遗香集》16卷,1840年(道光二十年)由牟平宫氏四香馆刻印,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处现藏有刻本,当代牟平学人刘学雷、王岳分别对其进行了校点重印。

我们从《牟平遗香集》中撷取12位乳山乡贤(姜房、孙如桂、孙熙、张需讷、张岫、张崧、张启愚、倪德孺、宋克智、宫树德、倪鸿祚、宫树谷)的全部诗词作品154首,另加王岳2013年整理《牟平遗香集》时补录王玉阳的诗词3首、本次点校又补录清光绪四川大邑县志》中张启愚的长诗一首,共13位乳山先贤的诗词158首,拟首发于2021年第1期《母爱文化》上,以期随着杂志的发行传播、入馆档存,增强古籍的安全存世系数。拓展古籍保护渠道,也是秉承宫卜万先哲保存地方文献的初衷。

乳山先贤的这些诗词,有对乳山境内的岠嵎山、黄垒河等自然风光名胜的题颂,有对西黄岛黄埭砚(皇带砚)、紫藤美食等物产的记述,有对卫埠台等海防军事设施的提及,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友情亲情、节气天气、感悟感怀及有趣的动植物的倾情描述,也有作者在任职地或游历地的见闻,这一切,都是我们当下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极其珍贵的文化底蕴。

有则业兴,多则业大。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珍贵文化遗产。

夕阳下的黄岛山

海阳所镇西黄岛村南,有座美丽的黄岛山,集美丽传说、军事要塞、物产地标为一体,使西黄岛村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风光旖旎,人文斐然,引人入胜。

风水传奇 村名来历

西黄岛素有“三旺椅子圈、三宝黄岛山”之说。

黄岛山东部的山脉,形似一把太师椅,人说出官宦、出贵人;椅子圈下方的潮间带上,有三个水汪,人曰“三旺”,主着家业兴旺、身体健康。

所说的汪,就是落潮后仍然有水的地方(类似小潟湖)。

一个名大汪,汪内是泥滩,四周是碎石;

一个名小汪,在大汪的东南面,中心及四周全是沙;

一个名珠砬汪,在大汪的西南面,汪底是石质的,四周全是大礁石。

所说的黄岛山“三宝”:

一为宝砚,即接下来要介绍的皇带砚。

二为宝洞:黄岛山南山脚下有一天然的山洞,据老人讲,在洞内生火,10 千米外的帽山上冒烟。传说为了防止倭寇和海盗的抢劫,先人们把大量的金银珠宝藏在洞里面。此洞以前是鸽子的栖息地,因此又俗称鹁鸽洞。

黄岛山三宝之一 宝洞 于家广 摄影

三为宝树:传说菩萨娘娘宝瓶中的青枝掉下一节,落到鹁鸽洞东的悬崖上端,打那以后,崖缝里有了一棵耐冬树在叠绿吐翠,树龄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西黄岛村参军打仗的人很多,没有在战斗中牺牲的。赵秀章从抗日战争打到抗美援朝,从未负过伤。赵轮章打淮海,衣服湿了嫌冷,在一个炮弹坑里避风。连长过来说:“你快去炊事班锅灶前烤烤。”他刚离开,“呼呼”来了一发炮弹,正好落在那个弹坑里,幸免于难。

在灶前烤了一会,没有草了,他就出去拿草。又一发炮弹打过来,正好落在锅里,他又躲过了一劫。人们认定西黄岛是少有的风水宝地,把当兵人的幸运统统归功于地气好。

西黄岛的村名,源于皇带砚,成于乡政府。黄岛山原名皇带山,是因出产皇带砚而得名。皇带砚是“皇帝出门必带之砚”的意思。因皇带山三面是海,呈半岛状,故又称皇岛山。

1941 年2 月,牟海县成立之后,这里的一些自然村从邻村中划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行政村,叫黄岛村。

为什么叫黄岛而不是皇岛,原因有二:

一是封建时代皇字使用慎重,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载:“黄岛海口,在岛下,久废(指码头)。”用的就是黄字。

二是20 世纪中期的革命人士反感皇帝二字,也是弃皇用黄的原因之一。

1951 年1 月,乳山县一区(相当于现在的海阳所镇)辖11 乡,黄岛为乡。当时的区委机关驻海阳所村,黄岛村在驻地之西,区干部们习惯叫西黄岛,同时也是为了区别驻地之南的南黄岛。

1956 年2 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其村成立时间较短,故又取名新建社。同年,化小乡为大乡,黄岛等小乡撤销,成立海阳所乡。

1958 年9 月,海阳所乡改称海阳所人民公社,同时将黄岛村定名为西黄岛生产大队,村名至此定型。  

奇石趣谈 皇带名砚

黄岛山的奇石品种多,关于奇石的民间传说也很多,但可惜见于史料记载的并不是太多。

乾隆《海阳县志》卷七第七十三页收录县内秀才李杜的《海阳县山川记略》一文,文中记述:“岳姑西为海阳所,与大山所皆大嵩卫旧时护城屯田之区。海阳所西有黄岛,在海中。试金汪石质黝而润,可作砚。围屏石平列如屏,边栏图画宛在,亦奇观也。黄岛西有乳山,孤峙海岸,以形名。”

《海阳县山川记略》记述西黄岛

李杜对黄岛山的砚石、屏风石有所记录,石矿的方位也做了记述。

试金汪,现名珠砬汪,在黄岛山古炮台下。黄岛山沿海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的页岩,才会有一层一层的纹理如画的屏风石出现。

可惜的是,旧时文人墨客不敢轻易地录述街谈巷议,有关皇带砚的一些美丽传说,没有进入李杜的笔下。黄岛山出磨刀石,粗砂细砂都有,闻名遐迩,也被李杜漏记。

《牟平遗香集》载有邑内清代学者张崧题为《马亦默过访赠乳山黄埭石砚》的诗,诗云:“潜璞携来大乳旁,浑坚似比枣心良。三钱呵水真无用,特爱家山海藻香。”

诗下有注:“亦默言,此砚呵之水出,故用杨文公语。”张崧先贤把皇带砚写为黄埭砚(埭:发音带),很可能这是正确的,民间是按“黄埭砚”的谐音演绎出“皇带砚”的说法。

但分析不代表历史真实,究竟哪种写法对?不得而知!

诗的第三句用的是典故,不是说石砚无用,是说呵出的水如果太多的话,多出来的水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一担水仅值三钱。

张崧,泽上村人,病逝于河南滑县知县的任上,著名的才子清官。

皇带山之下是页岩地质结构,只有薄薄的一层矿石能做出上乘的皇带砚。矿石线向深海区延伸,常规方法不能再进行开采。因资源有限,产量极低,自发现之后,这种砚台就是皇家御用品,不准宫外使用。

传说明朝的时候还在开采,朱元璋派重兵把矿区包围起来,采矿工出入要经过严格检查,以防砚台料流入民间。因为这种砚台出门不用带水研墨,到了清朝,几乎成为皇帝外巡的必带之砚。

作者在皇带砚矿址(2007) 于家广 摄影

皇带砚的特点:

一是砚石的颜色,与墨的颜色一样深黑;

二是手把砚台感觉奇凉,夏天口吹之也能有水珠,可直接用水珠研墨;

三是硬度如钻,砚台落地摔不掉角。

我曾在皇带砚矿区的海边捡到两块鹅卵石,有李杜笔下那种“石质黝而润”的特点,颜色奇黑,质感奇细,夏季奇凉。

遗憾的是,黄岛山奇石资源早已枯竭。我只记得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地人驾着马车到西黄岛开采檐立板。先用小推车把石板推到山梁上,然后再装上马车。

我们学生天性友善,乐意助人,多去帮助他们拉车子。

檐立板就是房檐下用于接住屋瓦或屋草的搁板,木板和石板均可,但因木材缺乏,人们就用石板。

明清炮台 兵防重地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载:“黄岛在海阳所西海中。”“海阳县汛把总1 员,协防黄岛海汛,外委1 员,马步兵54 名。”

“黄岛海汛外委,在黄岛炮台。炮台,一在黄岛口,一在丁字口。墩堡,旧大嵩卫墩七堡五,海阳所墩七堡十八,大山寨墩二堡二,乳山寨巡检司墩一堡二,行村寨巡检司墩三。今沿海惟旗杆石一处,陆路惟小纪集一处。”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黄岛炮台

乾隆《海阳县志》载:“文登营分防海阳汛,旧系宁福营汛,康熙三十九年改归本营,把总1 员,外委千总1 员,马兵16 名,步兵64 名。”

光绪《海阳县续志》载:“外委千总1 员,驻黄岛,马步兵16 名,守兵64 名。”

“登州镇标文登营分防海阳汛,旧系宁福营汛,康熙三十九年归本营。外委千总1 员,驻黄岛,马兵8 名,守兵35 名,共马守兵43 名。烟台添设洋枪队500 名,奉调海阳汛马兵2 名,守兵9 名。本汛实存马守兵共32 名。”

“海阳汛,黄岛炮台一座,存子母炮二位、威远炮一位;乳山口炮台一座,存威远炮一位。”

光绪《文登县志》载:“新建炮台5 座,一在祭祀台,一在黄泥沟,一在山岛红,俱光绪十五年建;一在刘公岛,一在黄岛(此黄岛在刘公岛附近),俱光绪十六年建。”

在光绪《海阳县续志》《增修登州府志》里的疆域图上,都清清楚楚地标明了黄岛炮台和乳山口炮台精确位置,黄岛炮台在西黄岛村,在黄岛山的西南坡,距“三宝”均不远;

两志疆域图标注乳山口炮台时写的是旗杆石炮台,旗杆石村在乳山口内,名异物同,是一回事。

西黄岛近海牡蛎养殖区(2018) 辛戈 摄影

从炮台位置上看,这是港口防御,防止敌舰进入乳山口。

欲攻进乳山口的敌舰,首先会遇到黄岛山炮台子母炮的轰击,即使侥幸进入海口,也会被隐蔽在海湾内的旗杆石炮台击沉。

守卫海口的炮台,位置最有讲究,炮位距海口远了不行,太近也不行。实地察看黄岛、旗杆石两处炮台的位置,方知当初选址之科学。

20 世纪中后期,据当地老人口传,南黄岛、小泓村、西黄岛都曾设立过炮台,名字都叫黄岛炮台。三处同名炮台是同时存在,还是经过了迁址换防,老人也说不清楚。

最大可能是随着防守重点的调整,黄岛炮台先在南黄岛上、后迁小泓、再迁西黄岛。

西黄岛一隅(2021)

西黄岛是个半岛,炮台所在的黄岛山,三面环水,一面连陆,骑兵、步兵各种护炮兵种都能发挥出作用。

移防西黄岛的原因,也可能是为了能更好地守卫乳山口,体现出从普通海岸防御向重点防御港口转移的历史轨迹。

然而,前文也提到分析不代表历史真实,还需要从浩繁的历史典籍里查找确切资料。

国家军队不受地方管辖,地方志书对军事的记述往往因资料缺少而语言模糊。乳山沿海明清时曾设炮台的地方不少,可惜多失记。

西黄岛村自古耕地就紧张,民国时期,黄岛山炮台拆除,原址被开垦成梯田。

20 世纪60 年代,在备战备荒历史大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黄岛炮台下挖坑道,坑道刚贯通后,部队就奉命换防撤离了。

2012 年大乳山景区与外地企业合作,在黄岛山上开发房地产项目,现在的黄岛炮台遗址,楼房掩山,人非物非,令人叹息。

建设中的黄岛山 于泳 摄影

物产地标 牡蛎大村

2008 年11 月13 日,国家工商局批准并公布“乳山牡蛎”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枚贝类地标,当时参加展示评比的牡蛎标本,全部出自西黄岛海区。

之前,乳山牡蛎早就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城市的市场,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时任乳山市工商局局长的陈汝忠等人,抓住时机,成功申报。

水产领域有种说法:

乳山为中国江北牡蛎第一县,

海阳所为江北牡蛎第一镇,

西黄岛为江北牡蛎第一村。

当然,物产地标的申报还需要有文化做支撑。

收获牡蛎(2021)

西黄岛在大乳山下,是乳山牡蛎的重要产区之一。西黄岛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蛎比比皆是,其鲜美程度无与伦比。

外国人说牡蛎是“海中的牛奶”,乳山人说牡蛎是“圣母的乳汁”。

传说三圣母卧身挡狂浪救百姓的时候,把乳汁滴沥到海边礁石上变成牡蛎,让人们在遇到饥荒时用乳汁的衍生品为食。

传说是现实中的反映。

20 世纪60 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中,西黄岛村没有一人因营养不良而病逝,后来人们才弄明白了,这是煮野菜加入了牡蛎肉的神奇效果。

收获牡蛎 (2021)

牡蛎养殖的兴起,使之成为乳山市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现多采取筏式水面养殖法、滩涂人工造礁潮间带养殖法。

最值得一提的是筏式水面养殖法,其养殖区域,西至乳山口、东至浪暖口,乳山河与黄垒河奔流入海,带进了大量天然饵料,非常适合牡蛎筏式养殖。浮漂下面的网笼里,牡蛎在过滤着海水,吸收营养。

近几年,乳山牡蛎年产量稳定在30 余万吨,西黄岛海区产量占二分之一。乳山有不少牡蛎深加工企业,把牡蛎制成保鲜包装、罐头、蚝油等产品出口。

西黄岛的鲜牡蛎,过去是成筐卖,后来是论斤卖,当下是数个卖。包装上全部贴有二维码,以防假冒乳山牡蛎扰乱市场。

我是西黄岛村人,年轻的时候曾写过吟诵西黄岛的歌,附录于后:

(一)

蜿蜒的海岸,

岸边开着浪花,

浪花簇拥西黄岛,

簇拥我的家。

爹爹的渔船

妈妈的石磨,

美丽的画卷,

美妙的歌!

(二)

茂密的松林,

林间响着涛声,

涛声缭绕西黄岛,

缭绕我的家。

爷爷的故事,

奶奶的叮嘱,

美丽的画卷,

美妙的歌!

(三)

飞翔的海鸥,

鸥声欢呼鱼群,

鱼群洄游西黄岛,

洄游我的家。

乡亲的安康

伙伴的富足,

美丽的画卷,

美妙的歌!

(作者:辛明路 已发表于《 威海记忆》2016年第四期)

Hash:28b1a77b21ba943947cb893d9aac967b9295d743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乳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