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天台┃《石桥》 南宋•赵汝愚

法身遍满三千界,影现天台水石间。

我欲直从心地见,来看磊磈听淙潺。

释义:

石桥:石桥即石梁天台山古皆有之的名胜,是花岗岩天生桥,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银河倾泻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险,瀑因梁奇,世所罕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亦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

这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和目的地、五百罗汉的道场。宋仁宗景祐四年供施石桥五百应真敕。

僧佛树《重新印真记》云:“天台山者乃震旦之奇境,五百应真驻锡之地。晋时昙猷亲入圣寺,五代钱王数感祯祥,非妄诞也。”

汉唐以来,李白、孟浩然等历代著名诗人都为此留下不朽的诗篇。

法身:梵语意译,所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 ”的省称,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谓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麾揭陀国上》:“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

唐•李远《赠潼关不下山僧》:“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

元•乔吉《水仙子•中秋后一日》:“坐金色三千界,倚天香十二阑。”

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

章炳麟《无神论》:“万物相支,喻如帝网,互相牵掣,动不自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粒飞沙头数,悉皆前定,故世必无真自由者。”

影现:佛教术语,即佛为众生济度现形也。

天台:浙江天台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海内外。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晋•支遁《天台山铭》序:“剡县东南有天台山。”其山势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由赤城、瀑布、佛陇、香炉、华顶、桐柏诸山组成,多悬崖、峭壁、飞瀑等名胜。为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

道教曾以天台为南岳衡山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发源于此。

相传汉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药遇仙。

水石:形容泉石,又泛借指山水景。

唐•李白《经乱后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忽思 剡溪 去,水石远清妙。”

五代•齐己《将之匡岳过寻阳》:“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宋•王安石《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原韵》:“强策羸骖寻水石,忽惊幽鸟下烟林。”

宋•苏轼《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心地:佛教术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

《坛经•疑问品》:“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唐•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开心地如毛头,扫意尘于色界。”

磊磈:众石累积貌,亦喻胸中不平之气。

宋•陆游《懒趣》:“已矣驰驱息,悠然磊磈平。”

宋•陈亮《水调歌头•癸卯九月十五日寿朱元晦》:“人未醉,歌宛转,兴悠扬。太平胸次,笑他磊磈欲成狂。”

元•王怀《拊掌录》:“其妻方讶夫之回疾,视其行李,但见二、三布囊,磊磈然,铿铿有声。”

淙潺:水流声。

宋•苏轼《洞庭春色赋》:“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

宋•陆游《舟行至织女潭》:“山溪曲折遥通谷,沙水淙潺各赴溪。”

清•姚鼐《雨晴出庐江寄诸同学》:“北风夜甚厉,急雨鸣淙潺。”

赵汝愚(1140年-1196年)

字子直,原籍饶州余干人,宋建炎(1117年—1130年),迁居崇德县洲钱(今桐乡市洲泉镇)。

南宋名臣、学者,南宋宗室,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2] 平阳郡懿恭王赵允升六世孙,郯勤孝王赵宗惠五世孙,建国懿恭公赵仲企玄孙,西头供奉官赵士虑之曾孙,申国公赵不求之孙,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赵善应长子

赵汝愚早有大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历任任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吏部尚书等职。宋孝宗崩逝后,赵汝愚策划实施“绍熙内禅”,奉嘉王赵扩(宋宁宗)即位。以功升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

绍熙二年(1191年)召为吏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辞不拜。孝宗卒,适光宗疾,不能执丧。汝愚遣韩侂胄以内禅意请于宪圣太后,奉嘉王即皇帝位,即丧次命朱熹待制经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进右丞相。

庆元元年(1195年)遭韩侂胄诬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卒于宋宁宗庆元二年。

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朝廷复赵汝愚原官,赐谥忠定,追赠太师、沂国公。

宋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汝愚学务实用,常以司马光、富弼、范仲淹、韩琦等自许。著有《忠定集》十五卷、《太祖实录举要》若干卷、《类宋朝诸臣奏议》三百卷等。《全宋诗》录其诗八首。

黄裳言:汝愚事亲孝,事君忠,居官廉,忧国爱民,出于天性。

赵汝谈:空令考亭老,垂白注《离骚》

石梁

天台石梁即石桥,又“石梁飞瀑”,曾被宋代书画米芾誉为“第一奇观”。

石梁是花岗岩天生桥,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银河倾泻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险,瀑因梁奇,世所罕见。四周林木苍翠、修竹葱郁,昙华亭红墙黛瓦,掩映于石梁上空绿荫丛中,仿佛天上宫阙。

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亦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

《天台山全志》载:旧有石桥寺,传系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后毁于火,绍熙四年复新之。中有应真阁,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来、先照诸亭。诸亭多废,今昙华亭在石桥之侧。上方广寺在石桥上流,其下广方寺在石梁之下,可以仰望飞瀑。又古传有五百应真居方广寺。

摄影:丁必裕、苏格、胡明刚 等

诗路天台┃《铜壶滴漏》 清 • 齐周华

诗路天台┃《天台福圣观》 宋·张无梦

诗路天台┃《福圣观》 宋·张无梦

诗路天台┃《游天台山》 明 • 范理

诗路天台┃《水珠帘》 清 • 潘耒

诗路天台┃《游石桥二绝》 南宋 • 宋之瑞

诗路天台┃《台山篇》 南朝(梁)• 李巨仁

诗路天台┃《天台纪游 六首 华顶归云》 清 • 魏源

诗路天台┃《幽溪雪瀑》 明 • 释传灯

Hash:3637d47676d963940317ef5fc08009e990cf0906

声明:此文由 墨香茶谣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