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的这个千年古村在明代竟出了一位“西樵先生”?!

小丹,你可听闻“西樵先生”是何人?

丹爷爷

小丹

我知道!是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岭南第一弟子,亦是明朝首辅——方献夫先生是也!

不错不错,你可知方献夫先生故乡在何地吗?

丹爷爷

小丹

嗯?难道不是在西樵吗?不然为何称之为“西樵先生”呢?

哈哈,非也非也......

丹爷爷

没有极尽的奢华

也没有浓郁的色彩

岭南古村总让人有一种

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

千年古村—— 孔边村亦是如此

绿树郁葱、清水荡漾,孔边村处处散发着蓬勃生机。

孔边村落位于南海 丹灶的一座小山岗下

山岗延绵起伏,从高处往下望

轮廓犹如一头牛伏地而眠

因而得名 “牛眠岗”

“一半耕田一半水”是孔边村的真实写照。

村后有很多大榕树

整个村都在绿树掩映中。

远眺郁郁葱葱、密密匝匝;

近看青翠挺拔,遮天蔽日,

把古村衬托得丰裕而富有神韵。

百年古树郁郁葱葱。

孔边村始建于 北宋末年,

因孔姓人在此定居开村而形成。

红砂岩石底座的明代古祠、

家塾书室静立如初,

又如一本本古籍,

要向世人翻开孔边村的历史篇章。

千年古村探姓氏

孔边村由孔姓人开村,后有黎姓人进村,到如今村里居住的大多以方姓人为主,中间的“曲折”故事仍流传至今。

孔边村最大的宗祠——方氏宗祠

孔边村最古老的宗祠

据孔边村民口述,在元初的时候,孔姓人和黎姓因为土地纠纷,打官司打到广州。时任广州路总督武节大夫方道隆判他们两姓人不要争,由他买下这块土地。从此在方氏在孔边村起屋筑庐,开枝散叶。后来孔姓和黎姓逐渐搬离孔边村,已无痕迹。

千年古村故事多

每一棵老树的背后一段故事,

都记录着在这里的寻常生活。

孔边村村口屹立不倒的千年古树

仿佛凝固了时空,

寄托了祖祖辈辈对后人的荫庇和挂牵。

树参天,依然茂盛

相传在元朝时候,古树就已经在这里生长了。现原树干已枯朽变成空壳,靠树干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气根,不断向地面生长、壮大而成现状。

古榕树根部的旁边,有一块约为6平方米大的大板石,古榕树与大板石共处已经有五百多个年头。在大板石的一侧,还记录了康熙三十三年漫过孔边村的一场洪水。在过去不通公路的时候,大板石和千年古榕成为附近村民途径此地去趁墟时乘凉休憩的好去处。

沿着小路往前走,便来到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北帝庙遗址。遗址旁矗立着一块圣旨石。

据记载,圣旨石原是升平人瑞坊的一部分,升平人瑞坊是光绪十四年纪念孔边村人享寿百岁所建,这座升平人瑞坊原在村口,毁坏后只存圣旨石。

百岁老人居住的巷子名为百岁坊

青石板路,高翘屋檐,牌匾雕花,

这些组合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文风鼎盛 人才辈出

千年来,水静河清的孔边村

孕育着一代代村人

人人安乐长寿、个个上进有为

在方姓人进村的七百多年间,共出了3个进士,16个举人、110多个秀才。其中最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明朝首辅方献夫先生。

方献夫像

方献夫,字叔贤,号西樵。自幼勤苦力学,天聪胜人。官至明朝内阁首辅,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据《明史》记载正德六年,王阳明为吏部主事时,吏部郎中方献夫也时常到大兴隆寺听讲,听到兴奋处感叹不已,请求王阳明收他为弟子。

西樵山石泉书院

方献夫早年在西樵山读书,辞官后到西樵山开书院讲学,构筑石泉书院。并以西樵为号,被称之为“西樵先生”。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说:“岭海之士,学于文成(指王阳明)者,自方西樵始。”

清代私塾——笑如书室

在午后的阳光下,踏过青砖旧路

路经村中多所书室, 驻足流连

感受着静谧、古朴、典雅之美

仿佛还能听到百余年前先生们的谆谆教诲声

和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中西合璧的民国私塾——建纲家塾

随着时间的推移

村中古时痕迹已不再清晰

但自村人开村,到后代奋进闻名

千百年间

孔边村以一方灵气水土孕育着世代村民

见证着每个传奇故事

活动插播:南海丹灶垃圾分类学习小游戏上线

来源丨佛山古村有约

编辑 | 佛山新闻网 杜嘉雯

声明: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及时联系nhdzxcb@126.com,我们将予以删除。

Hash:19aabddc90ed38b42426177ceeb4a38e370b88cf

声明:此文由 南海丹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