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鸿儒黄宗羲: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鸿儒,死后裸葬,这样的人生独一无二。一代鸿儒黄宗羲: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1/巨星殒落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一位年愈八旬的老者在家中病逝。家人们按照他的遗嘱,于其逝世后次日,将遗体用棕棚抬至其生前早已筑好的坟墓中,安放在石床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这位死后裸葬的老者,就是有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

黄宗羲是浙江绍兴余姚县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后世学者称其为“梨洲先生”。生活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虽身处乱世,但却能于浊流中奋起,少年手刃奸仇,青年寄身东林,中年兴举义师,晚年功成儒林,死后裸葬青山,将一生活成了传奇。

晚年的黄宗羲,回想起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时,也给自己作了个简明的总结——“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位亲眼见证明亡清兴的旷世大儒,在其八十五年的人生中,进则斗志昂扬,奋起抗争,退则隐居山野,著书立说。一生壮志未酬,却留下不朽之思想,供后世景仰。

2/忠臣之死

但凡大人物降世临凡,都会天生瑞相,黄宗羲的出生,就有灵异之相。万历三十八年八月,他的母亲姚氏就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他出生后,父母给他取的乳名就叫“麟儿”。

麒麟是与凤、龟、龙并称“四灵”的瑞兽,后来也成为喻杰出人才的代称。比如,元萨都剌《山中怀友》即有句云:“自是麒麟种,卑栖又几年。”南宋词人石孝友的《鹧鸪天(庆徐元寿生子)》中亦有“六十仙翁抱桂栽,果符吉梦诞英才。上天与降麒麟种,明月还生蚌蛤胎”之句,其中的“麒麟”指的都是有颖异天资的人。

黄宗羲家族是余姚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父黄尊素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进士,天启年间官至御史。可是,那时的大明王朝已不太平,尤其是到了天启年间,明熹宗朱由校不理朝政,将一切事物委托给“阉党”魏忠贤,一时弄得民怨沸腾。

作为东林党人的黄尊素,看不惯魏党胡来,天启初(1621年)力陈时政十失,这让魏忠贤大为恼火,被夺俸一年。复职担任监察御史后,又多次上疏论事,怒怼忤魏忠贤,成为阉党的眼中钉,因此惹祸上身。天启六年(1626),阉党诬陷黄尊素贪污受贿,将他逮捕入狱。同年下令抓捕的还有高攀龙、周顺昌等六人,他们被称为“东林七君子”。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不甘受辱的黄尊素在狱中自尽,终年43岁。

黄尊素含冤屈死前,在狱中还写下一首告别诗:

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 十年世路无工拙,一片刚肠总祸尤。 麟凤途穷悲此际,燕莺声杂值今秋。 钱塘有浪胥门泪,惟取忠魂泣镯镂。

黄尊素遇害时,黄宗羲的祖父黄曰中当时还健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悲痛万分,在墙上写下:“尔忘勾践杀尔父乎?”祖父这是在告诫黄宗羲,一定要为父伸冤,报仇雪恨。

3/手刃奸仇

黄宗羲没有等太久。父亲遇害第二年,明熹宗病逝,其弟朱由检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崇祯。崇祯一上台,就为含冤而死的东林党人平反,魏忠贤畏罪自杀,阉党作鸟兽散。

19岁的黄宗羲进京替父伸冤,上书请诛许显纯、崔应元等阉党余孽。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锦衣卫指挥崔应元及宦官李实等都是谋害“东林七君子”的直接凶手。

是年五月,刑部提审许显纯、崔应元等人,黄宗羲应召出庭作证。俗话说,“要解心头恨,亲手宰仇人”。血气方刚的黄宗羲,出庭前,就于袖中暗藏铁锥,他要自己快意恩仇一把。

庭审中,面对杀父仇人,黄宗羲趁人不备,抽出暗藏的铁锥,快步上前,往许显纯身上猛刺。昔日威风八面的许显纯,被刺得浑身流血,只有苦苦求饶的份儿。随后,黄宗羲又把崔应元拉过来暴揍一顿,拔了他的胡须,带到父亲灵前祭奠。几日后,刑部再审李实时,黄宗羲又掏出铁锥,吓得李实赶紧如实招供。最终,许、崔、李等人都依法伏诛,黄尊素沉冤昭雪,大仇得报。

黄宗羲大闹刑部衙门的壮举传遍天下,人们交口称赞,誉称其为“姚江黄孝子”,就连崇祯帝也称赞其为“忠臣孤子”。

4/复社中坚

一举成名的黄宗羲,由京城返乡后,一心苦读,“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此时,他幸遇人生导师刘宗周。刘宗周是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因讲学于山阴蕺山,世称蕺山先生。本身就是学霸,再加上得遇名师,黄宗羲的学识日进,不几年,黄宗羲就誉满江南

刘宗周也是个性十足的人物,一生都想着报效朝廷,却频频被贬。崇祯年间,遭遇过两次革职的刘宗周,再次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尽管刘宗周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他还是去了。入朝后,刘宗周多次上疏,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但是,刘宗周的建议却总是与崇祯帝的想法相悖——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这一年刘宗周六十五岁,这是他第三次被革职。

明朝末年,朝廷不振,报国无门的文人们,喜欢结社取暖。崇祯三年(1630),21岁的黄宗羲到南京应试,有“小东林”之称的复社风头正盛,正举办金陵大会。机缘巧合下,黄宗羲加入了复社。文人聚在一块当然要搞事情了。在复社期间,黄宗羲干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

阉党失势后,本是魏忠贤走狗的阮大铖被削为民,逃到南京,利用文人结社的风气拉帮结派,平日里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似乎此前助纣为虐的劣迹早已一笔勾销。

崇祯十一年(1638),以黄宗羲、吴应箕和顾杲等为首的复社成员,联合署名发表了《南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揭露其伪君子的面目。阮大铖一看,形势不妙,只好逃到南京城外的牛首山上,继续暗中活动。

5/起兵抗清

黄宗羲深知,复社成员“本领脆薄,学术庞杂,终不能有所成就”,何况,坐而论道,相互攻讦,这样一盘散沙救不了大明。

崇祯十五年(1642),黄宗羲再次进京,内阁首辅周延儒有意提拔他为官。黄宗羲谢绝了,不久就返回家乡,或许他已隐约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果然,回到家乡不到两年,李闯的义军就杀到了北京。大明,亡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卷土重来的阮大铖,成为兵部侍郎。为了向东林党人寻仇,特编《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据《留都防乱公揭》中的署名,一一捕杀,黄宗羲也因此被捕入狱。然而,阮大铖等人还没能猖獗多久,清军很快就打下南京,弘光政权覆灭,黄宗羲乘乱脱身,逃回余姚。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占杭州。清廷仰慕刘宗周名望,想请他出山。刘宗周拒绝仕清,绝食而死。恩师之死,深深触动了黄宗羲。他觉得是时候放下空谈,该做点什么了。

杭州失守后,钱肃乐、张煌言等在浙东兴义兵,拥护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立新的南明政府。正在家乡的黄宗羲大受鼓动,和弟弟黄宗炎一起,变卖家产,招募数百义兵,建立“世忠营”,投靠鲁王政权。

顺治三年五月,指挥“火攻营”渡海抵乍浦城下,因力量悬殊失利。六月兵败,清军占绍兴,与王翊残部入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固守,后因其外出时部下扰民,寨被山民毁而潜居家中,又因清廷缉拿,避居化安山。顺治六年冬,与阮美、冯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长崎岛、萨斯玛岛,未成而归,遂返家隐居。

期间,黄宗羲遭清廷多次通缉,而家中更是灾祸迭起——其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

顺治十八年(1661),各地抗清运动进入尾声,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永历帝朱由榔,被缅甸人擒获,献给清廷,次年被杀。年过半百的黄宗羲也结束了他的“游侠”生涯,留在家乡的化安山龙虎草堂读书论道。

6/一代宗师

满怀抗清大志的文人们,当年同仇敌忾,如今劳燕分飞。有的人归附清廷,如钱谦益;有的人抗争到底,如张煌言;黄宗羲走的道路,与他们都不相同。生活磨平了黄宗羲的棱角,那个在大堂之上锥刺阉党的热血少年早已不在。隐居在化安山上的,是早已超然物外,坐看云卷云舒的智者。

康熙六年(1667),黄宗羲重办证人书院,二十多年前,他的老师刘宗周就是在这里设坛讲学。包括后来的知名大儒万斯大、万斯同兄弟在内,各地学子慕名投身于黄宗羲门下。

晚年的黄宗羲潜心治学,勤奋著述。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先后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留书》《易学象数论》《明文海》《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

黄宗羲在史学上的成尤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300多年前,黄宗羲就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这是最最难能可贵的。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7/超世之才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黄宗羲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他在位于龙虎山的黄尊素墓的旁边,修筑了自己的生圹,并有《剡中筑墓杂言》诗以记其事:

昔年曾此作邻家,依旧水声彻夜哗。 风景过清销不尽,满溪明月浸桃花

康熙三十四年(1695),86岁的黄宗羲在老家病逝。在此之前,他的长子和次子,还有无数志同道合的友人早已离世。他在病中曾作《梨洲末命》和《葬制或问》,嘱家人丧事从简:死后次日,“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遗体“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

对于黄宗羲为何要用这样奇特的方式安葬,无人晓其深义。他的孙婿万承勋曾作出猜测,并作诗云:

恨非伍尚从亲日,痛异三忠殉国时。 投骨荒山求速朽,此心不与一人知。

万承勋此诗的大意是:黄宗羲既没有在天启年间,和父亲一同在与阉党的斗争中慷慨赴死,也没能和“三忠”(“三忠”是指浙东抗清义士中的王翊、董志宁和冯京第,他们都曾是黄宗羲的同僚,都在抗清战争中死难)一样,为前朝壮烈殉国,心中有此遗憾,无人能解,只能裸葬,以求尸骨速朽,来表达内心伤痛。

对于黄宗羲,现代学者马叙伦曾称道他是秦以后两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宋代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绝对是一位当得起“横渠四句”的超世之才。

(图片来自网络)

Hash:df7404da9d4013f407032ce73f6782e1fe34269f

声明:此文由 老黄的抽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