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大岭山人都不知道的文物保护!

点击上方“东莞大岭山网”订阅哦

图为:1940年大岭山

大岭山是个古老的镇街!

是抗日革命根据地!

依旧保存着许多古迹!

身为大岭山本地人或在这里生活了那么久

不知道大家认识有多少个?

大岭山镇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山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为部分大岭山镇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整合:

东莞县新二区区府旧址

位于广东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村委会大石板村民小组,原为硬山顶三层砖木结构炮楼,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为防匪之用,现存二层。坐东向西,宽5米,深9.5米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现存建筑为单坡屋面,蝴蝶瓦面,从现存遗迹看,原建筑使用趟龙门。1941年4月,东莞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连平乡民主政府成立,乡政府设在炮楼内。1944年8月东宝行政督导处东莞新二区政府成立,区政府机关也设于此。该旧址是东莞地区抗日时期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教育意义。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

原名景河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1941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配合中共地方组织,在大岭山已建立八个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成立全区性的政权机构——连平联乡办事处,负责处理根据地内的民政事务。景河李公祠,始建于清代,2004年重修。 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面阔11.37米,进深16.68米,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蝴蝶瓦。该旧址对于研究岭南抗日革命史及清代祠堂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泉石墓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村下高田饭箩岭西南面山岭上,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坐北向南,砖石结构外批灰砂山手墓,由垅环、挂膀、山手、拜堂、月池及护岭组成,分布面积约195平方米。墓体前后长11.45米,左右宽10.9米。垅环处有灰砂碑龛1个,内嵌石碑1块。左右挂膀各设碑龛1个,内各有石碑1块。左侧石碑阴刻“清显考庠生泉石张公 妣淑德孺人李氏之墓”、“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等字样。右侧石碑阴刻“庠生泉石张公暨元配李孺人墓碑”、“诰敕撰文中书舍人年姻家眷弟邓廷喆顿首拜撰”等字样。该墓对研究清朝时期广东地区丧葬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太公岭邝氏宗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旧围村,始建于明末清初,1962、2007年两次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二进合院布局,总面阔10.4米,总进深17.5米,占地面积约181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上立鳌鱼,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红砂岩塾台。1938年初,地下党工作者张英同志在“邝氏宗祠”以办学为掩护,开展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以宗祠前地堂作操场进行军事训练。它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和东江纵队革命活动等具有一定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裕邝公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岭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太公岭邝氏家族十六世祖邝洪裕而建。坐北向南,三间二进合院布局,总面阔11.60米,总进深29.07米,占地面积约337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花岗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花岗岩塾台,门内左侧墙嵌有“建造洪裕公祠碑文”。1938年初,地下党工作者在此训练抗日青年,同年12月,中共东莞县委委员、“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王作尧带领60多名队员进驻,1939年夏,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在此召开东莞县第一次妇女工作会议。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曾生、邬强带领其部队也曾在这里整训。该公祠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和广东革命活动、抗日活动等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教育意义。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党员妇女干部培训班旧址

原为墩厚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园山村民小组。1938年初,中共地下党员李占芳在此以教师、医生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年8月,中共东莞县委在此召开第一次妇女工作会议。会议由县委妇女部长王河同志主持,赵学光、黎颖瑜、曾玲、谢坚、何欢、王宝珍等妇女干部参加。1939年上半年,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曾移到此地办公,于同年7月举办了一期党员训练班。墩厚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南向北,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面阔8.次米,进深13.3米,占地面积约116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花岗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该旧址对研究东莞党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公岭军械修理厂旧址

原名绍同祖家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新围。抗日战争初期大岭山区游击队在此开设军械修理厂,翻装子弹、地雷及修理失效的枪枝等军械武器。绍同祖家祠,始建于明代,1958年因年久失修成危房而拆除,现存遗址。该旧址对研究东莞地方革命活动和当地祠堂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东江纵队太公岭地下交通站旧址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新围,原为当地村民邝应陶夫妇的民居,现仅存遗址。1938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张英同志第一次到太公岭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住在邝应陶家,秘密开展宣传,组织联络抗日工作。1938年10月在此成立中共太公岭党支部。1939年在此建立中共东莞县委机关交通总站,县委张如等经常住在这里,听收情报,召开会议,研究抗日工作,并把有关情报由邝应陶夫妇带到大王岭和瓮窑部队及县委情报机关。该旧址对于研究东莞地方革命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鹤龄夫妇合葬墓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沙村“乌猿饮水”山南麓中腰,始建年代不详,清初重修。坐北向南,为灰砂结构山手墓,由坟头、山手、前台、后挡土墙组成,长13.98米,宽7.1米,分布面积约99平方米。坟头有麻石碑龛1块,内嵌石碑1块,阴刻“明南京中军都督府都事前修郎孟孺徐公 徐母卢氏孺人墓 大清康熙二年八月二十五日”等字样。碑高66厘米,宽44厘米。据陈伯陶撰《东莞县记》载,墓主徐鹤龄与其妻是东莞牛氏塘人,祖父及父亲均为明代任官,徐鹤龄为明南京中军都督府都事。该墓对研究明清时期广东地区丧葬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大沙西门楼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沙村新围西侧,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长4.70米,宽4.21米,高5.2米,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单间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正门门框、勒脚以红砂岩石砌筑,红砂岩门匾,门头上方墙体饰彩色壁画,墀头有彩色灰塑。1948年,广东人民解放江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为打击国民党残匪的反革命迫害,在紧靠大沙墟的西门楼东墙写“肃清鬼头仔”革命标语,进行革命宣传。标语字体为45厘米见方繁体,用石灰水由右至左横排书写,左下角有“一支三团”落款。该门楼对研究东莞地区碉楼与广东革命史等具有一定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沙殷氏宗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沙村旧围,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代晚期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1.84米,总进深29.86米,占地面积约354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花岗岩塾台,琉璃博古脊,门内左侧墙面挂置“修祠捐款芳名公布”黑板;二进龙灰塑舟脊,悬挂“报本堂”牌匾,三进内供奉家族牌位。1925年秋,广东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此开展农运串联,1927年,在此成立“大沙乡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农民运动。1938年1月至1941年,中共东莞县委在此发动组织了大沙乡抗日常备队,开展抗日活动。该宗祠对于研究岭南明清祠堂和广东农民革命运动等具有较重要的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桔叶氏宗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金桔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由头门、牌坊、正殿、厢房、后殿等建筑组成,总面阔21.04米,总进深52.66米,占地面积约110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灰塑龙舟脊,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祠堂前立8通叶氏功名碑,首进设有两个红砂岩塾台。首进与二进间天井内立一座红砂岩牌坊,正面及背面分别阳刻“枢密流芳”和“光前裕后”,据考证,此牌坊为清代同治九年庚科乡试中第30名武举的叶遇春所立。二进上方悬挂“诒燕堂”牌匾,三进内供奉叶氏祖先牌位。梁架木雕、浮雕精美。它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具有一定的价值。1993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蹄岗古寨墙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马蹄岗村,始建于明代。原寨墙将村寨围合,设有三门六碉楼,现仅存南门碉楼一座、寨墙一段,残长61米,厚1.95米,青砖砌筑墙体,开一拱券门沟通村内,占地面积约135平方米。寨墙作折状,前檐墙高6米,上段有十字砖砌花窗与陶制花窗;后檐墙高2.7米,后檐墙上砌筑方柱与前檐墙同高支撑人字形屋顶形成长廊式。碉楼平面呈方形,进深3.8米,面阔4.1米,高8.5米,双坡顶,顶设女儿墙,二层四面墙体均设2个瞭望口。此寨墙对于研究东莞明代村寨防御性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大片美游击队税站旧址

原名陈氏家祠,又名陈家厅、五郎家塾,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片美村大围,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为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部队给养,决定成立路西税务总站,大片美税站为分站。1945年冬,东江纵队北撤时,税站转移别处。陈氏家祠,始建于清代,坐西向东,一院一进四间并列布局,面阔13.50米,进深11.20米,占地面积约151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硬山搁檩,蝴蝶瓦。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东江纵队革命史具有一定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花洞马氏宗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百花洞村旧围,建于清代。坐西向东,三间三进两廊式布局,总面阔8.70米,总进深20.40米,占地面积约17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花岗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灰塑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头门两侧置花岗岩塾台。该祠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具有一定的价值。

观音山石刻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观音山观音山,因山如观音的坐骑狮子横卧而名;山前有巨石如更鼓,又名更古楼山。明万历二十三年(1604)括仓子题书“披云台”三字,行书体,每字直径35厘米,落款为“万历辰仓子书”。1941年10月5日大王岭保卫战中,观音庙是前线作战指挥部。它对研究明代东莞摩崖石刻书法雕刻等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1993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象山墓葬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矮岭冚村象山山岭上,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灰砂结构山手墓,由垅环、山手、拜堂及月池组成,分布面积约340平方米。前后长约11.2米,左右宽约6.5米,墓前方约25米处立灰砂砌筑墓表一对(其一仅存底座),墓表间距45米。坟头设碑龛,碑龛高72厘米,宽48厘米,深33厘米。现存碑体为花岗岩,四边细刻龙纹图案,表面风化剥落严重,碑文仅存落款部分的一个“七”字,墓主无考。墓葬前方置红砂岩墓表一对,左侧墓表仅存基座,右侧墓表保存较好,八棱立柱体,方形底座,通高3.6米。该墓对于研究清代广东地区丧葬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东庄公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矮岭冚村四区145号,建于清代,1990年维修。坐西向东,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0.34米,总进深17.61米,占地面积约18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花岗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上立鳌鱼,碌灰筒瓦,素胎瓦当。一进外墙可见“孔融让梨”、“大禹治水”等题材的壁画。一进及两廊的封檐板均饰花草图案。二进供奉有叶氏祖先牌位。该祠堂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及叶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龙江张氏宗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山社区龙江村48号,建于清代,1962年维修。坐西向东,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1.2米,总进深17.6米,占地面积约18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琉璃博古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红砂岩塾台。它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具有一定的价值。

古建筑需要我们的保护

大家一定要爱惜,千万别糟蹋它们!

推荐

岭友圈app

第一个关于大岭山镇的app

扫一扫安装

还有免费礼品领取

扫一扫安装

【往期热点】

报料微信号:DG5677

报料被采用发10元~200元红包奖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最新资讯

Hash:2915ee7696c92927a5d371ce7be224b903cca19f

声明:此文由 东莞大岭山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